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利簋是什么(装粮食的饭碗为什么是最贵重的祭器)
青铜器利簋是什么(装粮食的饭碗为什么是最贵重的祭器)《周礼*地官》中有“舍人”一职。舍人掌管粮食,度支米粮。其中一项职责就是“凡祭祀,共簠簋,实之,陈之。”意思就是祭祀的时候,用到簠和簋,里面要盛饭,并把它们陈列。这事就归舍人管。这个记录里透露的信息就是:一,簋是祭祀用器;二,簋在祭祀时是盛粮食的。《周礼*考工记》里有“陶人”、“瓬人”,专门制作陶器、瓦器。陶人为甗,瓬人为簋。既然瓬人来制做簋,说明簋也有陶瓦所制成的。结合甲骨文的字形来看,簋应当也和鼎、鬲一样,先是实用器,后来成为祭器。在青铜簋盛行之前,宗庙之祭也可能用陶簋。但重要的不是材质,是形式,说明簋这种器物是很重要的。说了半天粮食物,其实是想说,黍和稷既然是地位崇高、意义非凡的粮食作物,那么盛放它们的器物“簋”肯定也不是一般的器皿。簋的本字是“皀殳”,金文里用“皀殳”,典籍里常写作“簋”。从本字“皀殳”来看,和“簋”的甲骨文形很相似,都是一个人,对着一件圆形食器,手拿匕柶扱取食物的
簋,是一种器物的名称。《老辞海》“古祭祀燕享以盛黍稷之器。”
黍,是一种粮食作物。《说文》解释“禾属而黏者也。”就是有粘性的粮食作物,还能酿酒。黍这种粮食的地位肯定不低。《礼记*月令》记载,“仲夏之月”,天子“乃以雏尝黍”。意思就是说,到了夏天的仲夏五月,天子所吃的食物是小鸡的鸡肉配新黍所做的饭。在吃之前要把这个小鸡肉加黍米饭再配上樱桃进献于宗庙。黍作为天子之食并且能进献于宗庙,说明它在粮食作物里地位很高。
商晚期乳钉纹簋
稷的地位更是无谷能及。有个词叫“社稷”,指代天下江山。其中“社”指土神,“稷”是指谷神。稷是谷之贵者,五谷之长。因为五谷众多,不可徧祭,故立稷而祭之。粮食关系生存问题,尤其周代的始祖善于耕作,周克商立国以后格外重新农耕。农耕的粮食作物种类很多,祭祀时都祭到不可能,祭祀哪一种或不祭哪一种怕有失偏颇,于是就选取其中贵重的稷作为代替五谷的受祭对象。而周的始祖原名弃,因为善于耕作,所以又称其为后稷。如此看起来,稷这种粮食作物的地位更高。
说了半天粮食物,其实是想说,黍和稷既然是地位崇高、意义非凡的粮食作物,那么盛放它们的器物“簋”肯定也不是一般的器皿。
簋的本字是“皀殳”,金文里用“皀殳”,典籍里常写作“簋”。从本字“皀殳”来看,和“簋”的甲骨文形很相似,都是一个人,对着一件圆形食器,手拿匕柶扱取食物的样子,这两个字实应该就是相同的。
甲骨文“簋”字的几种字形
《周礼*考工记》里有“陶人”、“瓬人”,专门制作陶器、瓦器。陶人为甗,瓬人为簋。既然瓬人来制做簋,说明簋也有陶瓦所制成的。结合甲骨文的字形来看,簋应当也和鼎、鬲一样,先是实用器,后来成为祭器。在青铜簋盛行之前,宗庙之祭也可能用陶簋。但重要的不是材质,是形式,说明簋这种器物是很重要的。
《周礼*地官》中有“舍人”一职。舍人掌管粮食,度支米粮。其中一项职责就是“凡祭祀,共簠簋,实之,陈之。”意思就是祭祀的时候,用到簠和簋,里面要盛饭,并把它们陈列。这事就归舍人管。这个记录里透露的信息就是:一,簋是祭祀用器;二,簋在祭祀时是盛粮食的。
西周早期凤鸟纹簋
除了用作祭器,宴飨当然也少不了簋。《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有一篇讲宴请亲朋好友的诗叫作《伐木》,其中写到怎么准备酒食邀请亲友的情景: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於粲洒埽,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藇”是形容酒的味道非常美味。肥羜是指五个月大的肥壮的小羊;肥牡是指肥壮的公羊。准备了这些食材,“陈馈八簋”就是陈列出来的食品有八簋之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摆了一桌子,七个盘子八个碗,非常丰盛。
蔡申侯簋
