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反抗恶势力的哪吒这么厉害(为什么反抗恶势力的哪吒)
为什么反抗恶势力的哪吒这么厉害(为什么反抗恶势力的哪吒)《哪吒闹海》里的主要矛盾,无疑是龙王与哪吒间因龙王捕捉童男童女而起的矛盾,实属政治领域,哪吒复生后也是向龙王复仇。但《西游记》里的哪吒故事,却用主要篇幅聚焦于父子间的冲突。事实上后者才符合唐宋时期哪吒信仰兴起阶段其故事在中国的主要发展走向,前者则是现代文艺作品赋予哪吒的新内涵。不过,《西游记》作者把这些细节概括为“闯祸”,一笔带过,没有宣扬龙宫如何是恶势力——在孙悟空自己的故事里也不是,倒是被孙悟空强要了一笔礼物——而是直奔问题关键之处,天王和哪吒的父子矛盾。天王为了自己的安危,想杀哪吒,哪吒气愤之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用极其惨烈的方式和他断绝了父子关系。哪吒在佛陀帮助下重生,之后要向天王报仇,最终在佛的调节下化解。这里写出了一个性格刚烈、无视世俗伦理、虔信佛教的哪吒形象,带有一个鲜明特征:弑父。《西游记》中的哪吒形象:弑父之子那么再来看《西游记》里的哪吒,他是个什么形象呢?这里面的叙
这两个放在一起肯定是要违和的,因为作品的精神内核完全不同。以下谈谈哪吒故事的发展,及《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某些情节的原本意义。
《西游记》原著中闹天宫的意义
《哪吒闹海》是1979年的作品,片中精心铺陈了一个反派压迫人民的叙事。有四条龙作恶,最后一条青龙被主角用火尖枪钉成了华表,嗯嗯。这东西的创作过程我不熟悉,不多说,《西游记》倒是可以谈谈。这书因为不是一个作者的作品,成分是很驳杂的。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最后编集成书的作者是拿它来宣扬内丹术的。看孙悟空从炼丹炉里出来之后的诗就知道了:
圆陀陀,光灼灼,亘古常存人怎学?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颗摩尼珠,剑戟刀枪伤不着。也能善,也能恶,眼前善恶凭他作。善时成佛与成仙,恶处披毛并带角。无穷变化闹天宫,雷将神兵不可捉。《西游记》惯称孙悟空为“心猿”,比喻人的本心。”所谓“摩尼珠”,也就是心。心之所欲,能善能恶,心本身是超越善恶的。王学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也就是这个意思。整个大闹天宫的故事,对这个最终作者来说的意义,就是带读者认识自己本心的包含一切、变幻无穷、潜力巨大。所以书中没有费力去铺陈天宫如何压迫孙悟空,反过来也没有谴责孙悟空如何忘恩负义。天廷对孙悟空的特殊待遇诚然是有的,但也没有设法暗害他,闹天宫是孙悟空按自己本心做出的选择,不是逼上梁山。
《西游记》中的哪吒形象:弑父之子
那么再来看《西游记》里的哪吒,他是个什么形象呢?
