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寄居黑暗的懦夫(我住在这里的地狱)
我是一个寄居黑暗的懦夫(我住在这里的地狱)然后来了一个医生,拿着木片检查着他的口腔,待他检查完后,对着镜头外说了一句:“他已经没有乳牙了,我估计他12岁了,甚至13岁了。”影片一开始,是一个小男孩站在桌子旁边,冷漠地等待着什么。抱着这样的期待,我和她一起走进了电影院。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部让人泪目的电影。与其说影片被定位为“剧情片”,不如说这是一部“纪录片”。是的,我更愿意这么来定义它。
只愿,这世间的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柒筱
生而不养,不如鸟兽。养而不教,愧为父母。
01五一的最后一天,闺蜜约我去看了《何以为家》。
事先,我并不了解这是一部怎样的影片,最多的了解是闺蜜跟我说:“最近这部电影很火,影评都是一致的好评。”
抱着这样的期待,我和她一起走进了电影院。
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部让人泪目的电影。
与其说影片被定位为“剧情片”,不如说这是一部“纪录片”。是的,我更愿意这么来定义它。
影片一开始,是一个小男孩站在桌子旁边,冷漠地等待着什么。
然后来了一个医生,拿着木片检查着他的口腔,待他检查完后,对着镜头外说了一句:“他已经没有乳牙了,我估计他12岁了,甚至13岁了。”
这就是这部影片的主角出场的第一个镜头。
然后镜头一转,出现了一群站着的妇女,镜头外有人在挨个点名、询问。
紧接着镜头再次切换,是一群孩子拿着自制的木枪追打、钻进空旷的房子里无所顾忌地抽烟、然后肆意破坏家具的场景。
这种开头,似乎让你猜不到导演到底要跟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
直至影片的镜头调转到了法庭上,影片的主角——我的小主人公赞恩和法官的一问一答后,我才开始真正进入了观影的状态。
- “你知道你为什么会被带到这里吗?”
- “知道。”
- “为什么呢?”
- “我要起诉我的父母。”
这部影片所讲述的故事的背景是在叙利亚战争之后,因为叙利亚多年的战乱,导致国内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成为了难民。
这些难民,只有少部分去了欧洲这样的发达国家,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被发展中国家接收的,特别是与叙利亚临近的黎巴嫩。
黎巴嫩已经有近百万的难民入境,而且这个数字每年还依旧是以十几万速度在增加。
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也是一个可怕的增长。
在这群难民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儿童,他们不被社会所包容,没有人在意,甚至大多数女孩还会被当成商品去进行买卖。
伤害和死亡,无处不在。
故事的主人公赞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他父母带到了这个世间,开始了他苦难的一生。
就如同他自己说的那样:
- 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或殴打,链子、管子、皮带。
- 我听过的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婊子的儿子”,“滚,你这垃圾”。
-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
- 我住在这里的地狱,我像一堆腐烂的肉。
这种赤裸的属于赞恩的绝望,透过影片的大屏幕,直面扑来。
这让我不知所措,在赞恩眼里,家不是避风的港湾,只是——地狱。
故事在缓慢地向我们述说着,影片中,赞恩妹妹萨哈来了人生的第一次月经,哪怕在赞恩的千方百计的隐藏下,最终还是被他们的父母发现了。
然后,萨哈就这样被他们的父母送给了房东儿子当媳妇,只为了能换取房租。
女儿是可以交易的商品,儿子是分担家务的工具,而那个尚没有行走能力的幼童,正被链子锁着,像是一条需要被饲养的狗。
父母当到了这个份上,又有什么资格被称为父母呢?