因为这首诗后面还有一段,再次写到“酾酒有衍,笾豆有践”,也就是再次说明准备了很多酒食。在这里,笾是指竹制的食器、豆是指木制的食器,都整齐排列。也就是说,在这一篇诗里,簋和笾、豆并列,都是作为宴飨上的实用器物出现的。并且很有可能这里簋也是木制或陶制的。
《伐木》整篇诗作看起来应该是平民的宴飨。《仪礼》中有《公食大夫礼》就是古代贵族款待宾客的宴会了。古代贵族款待宾客有:飨礼、食礼、燕礼。燕礼主要是喝酒;食礼主要是吃饭;飨礼则二者兼有。飨礼最隆重,其次是食礼,再次是燕礼。食礼的举行地点是宗庙。《公食大夫礼》是诸侯用食礼款待小聘问的使者。诸侯之间互相遗使访问叫聩问。大场面叫“聘”,小规模的叫“问”。
西周中期伯狱簋
《公食大夫礼》对于宴会场面的描写比刚才那个《伐木》详细多了,完全可以当故事看。抛掉那些士举鼎(士扛起鼎,把鼎盖取下来放在庙门外,然后顺序而入)、公降盥(国君下堂洗手,准备设酱)的仪节不说,其中提到很多器物。
当然啦,提的最多的肯定是鼎。其实也提到了簋。“宰夫黍稷六簋于俎西”,就是要在俎的西侧放置盛黍稷的六个簋,两两相并地摆放,以东北方为尊。我想宰夫应该不会是亲自动手做这些事,《周礼》里记载的“宰夫”一职掌法治、掌吏治、掌征召之令、祭祀朝觐、大丧小丧、年终总结、监督官吏……感觉权力很大。《公食大夫礼》中宰夫应该是负责依照牢礼之法供应食礼所需酒食,以及食器摆放等程序及细节不要失礼。肯定不是具体端盘子的。
殷商晚期亚醜方簋
既然是《公食大夫礼》,公指的就是诸侯国的国君;大夫有可能是上大夫,也有可能是下大夫。按照周代的规矩,爵位的不同都有一系列相对应的礼仪细节。在此处,上大夫用到的簋的数量是“八簋”。因为商周时期簋是非常重要的礼器,尤其在西周,簋的使用制度也像列鼎制一样。祭祀和宴飨的时候,簋以偶数组合和奇数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
簋也是很常见的从葬器,出土时也常以偶数组合出现。据记载作为礼器的使用制度: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有几件簋从目前看来更为特殊,不但是礼器、葬器,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利簋
一件是利簋,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这是西周早期青铜器,武王时期。铭文记载了武王在甲子日迁移了九鼎,战胜了纣,继承天命。辛未日在阑师赏赐铜给作器者利。利用这些铜做了檀公(利的父或祖,随武王伐纣有功的臣子)宝器。
因为年代久远,理解起铭文来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迁移九鼎这种观点是唐兰在《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徽》里的。另一种观点则说,铭文是指“岁在鹑火”,鹑火是周的分野,所以天命在周。这是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写到的张政烺的解释。
其实我个人觉得,像这样的分歧,完全不必非要说谁对谁错。因为毕竟年代久远,史料记录又很少,可以比照着看,不一定都否定,也不一定非要确认哪一种就是肯定对。
朕簋(也叫天亡簋、大丰簋)
还有一件很有名的簋,是禁止出境文物,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它有三个名字:大丰簋、朕簋、天亡簋。铭文记录了在乙亥那天,武王会诸侯举行盛大典礼,于天室祭考,以酒食大祭。丁丑日 又举行飨礼,设大俎。唐兰认为作器者名字叫“朕”,所以叫朕簋。之前刘心源的解读和他不同,因为断句不同,所以刘心源觉得作器者名字叫“天亡”,所以称为天亡簋。其实大丰簋这个名字应该更合适。大丰就是大典礼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