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
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荐书赵学清说文部首通解,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李阳冰曰:中画近上,王者则天之义。5.王(wánɡ) “皿部有二十四个属字。如“盌”下云:“小盂也。从皿,夗声。”今作“碗”。“昷”下云:“仁也。从皿,以食囚也。官溥说。”今通用“温”。“盪”下云:“涤器也。从皿,湯声。”通作“荡”。(170.皿)會部有两个属字。如“朇”下云:“益也。从會,卑声。”今作“裨”。(182.會)六、博涉群说,择优而从。《通解》全书引证颇丰,兼采众说,择善而从,突出流行之说或权威之说。例如:
,籀文就。”……后来的字典、词典一般不立“京”部。(190.京)
邑部有一百八十三个属字。邑字作部首时一般在字的左边。汉字中从“邑”的字大都与城镇、地名有关。如“邦”、“都”、“郭”、“邻”、“郊”、“郓”、“郢”等。(229.邑)
冖部有三个属字。……汉字中由“冖”组成的字多有“覆盖”之义,如“冥”、“幂”等。但到了楷书结构中有些字虽然含有“冖”字,但是却没有“覆盖”之义,也被归入到冖部,如“冗”、“写”、“农”等字,需加以注意。(275.冖)
此外,一些部中字在其后出现了今体或异体,书中不忘指出其古、今之异及通用情况。例如:
皿部有二十四个属字。如“盌”下云:“小盂也。从皿,夗声。”今作“碗”。“昷”下云:“仁也。从皿,以食囚也。官溥说。”今通用“温”。“盪”下云:“涤器也。从皿,湯声。”通作“荡”。(170.皿)
會部有两个属字。如“朇”下云:“益也。从會,卑声。”今作“裨”。(182.會)
六、博涉群说,择优而从。《通解》全书引证颇丰,兼采众说,择善而从,突出流行之说或权威之说。例如:
5.王(wánɡ) “
,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李阳冰曰:中画近上,王者则天之义。
,古文王。”(雨方切)
许慎所说“天下所归往”,见《白虎通》;所引董仲舒语见《春秋繁露》。关于“王”字的形源,说法不同。吴大澂、罗振玉、商承祚等认为字形取义于火旺,徐中舒释“王”象人端拱而坐的形象,吴其昌、林沄等认为字形象横置的大斧。现在多数学者认同其构形本义为斧钺,其演变过程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