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太宗时期称为贞观之治(以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为什么唐太宗时期称为贞观之治(以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因为唐太宗曾担任过此职位,所以唐朝平时不设置尚书令(笔者认为尚书省的权力在唐初是极大的,尚书省不设置尚书令实际也是为了分权,避免一家独大),尚书省实际的掌门人为左右仆射,左右二仆射又以左仆射地位最尊。唐初,尚书左仆射为房玄龄,一直是贞观朝的首席宰相。其属有六尚书:一曰吏部,二曰户部,三曰礼部,四曰兵部,五曰刑部,六曰工部。庶务皆会决焉。——《新唐书》三省六部制度唐朝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分为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这里要说明的是三省实际上早在隋唐之前就已经成立。“省”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廷。而尚书省追根溯源则是是在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削减相权任用大司马和尚书(宫廷职位)建立内廷,东汉光武时期称为尚书台,从而成为正规的国家机关。曹魏时期,尚书台正式移居到宫外,成为了中央政府。后来尚书省权力日益坐大,朝廷又增设中书,继而衍生出了门下(原为侍中寺)。这三个机构的成
封建时期的国家,初代的君主对于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极其重要,可以说初代君主已经把其灵魂注入到整个国家之中。比如宋朝开国君主赵匡胤采用名相赵普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政策,控制地方政权,其结果,就是贯穿两宋,宋朝外战虚弱,即使出现了像狄青、岳飞那样的名将,宋朝的皇帝也是用完及藏,决不让其锋芒毕露。明朝的的初代皇帝太祖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国策,如户籍、税收、科举、外交、军事等制度,而这些制度也都保存了长达二百年以上。
曾发动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
唐朝,极盛时期占地面积为1250多万平方公里,GDP达到世界的百分之六十,首都长安,是当时全世界最具包容性的城市,人口达到百万,在街上行走,你会看到各色人种,波斯人、天竺人、日本人、高丽人(高句丽简称)、突厥人、西域人等等。而唐朝,对这些人都是一视同仁,既不会歧视这些外来人种,也不会妄自菲薄,崇洋媚外。这得益于整个国家的自信,而这种自信源于自身的强大。而缔造这一切的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李世民不是开国君主,但在全国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出力最多,也可以称作初代君主,唐朝就是在太宗李世民手里真正强大的,这种强大是多维度的,绝不仅仅是经济或者军事强大那么简单。笔者总结这种强大主要来源于四大方面:政治制度的先进、法律制度的健全、人才培养制度的科学,军事制度的体系化。
唐太宗
三省六部制度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分为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这里要说明的是三省实际上早在隋唐之前就已经成立。“省”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廷。而尚书省追根溯源则是是在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削减相权任用大司马和尚书(宫廷职位)建立内廷,东汉光武时期称为尚书台,从而成为正规的国家机关。曹魏时期,尚书台正式移居到宫外,成为了中央政府。后来尚书省权力日益坐大,朝廷又增设中书,继而衍生出了门下(原为侍中寺)。这三个机构的成立,目的都是为了分散宰相权力的。但是汉、魏晋南北朝都没玩好,汉朝更重视尚书、南朝重中书,北朝更重视门下。而将三省制度发挥到极致的,当属于唐朝的贞观时期,下面我们就来浅析下为何称贞观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为巅峰?我们先来看下唐朝时期的三省的主要这职责:
尚书省是国家的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实行国家的具体大政方针,其规模最大,管辖六部二十四司,下设六部:吏、礼、户、刑、工、兵部,六部的结构一直保持到清朝。
其属有六尚书:一曰吏部,二曰户部,三曰礼部,四曰兵部,五曰刑部,六曰工部。庶务皆会决焉。——《新唐书》
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因为唐太宗曾担任过此职位,所以唐朝平时不设置尚书令(笔者认为尚书省的权力在唐初是极大的,尚书省不设置尚书令实际也是为了分权,避免一家独大),尚书省实际的掌门人为左右仆射,左右二仆射又以左仆射地位最尊。唐初,尚书左仆射为房玄龄,一直是贞观朝的首席宰相。
三省六部
中书省,唐朝时中书省的职责简单来说就是起草法令,制定国家大政方针,出台政策。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两人),其职责是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新唐书》),中书令以下为侍郎(两人),辅佐中书令。中书舍人六人,主要负责起草诏书。