可导演却偏偏没有用很强烈的手段来谴责这样的父母,他不止一次地用儿童的天真和懵懂来冲淡这样的冰冷。正是这种细腻的天真和柔软,才让我们不只是一味的愤怒,而是在愤怒中不停地思考。
原生家庭中的施暴者,也是受害者。
影片中,导演借助法庭的辩护,很好的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答案,也给了这对父母一个发声的机会。
“我有什么错?我从小到大也是这样被生出来的,也是这样长大的,从小到大别人跟我说,‘没有孩子,你就不是男人’。”
是不是听上去很可悲。
可是,这种可悲之下,却是荒唐。
正是这种荒唐,构成了影片的矛盾,让我们不是一味地去讨伐,去指责。
的确,他们是施暴者,但是同时,他们也是受害者,那种只为了生存而生存的环境下的受害者。
他们出生、长大、结婚、生子,经历了数不清的伤害,最终,他们再将他们所受过的伤害,复制给了他们的孩子。
03当影片进行到这里的时候,导演突然将整个故事的基调一转,转向了温情的一面。
在这里,出场了单亲妈妈Rahil和她的儿子Yonas。
Rahil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同时打着好几份工。因为是黑户,所以,她每次出门前都必须尽量的伪装自己的相貌。可尽管如此,她还是很努力地给她的孩子最好的爱和最好的照顾。
因为当地政府有规定,外来务工妇女必须放弃生育权,否则,将会被遣送出境。所以,Rahil带着Yonas一直是躲躲藏藏的。
后来,她遇到了赞恩,收留了赞恩。
哪怕生活那样的艰苦,Rahil最终还是收留了赞恩,这使得赞恩一度无所适从。
讲真的,影片到这里,让我突然明白了:
导演并不是不去指责赞恩的父母,而是借塑造出Rahil这样一对母子来回答赞恩父母在法庭上的辩护:你看,即使生活再苦难又如何,哪怕活得再低廉、再痛苦,可我们依旧可以有爱的能力,依旧可以给孩子带去一片温暖的避难所。
平静温情的时间,并没有多长。一天Rahil出门后,被拘捕了。
赞恩并不知道Rahil未回去的原因,他久久地等不到Rahil回去,只能带着Yonas出门,通过多方打听,去找寻Rahil的下落。
可他不知道的是,他是不可能找到Rahil的。
一个半大的孩子带着一个尚未断奶的幼童,生活是可想而知的艰难。
其中有一幕让我记忆犹新,赞恩在苦寻Rahil无果后,对着稚嫩懵懂的Yonas说道:“想不到,你的妈妈比我的妈妈还坏。”
这里让人即为他的不知而揪心,又为那既成的事实而痛心。
若说赞恩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可他偏偏在那种伤害下,活出了一颗比任何人都善良的内心。
我无数次地以为赞恩要将失去母亲的Yonas遗弃时,他却都出人意料的将Yonas照顾得很好。哪怕饿到发虚,去救济站领东西时,要的也都是要婴儿的牛奶和尿布。
这怎叫人不心疼他,不为他鼓掌呢?
可是,终究他还是走投无路了,只能将Yonas送给了人贩子。
这是剧中赞恩唯一流泪的场景。
在家里不管被父母如何打骂,他没有流泪。不管妹妹被父母送走时,他有多么的无能为力,他没有流泪。
可最终,在把Yonas送出去后,他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导演的镜头到这边,就已经把该说的,都说得清清楚楚了。
所以,当赞恩再次回到家里,听到他父母说,他的妹妹萨哈因为怀孕大出血死亡之后,整个影片的矛盾就彻底被激化了。
可是,这也只是一个导火索,一个让赞恩彻底爆发的导火索。
从赞恩听完萨哈已经死亡到他拿刀冲出家门,再到他的身影再次出现在监狱、法庭,就都变得很明朗了起来。
突如其来的爆发,是积攒了太久的委屈。
只是,尽管如此,最终站在法庭之上,赞恩的诉求也只有一点,而且仅此一点:
“我希望他们别再生了。”
就这么一句话,让我彻底忍不住,泪流满面。
04我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写原生家庭伤害的故事,特别是这两年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各种网络文章,总是不停地让这个词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
那些被家庭、被父母伤害的孩子,终其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道歉,可殊不知,他们可能终其一生也没办法等到那样一句道歉。
《何以为家》的导演兼演员娜丁·拉巴基说,她曾经试图去寻找更多的“赞恩”,她问他们同一个问题:
“你们觉得活着开心吗?”
那些年幼的孩子们,给出的答案出乎意料的一致:
“我觉得我活着不如死了算了。”
沉重而悲哀。
生而痛苦,不如不生。
真的,这世间的父母们,你们既然选择将孩子带来这世间,就请好好善待他们。
生而不养,不如鸟兽,养而不教,愧为父母。
只愿,这世间的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只愿,这世间的每一个孩子,都能真心地露出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