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葬礼哪国参加了(撒切尔夫人葬礼)
撒切尔夫人葬礼哪国参加了(撒切尔夫人葬礼)她在位期间对于英国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做出了巨大改变。撒切尔夫人一贯的行事风格都是果敢且犀利。为了振兴经济,撒切尔夫人推行企业民营化,实行货币主义抑制通货膨胀,严厉打击罢工,虽然被民众吐槽是“独裁者”,但却实实在在拉动了英国整体经济发展。巩固了英国在欧洲和世界上的地位。回顾她的一生,撒切尔夫人足以配得上“铁娘子”的称号。这个头衔虽然来自于她对苏联的讽刺过后,苏联给予的回击,但无疑是正中靶心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作为世界公认的杰出女性代表人物之一,撒切尔夫人的一生雷厉风行,堪称传奇。保守党内部一度对撒切尔夫人举办“礼仪葬礼”极度不满。他们认为以撒切尔夫人对于英国乃至世界做出的影响完全配得上一场豪华隆重的“国葬”。但以当天的实际情况来看,这场葬礼的规模并不亚于已故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戴安娜王妃。当天不仅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携丈夫菲利普亲王亲自到场,英国标志性建筑大本钟也在当日停止鸣钟,以示哀悼。几
2013年4月8日,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伦敦丽兹酒店病逝。随着这位被称为“铁娘子”的强悍政治家生命的终结,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这一年的4月17日,撒切尔夫人的灵车在英国皇家炮兵队的护送下缓缓驶入圣保罗大教堂。伦敦的街头不仅聚集着悲恸的哀悼者,也有一群开心的游行者。如同撒切尔夫人“铁娘子”的一生和她饱受争议的“撒切尔主义”,这场葬礼也同样饱受争议和关注。
这场葬礼的举办遵从了撒切尔夫人的遗愿,她拒绝豪华隆重的“国葬”,代之以“礼仪葬礼”。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虽然在主要礼仪上没有太大区别,但是所花费的费用和规模,包括参与的人员却很不一样。
前者基本只适用于王室成员,英国女王会亲自到场致哀,享受过这个级别待遇的人,在英国首相当中也只有丘吉尔自己。而后者是相对来说更为低调简单的葬礼仪式,英国的首相和对国家有着极高贡献的人都可以享受这个待遇,英国女王无需亲自到场致哀,葬礼的花费也要由逝者家属承担一半。
保守党内部一度对撒切尔夫人举办“礼仪葬礼”极度不满。他们认为以撒切尔夫人对于英国乃至世界做出的影响完全配得上一场豪华隆重的“国葬”。但以当天的实际情况来看,这场葬礼的规模并不亚于已故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戴安娜王妃。
当天不仅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携丈夫菲利普亲王亲自到场,英国标志性建筑大本钟也在当日停止鸣钟,以示哀悼。几十万英国民众走上街头送别他们曾经的首相,各个国家也都派出代表参加追悼仪式。
种种迹象都表明了英国官方乃至整个世界对于撒切尔夫人政治事业的肯定。
回顾她的一生,撒切尔夫人足以配得上“铁娘子”的称号。这个头衔虽然来自于她对苏联的讽刺过后,苏联给予的回击,但无疑是正中靶心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作为世界公认的杰出女性代表人物之一,撒切尔夫人的一生雷厉风行,堪称传奇。
她在位期间对于英国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做出了巨大改变。撒切尔夫人一贯的行事风格都是果敢且犀利。为了振兴经济,撒切尔夫人推行企业民营化,实行货币主义抑制通货膨胀,严厉打击罢工,虽然被民众吐槽是“独裁者”,但却实实在在拉动了英国整体经济发展。巩固了英国在欧洲和世界上的地位。
强硬的政策收效颇丰,但也使她在一部分民众心中成为了“魔鬼”。在2002年英国媒体组织的100位最伟大的英国人评选当中,撒切尔夫人是当时在世的杰出人物中排名最高的一位。而在这一年举行的最讨厌的100位英国名人里,撒切尔夫人也一举夺魁。
