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凉山泸沽湖风景(挂在澜沧江峡谷的千年盐田)
小凉山泸沽湖风景(挂在澜沧江峡谷的千年盐田)我正赶上了一场晒盐的开始,十来个妇女背着近1米高的木桶爬上爬下,还有说有笑。游人的到来并未让她们显得拘谨,一个年龄看起来约摸十六、七岁的女孩骄傲地说,盐井自古以来背水的都是女人,这是传统,每人每天少则60、70桶,多则近百桶,纳西族女人从来就是很能干的。而男人则赶着马帮将盐驮走运出。就这样女人背水晒盐,男人负责贩盐,古盐井的人们不但靠勤劳养活自己,也开创了茶马古道。有趣的是,同一条澜沧江竟可以产出红白两色的盐巴,西岸地势较缓,底部垫红色泥土,产出的为“红盐”;江东岸地势陡峭,多为木桩托起的盐池,产出品质高且售价也高的“白盐”。由于年代久远,粗壮的木架下,不少盐田已渗水,底部都挂满了细细的白色盐锥,远远望去如同冬日里凝结的冰棱。每年的3-5月是盐田的高产季节,日照和峡谷充足的风力,保证了盐田产量。这段时间又恰逢桃花盛开,美妙的山景与盐田洁白的晶体相映衬,人们把此季产的盐叫“桃花盐”,多么有诗
第一次听说“盐井”是在介绍西藏风物的杂志上,本以为是盐矿的另种称谓,哪想是位于西藏与云南交界处康芒县的一个古老乡村,这个有趣的名字引起了我极大兴趣。
搜集到的资料里提到,盐井地处澜沧江大峡谷中,距离云南德钦县仅数十公里,盐井一带大大小小的盐田约3700多块,生活在这里的祖祖辈辈用古老的土法晒盐,以此为生。而且还是西藏唯一的纳西族聚居的地方。然而,关于古盐井的发现和纳西族如何迁徙到此的历史,无从知晓。只是据当地老人说,盐井已存在上千年了。
带上对古盐井的迷惑,我坐上了开往这片土地的汽车。离开藏东首府昌都,一路向南,穿过邦达草原经左贡就来到了著名的川藏公路与滇藏公路交汇点的盐井。透过车窗,澜沧江在峡谷底部湍流而过,浑浊的红色江水像一条巨龙在翻腾,对岸山壁上布满了密密麻麻木头支起的吊脚楼。司机向好奇的游客解释,这就是盐田,因为峡谷少平地,都是土木结构的架空盐田。
初次站在山壁之上俯瞰,总有一种错觉,大片的盐田都在平地。可是仔细观察会发现,木桩上的小平顶屋,虽是一块接一块,但一层比一层高,间或分布着崎岖小道,甚为原始古朴。垂直距离只有500多米的山壁小路我走了快半个小时才到山底,不但感受到了江风的强劲,也闻到了空气中咸湿的味道。
由于年代久远,粗壮的木架下,不少盐田已渗水,底部都挂满了细细的白色盐锥,远远望去如同冬日里凝结的冰棱。
每年的3-5月是盐田的高产季节,日照和峡谷充足的风力,保证了盐田产量。这段时间又恰逢桃花盛开,美妙的山景与盐田洁白的晶体相映衬,人们把此季产的盐叫“桃花盐”,多么有诗意的名字。幽深的大峡谷蜿蜒缠绵,峡谷内桃红柳绿,绿色的田园和一座座小村寨给苍凉的大峡谷增添了无限活力。
如今的盐井乡全名叫做盐井纳西民族乡,千年古盐田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的加达村、上盐井村和下盐井村,大多数来这里的游人都是去加达村,论路况和盐田规模都相对完好。盐井一带是拍摄澜沧江峡谷风光较好的地段。站在加达村盐田上面的公路,便可以看到全景,每天下午5点左右画面最美,这时的太阳被西面的达美拥雪山半遮,盐田光影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让人恍惚穿越千年。
有趣的是,同一条澜沧江竟可以产出红白两色的盐巴,西岸地势较缓,底部垫红色泥土,产出的为“红盐”;江东岸地势陡峭,多为木桩托起的盐池,产出品质高且售价也高的“白盐”。
我正赶上了一场晒盐的开始,十来个妇女背着近1米高的木桶爬上爬下,还有说有笑。游人的到来并未让她们显得拘谨,一个年龄看起来约摸十六、七岁的女孩骄傲地说,盐井自古以来背水的都是女人,这是传统,每人每天少则60、70桶,多则近百桶,纳西族女人从来就是很能干的。而男人则赶着马帮将盐驮走运出。就这样女人背水晒盐,男人负责贩盐,古盐井的人们不但靠勤劳养活自己,也开创了茶马古道。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