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秧歌延安(黑河远上白云间第二十八章)
清涧秧歌延安(黑河远上白云间第二十八章)赵占库把张老道也请到了秧歌现场,石头和腊月、黑娃、谷雨,提着灯笼跟在队伍后边扭了几圈,一回头就看见张老道和村支书许向龙站在圈外,几个孩子就围到张老道身边,问长问短。 走在队伍最前边是一个穿着大皮袄,脸上涂着黑灰的汉子,他的高跷比别人的矮一截,怀里抱着一门黑色的筒子,人们管他叫“二个炮”,一路压低了身子,做出匍匐状,忽然翻身倒地,鲤鱼打挺,乌龙搅柱,一套高难度的地趟拳功夫,赢得阵阵掌声。“二个炮”后边是一名古装武士,手里举着一个长长的木棒,木棒的顶端是一个锤头形的灯笼,叫“高耀幌子”,举着高耀幌子的杨大爷,站在一米五高的高跷上,更显得高大威猛,踩着鼓点不停地挥舞着手里的灯笼,踏步、踢腿、坐跷,展示着高难度动作。 场子圈好了,旱船队和小车队入场,驾旱船的大都是由小伙子装扮的渔夫,几十斤的旱船挂在身上,手持船桨,做出在水中行船的样子,时不时的随着鼓点和狂风巨浪做着搏斗。旱船队后边是小车队,这是个
刚过完新年,村里就开始筹备元宵秧歌会了,家家户户忙着做高跷,扎灯笼,妇联主任魏美娟把大队的秧歌服装拿出来,找村里的妇女缝纫修补,梁俊大爷开始收拾锣鼓铜镲,按照传统习俗,正月十五闹元宵,多少年以来,约定俗成,忙而不乱。
正月十三,是跳秧歌的第一天。晚饭后腊月提着一个小红灯笼来找石头,石头今年自己动手做了一个飞燕灯,俩人刚收拾好,黑娃和谷雨也找来了,黑娃端着一个小车灯,谷雨提着一个西瓜灯,黑娃缠着让石头妈妈跟着一起去看秧歌,石头妈答应着就陪着孩子们随人流来到村中央的广场,刚选好位置,村里的秧歌队就扭过来了。
秧歌队由吹鼓手、乐手和秧歌队由三部分组成,和往年一样,吹鼓手照例由奚进友和奚木榆吹唢呐,除了两名唢呐手,还配有四名牛角号手。鼓手由三面大鼓、两付铜镲和四面铜锣组成,梁秀秀的鞑梁俊,意气风发地轮着两只用红布包裹锤头的鼓槌,领着一帮年轻人卖力地敲着锣鼓点,什么喜鹊登梅、步步高、将军点兵,节奏强烈,咚咚的鼓声激发出所有人的热情。
秧歌队前边是老年人和小孩组成的地跑秧歌队,老人们化的妆比较简单,或端着或提着灯笼,一路扭过来,动作幅度不大,却精神抖擞;小孩的队伍比较松散自由,现场所有提着灯笼的孩子都可以下场,跟在队伍后边扭几圈,地跑秧歌队基本上起到开路和圈场的作用。
场子圈好了,旱船队和小车队入场,驾旱船的大都是由小伙子装扮的渔夫,几十斤的旱船挂在身上,手持船桨,做出在水中行船的样子,时不时的随着鼓点和狂风巨浪做着搏斗。旱船队后边是小车队,这是个诙谐逗乐的节目,牛建军穿着一件花棉袄,扮成新媳妇,身上挂着装饰华丽的小彩车,做出坐车的样子,前边新女婿张胜国拉车,后边是李怀林扮的公公推车,旁边李狗剩和周二军几个后生扮成一群无赖,围着小车戏逗新媳妇,李兵戴着个绣花帽扮作老婆婆,手里拎着笤帚疙瘩追着驱赶无赖,一路扭过来,花样百出,诙谐搞笑。
两个身穿蒙古袍的蒙古武士手把搂腰的抱在一起,从场地外一溜歪斜地冲进场内,互相勾、别、缠、踢、掰、披,时不时被对方撂倒在地上,又奋起反击,反败为胜,人们热烈鼓掌为双方精湛的跤技较好,蒙古袍一掀,表演者站起来,原来是王久义两只手上套着马靴,头上扎着蒙古人的发辫,背后背着一个蒙古武士的半身模型,在表演他的拿手绝活“二鞑子摔跤”。