门下省,门下省主要的职责是审核中书省的法令,审核通过则加盖印章,如果不通过,这份文件则为非法,下级有权不遵行。只有加盖“中书门下”章才可以称为敕。门下省长官为侍中,著名诤臣魏徵曾任此官,真是再合适不过。主要官职还有门下侍郎、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给事中等。
议事堂,为了提高办事效率,贞观一朝廷在门下省设立议事堂(武后时改为在中书省议事),召集宰相们在此议事。在贞观一朝,三省长官称为宰相,其中尚书省左右仆射为宰相。(唐朝的宰相制度是不断变化的,到了贞观以后,尚书省权力逐渐变小,左右仆射必须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可成为宰相议事)
三权分立——部门间的权力制衡
在今天来看三省六部制度在唐太宗时的作用达到了最高峰。实现了真正的权力制衡。中书省出台法令(立法权),但是中书省没有审核权,审核权在门下省,如果有问题门下省的给事中有权进行封还。而法令出台后最终执行机构为尚书省(行政权)。
曾任尚书省左仆射的房玄龄
可以说,这是唐朝版的三权分立,各部门,互相监督,互相分权,共同的保护这架国家机器平稳运行。
上(唐太宗)始御太极殿,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遍者,皆应论执......上始申明旧制度,由鲜有败事——《资治通鉴》
这种三权分立的制度在武则天以后曾被加以修改或被破坏,但是贞观时期这种制度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内都深入人心,这要从“刘祎之”案说起,刘祎之曾任武后时期的宰相,因为批评武后朝政被武后派人带来敕书责备刘祎之,刘祎之看到这份敕后,轻蔑的说道,没有加盖凤阁鸾台(中书、门下,武后当政时改名为凤阁鸾台)印,如何称之为敕书?虽然武则天粗暴的破坏了这种三权分立的制度,但这项制度还是深入人心。
太后遣肃州刺史王本立鞫治,以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鸾台,何谓之敕!"——《新唐书》
笔者认为,唐太宗设立这种制度绝不是为了分相权而强化皇权,而是纯粹为了人民的根本的利益,使出台的政策不会过于偏于实际。
兼听则明
这里我们来说说上文提到过的五花叛事制度,中书省起草法令的为中书舍人。
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新唐书》
而朝廷为了防止中书舍人在起草法令时脱离实际,采用五花叛事制度,当一位中书舍人起草法令时,其余中书舍人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里的五花,指的是五花八门,朝廷这么做的含义是希望政策在制定之初大家可以多多发表意见,达到博采众长的效果,这样可以使政策出台时更加合理。
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资治通鉴》
在唐太宗在位时,这种情况数不胜数,究其原因,还要从太宗和魏徵的一起对话说起。太宗问魏徵,如何区分明君和昏君呢?魏徵则回答,“多听意见则可以称为明君,偏听偏信则谓昏君。”有心的太宗随即把这句话作为他的人生准则。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魏徵
皇权让位于司法权
封建帝王,常有凭借一己之私不顾王法,后来的女皇武则天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常常因为个人的好恶越过司法权诛杀大臣。而这种做法可以说在唐太宗的贞观一朝很少发生。李世民非常尊重法制,从来不会让皇权凌驾于司法权。原因则是唐太宗听从臣下进谏后认为法律,是整个国家的,而并不是皇帝所私有的。这种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非常贴近现代的法学精神。要知道在封建时期,大多数人可不是这样看待法律的,例如法家的代表韩非子曾说过,“(法律)皆帝王之具也!”明太祖朱元璋也认为“(法律)为防民之具、辅治之术耳!(《明太祖实录》)。无论是法家代表韩非子还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都是把法律看作是一种帝王的手段和工具,唐太宗和这二位人杰比起来,在意识上还是高出很多的。
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佑谏曰:“法者,陛下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上(太宗)悦,免仁轨死——《资治通鉴》
法家代表——韩非子
唯才是举——科举制
在选拔人才方面,唐朝以前的两汉采用的是察举制,魏晋采用的九品中正制。简单来说其区别大体为察举制主要是按照类型区分人才,而九品中正制度则是按照人的等级来区分人才。共同的一点就是这种人才的选拔方式靠的是推荐,而并非考试。这样就难免有人抓住漏洞,采用见不得光的方式走进官场。这在那时屡见不鲜,这样做的后果直接导致人才固化,东汉末年经常上演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的大戏。魏晋时期的名臣刘毅更是写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请罢中正除九品疏》”。
