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乌镇是不是桐乡乌镇(桐乡京杭大运河)
绍兴乌镇是不是桐乡乌镇(桐乡京杭大运河)因此,隋朝开凿的江南运河,其实只是对原有河道进行了疏浚、拓宽。在江南运河开凿之前,三国孙吴时代,屯田使者陈勋已经开凿破岗渎,这就是史家所谓“丹徒水道”,到了南齐时代,丹徒水道到苏州、绍兴的运河已具雏形,《南齐书》说“丹徒水道,入通吴会”是也。这个问题,要上推到隋炀帝时代。隋炀帝大业元年三月,公元605年的三月二十一日,隋朝下达中央一号文件,启动通济渠的开凿,这条河,从洛阳开始,拓宽、勾连原有河道,如汴水、泗水等,一路沟通黄河、淮河,同年八月十五中秋节竣工,历时只有短短的171天,这就是中国速度!通济渠贯通以后,又过了五年,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隋朝开始开凿江南运河。《资治通鉴》记载: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京口,即今镇江,余杭即今杭州。江南运河与通济渠一样,是将江南原有河道拓宽、勾连而成,并非凭空开挖出来的。
文 | 郁震宏
1有朋友问起:乌镇的那条运河,是不是京杭大运河?
如果不较真,宽泛一点,也不妨这样说。但严格来说,京杭大运河并不通过乌镇。如果说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第一国道,那么,乌镇的河只能算是省道,或者县道!
我是桐乡人,凡是桐乡的文化历史我都爱。说乌镇没有京杭大运河,并非贬低乌镇,因为这确实是一个历史事实。退一步说,乌镇即使没有京杭大运河,也无伤于乌镇的激棍!
2这个问题,要上推到隋炀帝时代。
隋炀帝大业元年三月,公元605年的三月二十一日,隋朝下达中央一号文件,启动通济渠的开凿,这条河,从洛阳开始,拓宽、勾连原有河道,如汴水、泗水等,一路沟通黄河、淮河,同年八月十五中秋节竣工,历时只有短短的171天,这就是中国速度!
通济渠贯通以后,又过了五年,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隋朝开始开凿江南运河。《资治通鉴》记载: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京口,即今镇江,余杭即今杭州。江南运河与通济渠一样,是将江南原有河道拓宽、勾连而成,并非凭空开挖出来的。
在江南运河开凿之前,三国孙吴时代,屯田使者陈勋已经开凿破岗渎,这就是史家所谓“丹徒水道”,到了南齐时代,丹徒水道到苏州、绍兴的运河已具雏形,《南齐书》说“丹徒水道,入通吴会”是也。
因此,隋朝开凿的江南运河,其实只是对原有河道进行了疏浚、拓宽。
江南运河从公元610年成形以后,一直到明清时代(清咸丰时期,漕运实行海运),作为国家漕运主干道,基本没有变化,这就是严格意义上京杭大运河的江南段!
3那么,从隋朝开始一直至清代的京杭大运河,有没有经过乌镇呢?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江南运河自隋至清并无变化,这里且引一段《明史-河渠志》的一段原文(读者如嫌麻烦,不妨略过,直接看下面):
江南运河,自杭州北郭务至谢村北,为十二里洋,为塘栖,德清之水入之,踰北陆桥(今余杭博陆),入崇德界,过松老,抵高新桥,绕崇德城南,转东北,至小髙阳桥(今桐乡小羔羊),东过石门塘,折而东,为王湾,至皂林,过永新,入秀水界,踰陡门镇北,为分乡铺,稍东为绣塔,北由嘉兴城西转而北出杉青三闸,至王江泾镇,北为平望驿,至松陵驿,由吴江至三里桥,北经苏州城东。
这段记载,包括了隋朝江南运河的桐乡段,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上塘河,即崇福、羔羊、石门、皂林这一段,然后往东到嘉兴、苏州,《水浒传》里宋江征方腊的路线,走的也是这一条。
同时,《明史》的这个记载,也包括了元朝以后的京杭运河桐乡段,即从大麻开始,往东汇入崇福镇的隋朝古运河,这就是常说的下塘河。
从《明史》可见,无论隋朝运河桐乡段(上塘河),还是元朝运河桐乡段(下塘河),这两条国道,都没有经过乌镇。因此,乌镇并没有京杭大运河。
严格来说,乌镇的运河,只能说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条副线,相当于现在说的省道、县道,而不是国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