现场的气氛逐渐达到高潮,鼓点一变,人们让开场地中央,唢呐声停顿,四只牛角号呜呜地吹响,锣鼓点变换成两军对垒的战鼓声,高跷队开始进场。
走在队伍最前边是一个穿着大皮袄,脸上涂着黑灰的汉子,他的高跷比别人的矮一截,怀里抱着一门黑色的筒子,人们管他叫“二个炮”,一路压低了身子,做出匍匐状,忽然翻身倒地,鲤鱼打挺,乌龙搅柱,一套高难度的地趟拳功夫,赢得阵阵掌声。“二个炮”后边是一名古装武士,手里举着一个长长的木棒,木棒的顶端是一个锤头形的灯笼,叫“高耀幌子”,举着高耀幌子的杨大爷,站在一米五高的高跷上,更显得高大威猛,踩着鼓点不停地挥舞着手里的灯笼,踏步、踢腿、坐跷,展示着高难度动作。
赵占库把张老道也请到了秧歌现场,石头和腊月、黑娃、谷雨,提着灯笼跟在队伍后边扭了几圈,一回头就看见张老道和村支书许向龙站在圈外,几个孩子就围到张老道身边,问长问短。
“师父,前边的郭大爷为啥穿着一件羊皮袄,为什么给自己脸上抹那么多黑灰,还起了这么难听的名字叫‘二个炮’?”腊月好奇的问。是啊,郭启明大爷每年都是这个装扮,之前郭大爷的鞑、郭大爷的爷爷也都是这个装扮,所有人都觉得好玩又奇怪,却从来也没有人问过为什么,也从来没有人能说清楚。
“孩子们。”张老道指着郭启明说:“郭大爷这身打扮可是有来历的,这是明朝的“夜不收”的装束。夜不收就是侦察兵,埋伏在长城以外的草莽林间,昼伏夜出侦察军情,塞外天寒地冻,自然穿着羊皮袄。他怀里抱着的是信炮,可以向空中发射信号雷,遇有敌情,夜不收就会放信炮通知远处军堡和长城上的守军提前做好准备,并且通过烽火台燃放狼烟,一站一站把军情传递回京城,朝廷就会组织军队,及时抵抗入侵的蒙古军队。夜不收的高跷比别人矮一些,目的是便于隐蔽,侦察兵自然要走在队伍的最前边,至于他脸上抹着黑灰,是为了便于隐藏行踪,郭启明祖上就是明朝的夜不收,为朝廷立过战功,他是在用这种方式,传承夜不收的光荣,缅怀祖上的荣耀啊。”
“师父,那杨大爷举着高耀幌子,演的又是什么人?”黑娃也问。
“这个是军队中的旗手。”张老道说:“杨大爷祖上是大明朝镇朔将军杨洪的部下,他举的灯笼代表了军中的大纛旗,也就是军旗,整个高跷队都跟着军旗行进,这是军队统一号令的象征。”
谷雨他鞑高继祖一身银盔银甲,脑门画着一只鹞子,掌中一条亮银枪,一个空翻稳稳的落到地上,接着就是怪蟒翻身,灵蛇出洞,一套枪法在高跷上舞出来,虎虎生风,险象环生,最后一招卧马回身枪,倒地出枪,然后乌龙搅柱,腾空跃起,赢得满堂喝彩。鼓点一停,高继祖横枪高歌:
郓州城下出奇兵,苟家滩前逞英雄。
振武天雄震八方,千古忠义留美名。
这是黑龙山秧歌队的传统,每一个出场的演员都会唱一段顺口溜,俗语叫“打风绺子”,四句为一段,普通的打风绺子无非就是说些拜年的吉庆话,送一些祝福,比如:锣鼓一打响连天,我给乡亲们拜个年,黑龙山今年收成好呀(这时锣鼓点配合着:咚不隆咚呛),明年还是个丰收年。再比如秧歌队到谁家去拜年就会唱:过了大年初二三,我给某某大爷来拜年,祝愿阖家幸福身体好呀(咚不隆咚呛),日子过得比蜜甜。诸如此类。
“师父,我鞑这唱的是啥,我也有点听不懂。”谷雨惦着脚问师父。