两极化的评价并不影响撒切尔夫人的政治理念,正所谓人无完人,她依然强硬地推行着自己的政策。以至于在她逝世之后一部分人走向街头游行庆祝,还有一部分继续声讨她从政以来对民众的压迫和盘剥,抨击她的葬礼太过铺张,用的都是纳税人的钱。
面对撒切尔夫人英国社会为何会有这样两极化的评价,还要从她当选之后所提出的“撒切尔主义”说起。
撒切尔夫人上台后首先提出了“人人一致”的主张。这看似是民主和平等的标志,但实际上却是激化英国社会阶级矛盾的开始。
她认为一个人不管收入多少都应缴纳同样的税收这才算得上平等,相对于富人而言这是一项减税政策,而英国的穷人则要背负更大的税收压力。与此同时,她将资本引入校园,使得英国大学的学费增高。许多平民子女的求学之路遇阻,不得不半工半读,甚至负债上学。
在这样一套制度之下,这个打着平等旗号的新主张,使得富人的权利得到了更好地保护,而对于穷人来说却无疑是雪上加霜。英国社会阶级差距被拉大,阶级矛盾进一步恶化。富人对于撒切尔夫人的政策表示赞赏,而穷人却只能悲声载道。
虽然英国民众对于撒切尔夫人在政策上的举措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却是他们的共识,也是撒切尔夫人最大的“功勋章”,那就是“马岛战争”。这一仗牵动着每一个英国人的心,是一场关乎“大国荣耀”的斗争。
其实在撒切尔夫人的葬礼上到处都可以看到“马岛战争”的影子。抬棺人中曾参与马岛战争的士兵,鸣枪致敬是马岛战争时的用枪,这些细节无不体现着“马岛战争”在撒切尔夫人政治生涯中所占据的地位。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撒切尔夫人在英国民众心中树立起威望最大的原因就来自于马岛战争的胜利。
这场关乎英国颜面的战争虽然带来了巨大的损耗,但胜利的喜悦早已盖过了这些问题,也为撒切尔夫人之后的政治生涯铺平了道路。
“马岛”是位于南大西洋马尔维纳斯群岛的简称,英国称之为英属福克兰群岛。在此之前,英国与阿根廷就群岛的归属问题谈判了近15年都没有结果。
虽然马尔维纳斯群岛距离英国8000英里,但确是英国殖民扩张时期的战利品。二战结束之后,英国债台高筑,许多英属地区脱离英国管控,使得英国的殖民体系受到重创,英国政府在国内外的威信都受到极大挑战。
而阿根廷当时军政腐败,国内矛盾极其严重,政府正希望通过一场完美的胜仗扭转他们在国民心中的形象,从而平息国内的矛盾和罢工热潮。离自己不远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成为了他们扭转局势的不二之选。
时任阿根廷总统的加尔铁里急于通过夺回马尔维纳斯群岛点燃阿根廷民众的民族主义热情,把他们的视线从社会内部转移出来。于是1981年他将群岛划入阿根廷版图以此打探英国反应,而英国当时经济衰退,并不想在海外问题上投入太多,甚至一度想要谈判让渡部分马岛主权。加尔铁里见反应平平。于是1982年便雇佣商人行船到其中的南乔治亚岛上升起了阿根廷国旗。
此时撒切尔夫人刚当选首相不久,也正需要找到一个俘获民众认同的方法,而马岛问题让她看到了转机。如同加尔铁里希望通过马岛化解国内矛盾一样,撒切尔夫人同样希望通过马岛巩固她在英国民众心中的地位,让英国在世界上重新树立威信。
在几经交涉未果之后,撒切尔夫人在两天之内做出了决断,向马岛进军。
为了尽可能地减小给英国带来的损耗,撒切尔夫人希望战争可以速战速决。不仅投入了大量的军事力量,还对阿根廷在外交和经济上进行打压,以此压制阿根廷让他们尽快放弃挣扎。最终阿根廷难敌英国的各方反击,宣告投降。
1982年的6月14日,阿根廷战败投降的第二天。撒切尔夫人面向世界表明了自己的政治野心:“我们知道要做什么,而且正在做着,那就是让英国再次强大起来。”
马岛战争的胜利,不仅使英国拿回了整个群岛的管辖权,也让世界重新看到了英国的实力,撒切尔夫人如愿得到了英国民众的认可,可谓是一举三得。
在这场战争当中,撒切尔夫人不仅让世界看到了她的政治抱负,也让政界更加认同了她的实力。在被男性占据主要话语权的政坛,她如同玫瑰般铿锵桀骜地绽放,尤其是在马岛战争过程中的决断和军事物资调度上更是展示了她过人的军事水平。
据英媒报道,在马岛海战的74天里,撒切尔夫人几乎未曾合眼。据她自己所说,每天只打个盹儿,大概睡上20分钟,就起来收听广播,关注实时战况,以便遇到突发情况可以及时组织工作。她的工作状态更可见得“铁娘子”的称号名不虚传,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精神。
撒切尔夫人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使得她将大部分精力与时间都投入在了自己的事业上,这也注定她终要面对家庭与事业的失衡问题。
