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移花接木(罗贯中移花接木)
罗贯中移花接木(罗贯中移花接木)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原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生卒年不详 死于曹丕称帝后徐庶在《三国志》里都是出现在别人的传中,主要是和诸葛亮有关。最著名的就是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且让刘备留下了三顾茅庐的佳话。
徐庶在三国乱世没有太多作为,从《三国志》中根本没有他的传就能看出来,当然,要是愿意认为是曹操故意限制乃至耽误了他的能力发挥也说得过去。
即便是在《三国演义》中,徐庶也只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主要是为了引出诸葛亮来,当然,在罗贯中的刻画下,“身在曹营心在汉”,有情有义又至孝的徐庶自然很是圈粉。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也是小说剧情的需要,在曹魏,徐庶后来可是当上了御史中丞,御史是做什么的大家都知道,就是靠嘴巴吃饭的。
徐庶归曹确实是因为母亲为曹军所获,但说徐母因此而自杀则是《三国演义》的演绎了。不过,史上确实是有这样伟大母亲的存在,罗贯中只是移花接木将汉朝王陵母亲的事迹按在了徐庶母子身上。
徐庶生卒年不详 死于曹丕称帝后
徐庶最大的贡献应该是举荐了诸葛亮徐庶在《三国志》里都是出现在别人的传中,主要是和诸葛亮有关。
最著名的就是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且让刘备留下了三顾茅庐的佳话。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原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徐庶与诸葛亮相识于南阳并成好友
关于两人关系,《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他们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诸葛亮常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别的人都不行,唯有崔州平和徐庶认为诸葛亮不是在吹牛。
诸葛亮对徐庶徐元直的评价也很高,
“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后交元直,勤见启诲” 《三国志·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当然,诸葛亮对自己的评价更高,
《魏略》记载:“诸葛亮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夕,从容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笑而不言。”
大概也因深知诸葛亮的能耐,徐庶将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成全了这一对名耀千古的君臣。
而徐庶自己却最终与刘备、诸葛亮分道扬镳了。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徐母自杀之事取材于汉初的王陵之母《三国志》是简单地说徐庶因为母亲被俘所以方寸大乱不得不到了曹营。而《三国演义》以此史实为突破口,大大地尊刘贬曹了一次,尤其是直接把被曹军俘虏的徐母给写死了。
“辱子飘荡江湖数年,吾以为汝学业有进,何其反不如初也!汝既读书,须知忠孝不能两全。岂不识曹操欺君罔上之贼?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况又汉室之胄,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遂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耳!”骂得徐庶拜伏于地,不敢仰视,母自转入屏风后去了。少顷,家人出报曰:“老夫人自缢于梁间。”
如此刚烈而辨识忠奸的母亲是有的,但不是徐庶的母亲,而是楚汉争霸时的王陵之母,
王陵是沛县的豪杰,在刘邦还没出头时,就是给王陵当小弟的,“高祖微时,兄事陵。”但是当刘邦起兵之后,王陵没有跟随刘邦,而是自己拉起来数千人的队伍。等到刘邦成了汉王然后攻打项羽时,王陵这才投靠了刘邦。为了招降王陵,项羽就把王陵的母亲抓了起来。
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
罗贯中正是借着《史记》的描述,将王陵母子的事迹改头换面变成了徐庶母子的故事。不过他也算手下留情,没写曹操烹了徐母。
同为小说家、写下《三言》的冯梦龙评价说,徐庶之不终于昭烈也,其母存也,陵母不伏剑,陵亦庶也。
徐庶曾用名徐福 绝不叫单福因为徐庶后来在曹魏为官,所以魏国史书《魏略》中,对徐庶的一生有过简单的介绍。
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徐庶故里
关于徐庶的出身,是世家众多也名士众多的颍川郡长社人,《三国演义》说徐庶本名单福,这个就有丢份了。因为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魏略》之言:“庶先名福,本单家子。”意思是徐庶本名徐福,单的意思是家境是寒门,而不是姓单的人家的孩子的意思。
徐庶年少时是个少侠,“好任侠击剑”,也更喜欢为朋友两肋插刀,快意恩仇。
“中平末,尝为人报雠,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吏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吏乃於车上立柱磔之,游於市井,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脱。於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
大彻大悟后的徐庶就开始研究学问,也幸亏他出生之地颍川郡文风鼎盛、私学甚多,才让他有读书的机会。不过因为他曾经做过贼,同学们都讨厌他,不愿和他在一起。这时候的徐庶成熟了,知道除了动手之外也能让别人满意:
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遂与同郡石韬相亲爱。
《魏略》又提到:初平中,中州兵起,乃与韬南客荆州,到,又与诸葛亮特相善。
因为《魏略》已大部分散佚,所以徐庶的事迹只不过留下了只言片语。
只是说曹丕继位后: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庶)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后来诸葛亮在北伐时听说石韬和徐庶官途平平,还感叹了一句,“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其实在人才济济的曹魏,徐庶官职已经不算小了,虽然不算顶尖的,诸如丞相、太尉、司徒一类,但也是第二等的高官。中郎将二千石四品官,御史中丞同样也是四品。
徐庶留下的事迹史料不多,可见他在群英荟萃的三国泯然众人矣。他的地位是随着《三国演义》的普及而水涨船高,罗贯中笔下,连续五六章都有大篇幅的徐庶故事,罗贯中也是借此贬低曹操,并鞭挞不忠不孝之人。
曹操虽然得了徐庶投奔,但是显见对他并没有重用,一方面是曹操手下的文人谋士众多,不仅有颍川集团还有河北的大批文官效力,所以半路上车的徐庶不可能有太高的地位。另一方面自然与徐庶的身份有关,因为他是寒门子弟,就算是曹操想重用他,那些把持了官吏升迁的世家子也未必肯给徐庶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