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 捉住蛟龙要抽筋为条子。天王知道,恐生后难,欲杀之。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径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后来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天王无奈,告求我佛如来,如来以和为尚,赐他一座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那塔上层层有佛,艳艳光明,唤哪吒以佛为父,解释了冤仇。这里面的叙事非常简略,只说哪吒下海闯祸,踩房子抽龙筋,没说到底怎么引起来的。若按元代文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说法,哪吒“化身浴于东海,脚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宝塔宫,龙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战。帅时七日,即能战,杀九龙”,可知世间流传的说法还是稍微给哪吒余地,让龙王首先动手。
不过,《西游记》作者把这些细节概括为“闯祸”,一笔带过,没有宣扬龙宫如何是恶势力——在孙悟空自己的故事里也不是,倒是被孙悟空强要了一笔礼物——而是直奔问题关键之处,天王和哪吒的父子矛盾。天王为了自己的安危,想杀哪吒,哪吒气愤之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用极其惨烈的方式和他断绝了父子关系。哪吒在佛陀帮助下重生,之后要向天王报仇,最终在佛的调节下化解。这里写出了一个性格刚烈、无视世俗伦理、虔信佛教的哪吒形象,带有一个鲜明特征:弑父。
《哪吒闹海》里的主要矛盾,无疑是龙王与哪吒间因龙王捕捉童男童女而起的矛盾,实属政治领域,哪吒复生后也是向龙王复仇。但《西游记》里的哪吒故事,却用主要篇幅聚焦于父子间的冲突。事实上后者才符合唐宋时期哪吒信仰兴起阶段其故事在中国的主要发展走向,前者则是现代文艺作品赋予哪吒的新内涵。
唐宋时期的“狂子”哪吒
早在“哪吒闹海”故事形成以前,哪吒就是一个与父亲有矛盾的儿子的形象了。学者郭俊叶发现,在敦煌石窟壁画中,有一种表现“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故事的画像多次出现。有的画像题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陁佛入塔赴那吒道场会”。画面中,哪吒对着天王捧举的佛塔顶礼膜拜。这个故事目前尚未发现相应的佛经原典出处,但在《莫高窟功德记》记述壁画内容的文字中,有这样的说法:
毗沙赴会,掌请弥陀,于时不来。哪吒案剑而待诛,闻请弥陀心欢喜。哪吒要“诛”谁呢?从画面和文字上看,最有可能的对象就是他的亲爹毗沙门天王。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的,哪吒办了一场法事,毗沙门天王答应要为他请阿弥陀佛到来,却未能请到。哪吒大怒,对天王起了杀心。这时阿弥陀佛化身进入天王手捧的佛塔, 哪吒大喜,下拜礼佛,事情就解决了。
宋人苏辙有一首《哪吒诗》,描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
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佛略相似。
佛如优昙难值遇,见者闻道出生死。
嗟尔何为独如此,业果已定磨不去。
佛灭到今千万祀,只在江湖挽船处。
诗中没有提到哪吒的杀意,但也表示哪吒“不拜父”,和父亲关系不好。在这些故事里,哪吒可以说是一个佛教的狂信徒,其形象体现出佛法的作用比俗世的父子因缘还要强大。哪吒这个“狂子”的形象,甚至影响到第一个详细描写哪吒的作品《封神演义》,那里面的哪吒诚然是个自大狂。
此外,宋代禅僧的语录中还频频提到一个故事:
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五灯会元》卷二)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一幕,正是后世哪吒故事里惊心动魄的高潮,在北宋时就已出现了。这个故事里的哪吒和父亲的关系倒是不差,还会为他说佛法。但是为何哪吒会把自己切碎了呢?虽然文献语焉不详,但可以揣测这个故事在禅宗中的意义。禅僧常说一句话,“父母未生我前本来面目”,意在刺激人放下自我,走向觉悟。哪吒把自己的骨肉还给父母,方才显出本身,不正是对“父母未生我前本来面目”的寓言么?(既然有“本身”,这里的父母应该是生下凡身的凡人了)
总而言之,在后来的哪吒故事里,先发生哪吒闹海事件,才引出割肉剔骨、追杀父亲。但就故事情节发展史来看,却是先有割肉剔骨、意欲杀父等情节流传开来,后来才有的哪吒闹海故事。
传统哪吒故事中的反派角色
现在可以说说在传统哪吒故事里和他对抗的龙王、石矶起什么样的作用了。
