忠诚的哲学(守的智慧)
忠诚的哲学(守的智慧)对朋友:守度“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家里没有规矩,孩子进了社会,必然寸步难行。懂得规矩,遵守规矩,才能让孩子成人、成才。王阳明家训规定,族中孩子必须读书明理、保持善意。每日的功课都有专人检查;大人行善积德,以实际行动教导孩子善良忠厚。曾国藩家训规定,子孙后代必须自己承担农活、家务,保证自给自足。不给太多零用钱,向寒门看齐,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就连康熙皇帝,也有《庭训格言》,教导后代子孙,懂理守矩。
守嘴不惹祸,守心不出错。守住一些东西,才能得到一些东西。守矩,才得成才;守度,才能长久;守则,才可安心;守心,才会幸福。守住这四点,人生必将受益无穷。
与家人:守矩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古以来,家规家训都极为重要。良好的家风,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很多老一辈教育孩子,依然会强调规矩。正是一些老规矩,教会了孩子什么是尊重,什么是礼仪。那些代代兴旺的家族,也都有家族规矩。
王阳明家训规定,族中孩子必须读书明理、保持善意。每日的功课都有专人检查;大人行善积德,以实际行动教导孩子善良忠厚。
曾国藩家训规定,子孙后代必须自己承担农活、家务,保证自给自足。不给太多零用钱,向寒门看齐,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就连康熙皇帝,也有《庭训格言》,教导后代子孙,懂理守矩。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家里没有规矩,孩子进了社会,必然寸步难行。懂得规矩,遵守规矩,才能让孩子成人、成才。
对朋友:守度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人和人之间产生联系。有连接就有亲疏,而朋友,是除了家人之外,和我们最亲近的人。
但是,过亲则疏。朋友之间一定要把握分寸,不然很容易乐极生悲。朋友之间,帮忙是情分,太亲密的关系总是想当然,认为付出都是应该的。失去感恩之心,一味索取,关系也就越来越糟。
不干涉朋友的生活,不乱说朋友的隐私,说话做事留有余地,再熟悉的人,也要注意尺度。分寸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懂分寸的人,在与人交往中让人感觉舒服又不失体面,留白却并不疏远。这是一个人的能力,更是一个人最高级的教养。
在世间:守则
中国古人讲究“慎独”,在别人看不见时,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曾国藩中年之后,手握重权,他却不贪污、不行贿、不谋私、不枉法。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有一个县令欲拿王羲之书法的唐代摹刻帖贿赂他,其为宋代淳化阁帖的祖本,异常珍贵,价值连城。但曾国藩在赏玩片刻后,原封不动地退还回去,并在当天日记中写下八个字:“世间尤物,不敢妄取。”曾国藩临死前,留下的财产不足两万两银子,仅相当于一级官员一年的养廉银。如此,在那个昏沉的乱世实属难得。
汉代有人给杨震行贿。三更半夜那人劝他:“无人知晓,收了就好。”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人生在世,要有所敬畏、懂得慎独。任何时候,都不应做有悖道德和原则的事。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守住内心的底线,才不至于滑向深渊。慎独则心安,坚守原则,不被利益所惑,才能活得自在从容,没有灾祸。
于自己:守心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守住初心。
苏轼小时候,母亲教他读《范滂传》。苏轼立志,要成为范滂那样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人。十几年后,苏轼入朝为官,卷入两党之争。因新法害民,他与王安石不睦,被贬出京城。旧党得势,废尽新法,他却认为有些新法颇有成效,与司马光争吵,因此被旧党嫌弃。
苏轼的坚守换来了是一生颠沛流离,但是他却从未忘记自己立下的誓言。黄州救助弃婴,惠州改良农具,海南教书育人。在朝为百姓谋利,在野则为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用一生,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格,成为千年以来受人爱戴的诗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个人不忘记自己为何出发,最终才能到达彼岸。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是对人生最大的辜负。
(来源:“儒风大家”微信公众号)
监制/慈爱民 责编/刘文韬 编辑/朱琳瑄 制作/朱琳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