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又打一颗高分 将大幅提高观测效率
我国首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又打一颗高分 将大幅提高观测效率近年来,在高强密度发射态势下,为压缩进场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长四乙火箭试验队在工作流程优化上下了很大功夫。试验队员克服各种困难,立足岗位,扎实开展工作,努力做到以最好的状态适应新节奏、新形势。“今年长四乙火箭任务比较密集,多发任务交叉并行,任务节点和进度压力很大。试验队需要一边准备发射,一边准备下一发任务的测试工作。”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王玮介绍,“不少试验队员刚从酒泉回来,就立刻投入到此次任务中。”据悉,长四乙火箭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单星、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轨道高度700公里)运载能力可达2.5吨。在高密度发射态势下,长四乙火箭试验队合理调配资源、持续优化流程,严格落实各级质量要求,上下齐心、团结协作,成功执行今年的第三次发射任务。全力以赴拼任务
9月7日13时57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高分十一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高分十一号02星是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光学遥感卫星,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可达亚米级,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同时也可为“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信息保障。
该星与高分十一号卫星在轨组网后,将大幅提高观测效率。
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本次发射是长四乙火箭的第66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45次发射。
据悉,长四乙火箭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单星、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轨道高度700公里)运载能力可达2.5吨。
在高密度发射态势下,长四乙火箭试验队合理调配资源、持续优化流程,严格落实各级质量要求,上下齐心、团结协作,成功执行今年的第三次发射任务。
全力以赴拼任务
“今年长四乙火箭任务比较密集,多发任务交叉并行,任务节点和进度压力很大。试验队需要一边准备发射,一边准备下一发任务的测试工作。”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王玮介绍,“不少试验队员刚从酒泉回来,就立刻投入到此次任务中。”
近年来,在高强密度发射态势下,为压缩进场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长四乙火箭试验队在工作流程优化上下了很大功夫。试验队员克服各种困难,立足岗位,扎实开展工作,努力做到以最好的状态适应新节奏、新形势。
在星罩组合体转场期间,正值基地处于多雨季节,试验队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并与基地会商,决定具体转场时间,更制定了针对性实施方案,在转场过程中总体和各分系统通力配合,严格执行预案,抢抓时机、合理调度,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转场用时的新纪录。
精益求精抓质量
晚上9点半,火箭总装主任工艺师李坤才从技术区赶回宿舍。这次任务他是带伤“上阵”。7月底,李坤因交通意外导致眼眶骨折,医生建议尽快手术,但是考虑到发射任务紧迫、人员安排紧张,他决定采取保守治疗。短暂的康复后,他便和试验队一同进场。谈到自己的伤时,李坤坦言:“工作中眼睛会有一定的疲劳感,但不能因为自己而耽误了任务进度与人员安排。”
走进宿舍区,队员们神态专注、步履匆匆,队委兼某分队负责人施淼琴正在和队员商讨工作安排。“平时完成厂房里工作后,大家还会将各个关键参数带回宿舍进行复核确认。”施淼琴介绍,由于多任务并行,晚上试验队员还要为后续任务开展先期研究设计工作。“有时队员需要身兼数职,工作量确实不小,但大家的工作热情一直很高。”施淼琴说。
试验队里,有年纪轻轻已经进场三四十次的“老队员”,有退休留用多年依然奋战在基地一线的“老法师”,还有初出茅庐第一次进场的新队员和见习队员,更有70后、80后等一批中流砥柱的核心、骨干队员。
大家感受最深的还是试验队里“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和对质量的苛刻要求、对成功的坚定追求。
作为成熟型号,试验队里的每个岗位都有清晰的作业指导书,只要按照工作流程精确完成每项操作、仔细落实每个细节,火箭就一定能成功。即便如此,试验队对质量的把控始终是严之又严。
一切为了成功,一切确保成功。当任务圆满成功的消息传来,试验队员的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短暂的喜悦后,火箭试验队又迅速投入到了下一次并行发射任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