虽然哪吒意欲杀父、自析骨肉的故事,在佛教的阿弥陀佛信仰和禅宗思想中都可以得到解释,但在极重父子伦理的中国社会中,仍是极为震撼的。人们非常需要这种可以发泄内心对父权不满的故事,为了让它在宗教之外更广阔的领域传播,开始为哪吒弑父脱去佛教的外壳、寻找另外的答案。为了解释哪吒的诡异举动,就出现了他与龙王、石矶争斗的故事,始见于元代文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那叱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因世间多魔王,玉帝命临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长子军叱、次木叱,帅三胎。那叱生五日,化身浴于东海,脚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宝塔宫,龙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战。帅时七日,即能战,杀九龙。老龙无奈何而哀帝,帅知之,截战于天门之下,而龙死焉。不意时上帝坛,手搭如来弓箭,射死石记娘娘之子,而石记举兵。帅取父坛降魔杵,西战而戮之。父以石记为诸魔之领袖,怒其杀之惹诸魔之兵也。帅遂割肉刻骨还父,而抱真灵求全于世尊之侧。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为骨,藕为肉,系为胫,叶为衣而生之。这个故事中佛祖只是起到机械降神的作用,而由其它力量引发父子矛盾。龙王、石矶虽然是超自然力量,在这里却不是被信仰的对象了。这两个反派的出场是有其渊源的。龙王是元明神仙故事里常见的反派,张生煮海、八仙过海里都有,明代教坊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中吕洞宾也杀了一个龙太子——摩揭。而石矶很可能来自《夷坚志》里提到作为护法神将的哪吒斩杀的一个“石精”。加入这些反派,主要是为了用外力给李靖和哪吒提供考验。石矶明明是魔王或妖精,但《搜神大全》和《封神演义》都要说哪吒是无意中和她结仇,而不是把她设定为哪吒的终极目标。龙王除了在《搜神大全》中被哪吒杀了之外,《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在哪吒复生后都没有再去提。可见他们并不是故事的重心。这和对原故事框架大动筋骨的《哪吒闹海》完全是不同的。
《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故事失败之处
很多答案提到《封神演义》里的哪吒的不堪之处,简直是个李天一。说一下《封神演义》里的哪吒为什么那么恶心。将《西游记》与《封神演义》对比,处处可以看出两书写作水平的高低,哪吒故事亦然。《西游记》版哪吒故事把《搜神大全》版的狂霸拽酷与敦煌壁画版的虔信佛祖结合起来,寥寥百十字就让人印象深刻。而《封神演义》版的哪吒一来设定有问题,硬实力配不上他的狂劲儿,不能像《搜神大全》版一样独力屠龙杀石,反而全靠法宝——法宝没了就跑去求师父,给人一种嚣张失败的感觉。二来作者想兼顾伦理与天命,结果弄成四不像。哪吒自杀,龙王夸他“也有孝名”,已是无聊。为了给哪吒开脱,作者借太乙真人内心独白,把哪吒做的事都说成天数:
虽然哪吒无知误伤敖丙,这是天数。今敖光虽是龙中之王,只是步雨兴云,然上天垂象,岂得推为不知?以此一小事,干渎天庭,真是不谙事体。要想让道德观念有意义,首先主体要有选择权。倘若事皆前定,则凡人不过是世界机器上的零件,还有什么道德可言?凡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意识形态,无论儒学还是基督教,都会排斥占卜术。命定论可以洗掉哪吒的责任,然而敖光上疏的行为为何不能是“天数”呢?为什么只有你太乙真人知道什么是天数、什么不是呢?这种有选择性的命定论,肯定无法让人服气。哪吒也是一样满口“奉玉虚宫法牒”,满满的优越感。这样的形象想让现代人喜欢肯定是很难的。可《封神演义》的大背景就是仙界杀劫、神界建政、人界易代,除了玉帝的登场还有些个人动机推动情节发展的意思之外,三分之二是“天数”,大设定如此无力,细节更是没办法了。
其实,到今天也还有太乙真人之流,在到处宣扬他们自己鼓捣出来的“历史潮流”、“历史责任”,同时还不许别人来对抗。这不就是换了个名字的“天数”么?倘若不试试,怎么知道那玩意儿不是拿来骗鬼的呢。
最后总结一下我自己也差点忘了的结论:就最终作者的用意而言,《西游记》里的哪吒谈不上反抗过恶势力,倒是反抗过自己的父亲,而孙悟空也并没有反抗恶势力,大闹天宫并没有很强的善恶斗争色彩。《哪吒闹海》是另一个谈政治斗争的故事,和古典哪吒故事的重点不同。将来如果拍《大闹天宫reload》,可能会有人把哪吒的人设做的复杂一点儿。
P.S. 其实《西游记》里还是挺喜欢玩和主角经历相似梗儿的,但都很轻松。斧劈华山的二郎神,不但出马捉拿孙悟空,后来还和他共打碧波潭,成了朋友。孙悟空在东华帝君处见到另一个偷桃贼东方朔,互相打趣。拖住孙悟空的是王灵官——这个人的履历可以查一下,堪称孙悟空在哈哈镜的形象。最后,在《争玉板八仙过海》里,齐天大圣、通天大圣等五兄弟是给老君看炼丹炉的,相当于孙悟空在火焰山遇到的那个烧火道人……
参见
张星《四海龙王考论》,上师大2008年硕士论文。
郭俊叶《托塔天王与哪吒———兼谈敦煌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图》,《敦煌研究》2008年第3期。
李天飞讲西游系列连载。
佚名(……)《哪吒形象演变》。哪吒形象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