这种两种制度都很有问题,根本问题就是在人才的选取上过分依赖人力而非制度,导致如果推荐官员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很难人尽其才,于是隋文帝上台后则开创了科举制度的先河。使科举制度发扬光大的是唐太宗的贞观朝,朝廷花了大力气推行科举制,尽全力使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为帝国效力。唐朝的科举选拔是非常严格的,需要经过县学及州学考试才可以到尚书省的礼部进行考试。唐朝的科举与明清的八股文不同,而是分门别类,比如秀才(和明清时期的秀才不是一回事)科,主要考的是方略;明经科,主要考的儒家经典;进士科,主要考时务。还有很多科目,考生只需要按照自己的特长报考就可以。在唐朝,最受学子欢迎的是进士科,此科既不需要像明经那样死记硬背,又不必像秀才科那样残酷。
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新唐书》
唐朝对于选拔官吏要求极其严格,即使考过礼部举行的科举,还需要通过政府举行的选拔官员的考试。事实上,很多通过礼部科举获取了进士身份的学子,十几年还没有机会做官。可见唐朝对官员选拔的严格。
唐代科举
科举制度相对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要公平的多,他给了更多寒门庶族的子弟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技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越来越多的宰相为进士出身,到了唐懿宗时期,朝廷的宰相87%都是进士出身。可以见科举在唐朝的重要性。自此,士族相对没落。同时,科举制度可以为唐朝网罗人才,为帝国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唐太宗在一次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时,曾感叹,“天下英雄尽入吾(唐太宗)彀中矣——《唐摭言》”
府兵制、羁縻州、都护府、天可汗体系
我们先来谈谈贞观时期的兵制——府兵制,这个制度起源于在北魏时期,当时全国并不太平,经常打仗,但是国家还要发展,怎么办?这时北魏宇文泰想到了一个办法——兵农合一,农民农时耕种,战时打仗,这样既不影响国家发展,也不影响军事需要。府兵制到了贞观一朝达到了巅峰。唐太宗贞观时期,朝廷提供土地为其子民耕种,作为交换,国家若有战事,适龄男子需到折冲府报道。天下之兵来源于折冲府,朝廷共设置634个折冲府,折冲府按照规模共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折冲府共有士兵1200人,中等折冲府共有士兵1000人,下等折冲府共有士兵800人。士兵自己带基本作战武器。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在唐太宗时期非常合适,再加上太宗皇帝熟知军事,国家屡战屡胜,在贞观四年,李靖率领三千唐军攻破东突厥王庭,不久活捉东突厥颉利可汗,东突厥宣告灭亡。
唐朝军队
同年,唐太宗被周边少数民族的首领奉为天可汗。需要说明的是,天可汗绝不仅仅是一个称呼,而是一种体系。随后太宗皇帝把一部分突厥部众迁入到内地,另外一部分居住地不变,设置四州(顺州、祐州、化州、长州),成立都督府,这也就是后来著名的羁縻州政策。这种羁縻州正式成为了唐朝的领土,羁縻州的首领为原部落的首领,职位可以世袭罔替,赋税也不需要上缴太多。同时唐朝还会册封羁縻州首领,如果羁縻州受到攻击,朝廷还会征发大军前去保护,唐朝如果有战事的话也会视情况征调羁縻州的士兵作战。唐朝灭亡高昌王国后在其基础上设置西州,成立安西都护府。都护府是军事机构,主要起到在边疆威慑外族,联系、保护、监督羁縻州的作用。都护府,作为羁縻州制度的配套设施,可以说非常成功。羁縻州政策,说到底还是太宗李世民的一个思想,太宗曾说过一句话,“自古以来,大多数人都是认为中华尊贵,而轻视夷狄,但是我却对待所有子民一视同仁”。
自古皆贵中华,轻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
李世民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是何等的胸襟?千古一帝,名不虚传。四方民族无不被天可汗的气度所倾倒。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因龟兹不服唐朝,太宗李世民派遣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率领五路大军,征发铁勒十三部、东突厥、吐蕃、吐谷浑等共计十余万部队对龟兹发动雷霆一击。此役,不但主帅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部队也是扮演主要角色,他们不分种族,全部效力于天可汗李世民的麾下。最终轻松击破龟兹,彻底震慑西域,这种壮举在历代封建王朝中,实属罕见。
忠于李世民的阿史那射尔
唐朝在太宗李世民的带领下大放异彩,其原因还是制度的先进,无论是政治制度、司法制度、选拔制度还是军事制度,都在当时的世界首屈一指,因此才会有这样一个自信的大唐,这种自信,终唐一朝,都可以体现。自信,实际上是实力的代名词。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唐朝贞观时期的各项制度先进,主要的原因还是基于唐太宗是个英明的君主之上得来的,他性格豁达,善于听从臣下的建议,做到了兼听则明。而到了武后、玄宗时期,由于社会和个人的因素,都或多或少的开了些倒车。安史之乱后,唐朝后期的皇帝们更是拆东墙补西墙,贞观时期的各项制度早已面目全非,很难重回太宗时期的荣光。因此,笔者认为,在古代封建社会,保证先进制度不被封建君主的更替而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