张老道轻轻的叹息:“你鞑唱的是晚唐名将高行周,出奇兵攻克郓州城,苟家滩枪挑王彦章,历任天雄军彰武军节度使,高家军威震长城内外,是大宋朝开国功臣。”
黑娃的父亲朱进忠,一身乌金盔甲,掌中一柄大刀,在高跷上舞动出一片刀影,在战鼓声、号角声和乡亲们的呐喊声中,以高跷为战马,奔入场中,劈、砍、斩、剁,时而翻身抡劈,时而绕肩缠臂,时而在身前身后舞出一片刀花,一套九凤朝阳刀舞的虎虎生风,在灯光下炫人二目。锣鼓点停顿,朱尽忠大爷也打了一段风绺子:
祖居河南夏邑城,威震独石武襄公。
誓书铁券皇帝赐,太傅武毅封宣平。
“师父,我鞑唱的这个是啥意思?”黑娃问。
“你鞑唱的这是独石口朱家军,朱家是明朝戍边名将,朱谦随阳武侯薛禄镇守开平,多次击败蒙古军队的入侵,官拜宣府东路右参将,后来挂镇朔将军印驻守宣府,死后追封侯爵,谥号“武襄”。朱谦的儿子朱永战功卓著,皇帝御赐两块“誓书铁券”,后来晋爵“保国公”、“抚宁侯”,赠号武毅,可见朱家军功显赫。”张老道轻轻赞到。
“我们朱家这么厉害呀?”黑娃瞪大了眼睛。
“黑娃,好好练功读书,将来去独石口考证一下大将军朱谦家族,看看他们创造了什么辉煌,你们朱家的祖先不简单。”张老道乐呵呵地对黑娃说。
腊月家每年都是女将出场,只见萧妈妈一身软甲,掌中一口青峰宝剑,出场就是一个金鸡独立、朝天蹬,然后,下腰,劈叉,凌空飞踢,站在半米多高的高跷上,身手矫健,动作一气呵成,赢得全场热烈的呐喊和叫好。腊月妈表演完也打了一段“风绺子”:
巾帼英雄披戎装,亲御戎车征四方。
契丹女儿承天后,芙蓉帐中乾坤掌。
石头妈微笑着望着这位嫂子,轻轻的点头,“难为这个嫂嫂了,这些年的功夫没有丢下。”
再后边是石头他鞑出场,刘汉庭一身猎人装扮,腰悬宝剑,手执弯弓,以一路鹞子翻身招式进入场地中央,接着就是弯弓射雕,回头望月,复杂的射箭舞和骑马舞,舞罢朗声唱到:
苍茫湟水青牛来,白马土河八部开。
战旗飘扬追风去,一梦千年关山外。
“师父,这个姑姑给我们讲过,说的就是契丹民族,来自苍茫的湟水,骑着白马的勇士和骑着青牛的仙女,契丹八部能征惯战,建立大辽国的故事。”腊月郑重的对师父说。
后边的社员们依次出场,每个人都表演了高跷上的绝活,舞一段,打一段“风绺子”,有唱向乡亲们拜年的,有唱祝愿五谷丰登生活美满的,最后在支书许向龙和村长赵占库的鼓动下,硬拉着张老道也打了一段风绺子:
万里山河一卷经,白云深处白云城。
一日丹成骑鹤去,扶摇直上广寒宫。
张老道的风绺子唱的空灵悠长,村里人听不懂张老道唱的内容,跟着鼓掌叫好,只有石头腊月和黑娃谷雨,知道师父这些年为了寻找白云城,经历的千辛万苦,有朝一日,白云城重现,师父就会踏云归去,听着师父的歌声,内心感觉阵阵的悲凉和不舍。
最后是郭启明大爷制作的烟花表演把秧歌会推向了高潮,一直到深夜,人们才意犹未尽的散去。
第二天吃过早饭大石窑和鹿叫沟的秧歌队也来黑龙山拜年,一整天,三个小村子的秧歌队互相拜访,挨家挨户拜年送祝福,又在一起比赛武技,一直跳到深夜,到后来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都加入到了扭秧歌的行列,热热闹闹的一直狂欢到正月十六。
闹过元宵,人们开始整理农具,准备忙碌的春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