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同情心泛滥是一种病吗:同情心泛滥 哭死我算了 心理综合症

同情心泛滥是一种病吗:同情心泛滥 哭死我算了 心理综合症意思就是或者是为了竭力摆脱你自己的愤怒或内疚你通过容许自己受到伤害来让自己表现得像另外一个人你这样做是作为一种救赎的愿望

在《101种心理防御》这本书中

就提到这样一种防御机制

叫做向受害者认同的防御机制

它是这么说的

你通过容许自己受到伤害

来让自己表现得像另外一个人

你这样做是作为一种救赎的愿望

或者是为了竭力摆脱你自己的愤怒或内疚

意思就是

当你把自己带入受害者的身份的时候

你能够获得两种回报

一种是你会产生马上会被拯救的幻想

还有就是可以缓解你因为加害者而产生的愤怒或者是内疚

同情心泛滥是一种病吗:同情心泛滥 哭死我算了 心理综合症(1)

放在这位糖丸儿的经历中可能是

当你把自己带入被顶替者的角色时

你会希望获得一种拯救感

比如你跟身边的人聊这件事情

可能内心深处是希望能够听到你期待的反馈

比如大家都坚定地说

“顶替者必须道歉 不道歉不行!”

那么你这种被拯救感的需求就被满足了

与此同时过强的共情可以转移你对顶替者的愤怒

但事实是

大家竟然还有人站在顶替者一边

这让你非常难以理解而且会非常没有安全感

于是会特别委屈

哭得止不住

一般防御过强的人

都是因为曾经自己经历过的

类似感觉的挫折或者创伤

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比如被冤枉、被背叛等等

同情心泛滥是一种病吗:同情心泛滥 哭死我算了 心理综合症(2)

图源|Pexels

感觉一直在心里很深的地方

平时没事儿不会表现出来

因为我们强大的防御机制可以保护我们

但是一旦被情感层面相似程度足够高的事儿刺激到

它就会突破我们的防御机制

被我们感觉到

然后通过过度共情这种方式表现出来

所以这是一个信号

提醒你心里还有问题没有解决的信号

二、真假共情

共情能力一直是被鼓励学习的一种能力

但是一旦共情泛滥

那可能是出现假性共情

《摆脱共情》这本书里

有很多关于共情这个能力颠覆性的讨论

其中有一个点我觉得就很关键

那就是大家对于共情的误区

它是这么说的

共情是带有偏见的

会让人更倾向于表现出狭隘的地方主义

共情是得不偿失的

会让人为照顾一个人而损害更多人的利益

共情会慢慢腐蚀人际关系

让人不堪重负

削弱人保持善良和爱人的能力

这其实是在传达这样一个信息

那就是你的共情是真的共情吗

比如在顶替者和被顶替者的两方对决中

被顶替者很容易被定义成受害者的身份

大家共情的往往是受害者

其实从这一刻开始

偏见就产生了

我们的共情往往只共情在一部分人身上

这其实不是真正的共情

更像是自我情感的一种表达

同情心泛滥是一种病吗:同情心泛滥 哭死我算了 心理综合症(3)

如果我们对一个事件共情

那么涉事的双方都是被共情的对象

一些人看似对被顶替者的不够关心

不就是对顶替者的共情吗

Ta们看到了顶替者付出的代价

这也是共情

一个罪犯究竟应该付出多大的代价是合理的

在法律上有量刑

不是每个犯罪的人都应该枪决

如果你的确是这么认为的

那这个也是共情能力的一部分

之前看过一个美剧《黑镜》

在第二季第二集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罪犯会一遍又一遍经历自己曾经对受害者的施暴

而且每经历一次都会失去记忆

然后无数次重来

什么时候停止让民众去审判

如果我们共情的是以前的受害者

是不是会忍心让罪犯一遍又一遍

去承受无尽的痛苦呢?

这样是公平的吗?

我们的共情又意味着什么呢?

值得思考

同情心泛滥是一种病吗:同情心泛滥 哭死我算了 心理综合症(4)

图源|Pexels

心理咨*师在共情这件事情上还挺有发言权的

专业的咨*师是不挑来访者的

不管来访者是出*的人还是*人犯

咨*师的共情和理解都在那儿

除非是反社会人格

每个人做每件事情的动机其实都非常复杂

所以真正的共情

其实是能更全面地看待一件事情

而不是只共情一个事件中的一部分人

如果你注意到你的共情泛滥

每次其实都只是放在某一部分人身上

那其实是在提醒你自己有未解决的问题

也就是你的情绪波动和眼泪是和自己有关

而不是和你共情的事件有关

同情心泛滥是一种病吗:同情心泛滥 哭死我算了 心理综合症(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