二十世纪的政坛对女性并不友好,政坛更像是男人们的修罗场。英国的男人们茶余饭后最大的话题莫过于政治,这份热情如同英国人对于谈论天气的执着,撒切尔夫人的父亲便是这些话题里热情的参与者。
她的父亲名叫阿尔弗瑞德·罗伯茨,原本是一位普通的食品杂货商,但是对地方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关心和支持保守派,最终以保守派人士的身份当选了格兰瑟姆市市长。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撒切尔,对父亲和他的社交圈子耳濡目染,也对政治生出了极大兴趣。
大学毕业之后,撒切尔先后去了两家公司担任化学研究员,如同将试剂溶入容器当中,政治也早已溶入进了撒切尔的血液。工作之余她也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和金钱都投入到了政治活动当中。
1979年,英国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作为保守党领袖的撒切尔夫人成为了英国的新一任首相。她曾说:
“在我的世代,没有女性会成为首相。”
然而这一刻,她成为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更是连续三届战胜对手,执政长达11年,成为了二十世纪在位时间最长的首相。
撒切尔夫人对于政治的喜爱是狂热且忘我的。在她的晚年,身边的工作人员就透露撒切尔夫人虽然退出了政坛,但依然没有停止对政治生活的关注,对政治观点的整理和总结是她每天要做的。她无法停止手头的工作和对政治事业的持续探索,如果哪天她没有在这些新闻与文件当中忙碌,便觉得空虚,政治似乎是她生活的全部。
由于政治事业占据了撒切尔太多的时间,以至于她完全忽视了自己的家庭。多数人认为她晚年依然混迹社交圈子和政要们保持联络,是为了掩饰自己家庭情感上的空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也坦言家庭为了自己的从政事业背负了太多。
人们似乎只记得她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是影响了世界的“铁娘子”,但却忽视了这位名叫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女人,也和所有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是一个大舞台,撒切尔在自己的事业当中扮演着成功的政治领袖,而在家庭里却没有演好一位妻子和母亲。
桀骜不驯的儿子,冷漠叛逆的女儿,母爱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挡箭牌,也是性格缺陷的培养皿。撒切尔夫人儿女的成长阶段,也是她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完全忽视了对于子女的陪伴和教育。
这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儿子打着她的名义惹是生非,而从小缺失母爱的女儿内心也难以和她和解。退休之后的撒切尔才有了时间审视自己的家庭,她也深刻地意识到在她风生水起的事业背后,是家庭的破败。这种内心的缺失难以填补,她只剩懊悔。
撒切尔夫人的晚年和丈夫丹尼斯相依为命,丹尼斯给予了撒切尔夫人莫大的支持,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家庭中,他始终选在陪伴在撒切尔夫人的身边。
丈夫对于撒切尔夫人来说不止是她生活上的伴侣,也是情感上的依靠。然而不幸的是,2003年丹尼斯病逝,只留下了撒切尔夫人自己继续生活,偌大的房屋,变得更加冷清寂寥。在对亡夫一次次地哀悼中,撒切尔极度消沉,伴随几次中风,身体和精神每况愈下,最终被确诊为了老年痴呆。
此后的生活里,她总在某一时刻回忆起自己的丈夫,觉得他还活着,直到身边的工作人员提醒她,她才重新记起丈夫离世的现实,如同一个痛苦的轮回,她一次次忘记,又一次次想起。在这一次次轮回里,撒切尔夫人反复回味着自己的人生,成功与失败她难以定夺,直到生命的最后。
撒切尔夫人的葬礼在英国首相卡梅隆吟诵的《圣经》中结束,随后她的骨灰被安葬在英格兰切尔西皇家医院坟场,再次回到了丈夫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