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影响儿童一生的儿童教育电视剧(不把儿戏当儿戏)

影响儿童一生的儿童教育电视剧(不把儿戏当儿戏)一个好的儿童剧是我们的小观众坐得住的,孩子们可以不上厕所,从头到尾一个半小时坐下来,为什么呢?因为剧很精彩,孩子们很认同,孩子有最敏感的感官和最直白的表达,他/她就觉得好看。✪ 塑造成功的人物所以,想要“多带孩子看儿童剧,多和孩子一起看坐得住又成长的儿童剧”的家长们,该如何帮小孩甄选一个优秀的原创儿童剧?本周,外滩教育专访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现任院长兼艺术总监蔡金萍。听她讲讲作为艺术工作者,是如何兼顾教育工作者的角色,通过戏剧这个载体把好的故事呈现给孩子;如何返璞归真,抓住童心童趣;好的儿童剧标准又是怎样的呢?如何给孩子讲好一个故事?

影响儿童一生的儿童教育电视剧(不把儿戏当儿戏)(1)

好的儿童剧,是儿童和成人共享的艺术,它伴随着儿童健康地成长,能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带来艺术的启蒙,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有着最敏感的感官和最直白的表达,一部优秀的儿童剧一定要有儿童情趣,要让小观众坐得住、看得懂、感兴趣。“儿戏”应该如何创作?又该如何通过“戏剧”这个媒介与“童心”进行沟通和交流?

文/蒋悦颖 编辑/吴妍娇

影响儿童一生的儿童教育电视剧(不把儿戏当儿戏)(2)

儿童剧对孩子有什么直接影响?一个调研结果表明:小时候走进剧场看过儿童剧或者戏剧的孩子,长大后的返回率比从未接触的孩子多了40%。这充分说明了儿童剧对孩子的神奇魔力—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艺术启蒙教育,这也成为了孩子从小接受艺术熏陶的一种方式。

现在的儿童剧市场良莠不齐,活跃又混乱,打着各种旗号的“肉搏战”轮番上演,创作缺乏精品。号称“亲子剧”,本该参与的妈妈却在一旁百无聊赖地刷着微信;号称“互动剧”,小朋友却只是在瞎闹腾或吵着要退场;号称“寓教于乐” 却掩盖不住“说教式”的单调。

所以,想要“多带孩子看儿童剧,多和孩子一起看坐得住又成长的儿童剧”的家长们,该如何帮小孩甄选一个优秀的原创儿童剧?

本周,外滩教育专访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现任院长兼艺术总监蔡金萍。听她讲讲作为艺术工作者,是如何兼顾教育工作者的角色,通过戏剧这个载体把好的故事呈现给孩子;如何返璞归真,抓住童心童趣;好的儿童剧标准又是怎样的呢?

影响儿童一生的儿童教育电视剧(不把儿戏当儿戏)(3)

如何给孩子讲好一个故事?

✪ 塑造成功的人物

一个好的儿童剧是我们的小观众坐得住的,孩子们可以不上厕所,从头到尾一个半小时坐下来,为什么呢?因为剧很精彩,孩子们很认同,孩子有最敏感的感官和最直白的表达,他/她就觉得好看。

那么该如何给孩子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呢?

蔡金萍认为,“首先要有好的人物。孩子们看完一个剧后,能够记住里面的人物,那就说明这部戏成功了。如果他看完什么也没记住,那么这就是一出不成功的戏,更不用说想赋予孩子更为内涵的东西。孩子是不会拥有像大人一样的思考方式或者懂那些大道理,如果当他看完《爱吃糖果的大老虎》后,刷牙变积极了,那这部剧就成功了。”

2017年,由宋庆龄先生创办的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将迎来它的70岁生日,儿艺推出了一个全新理念的儿童剧《泰坦尼克号》:将世界经典作品以卡通版的形式呈现出来。之后《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经典作品卡通版都将有可能陆续问世。

浮躁的时代造就了孩子们偏爱快餐式、碎片式的阅读,如何让孩子静下来,了解经典,走进经典。摆在《泰坦尼克号》的第一步,就是要用一种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来展开。

蔡金萍认为这部剧的成功之处在于切入点十分特殊,从一群小动物入手,讲了一个人文故事,告诉孩子什么叫责任和担当。

“一个好作品的灵魂是它的剧本,《泰坦尼克号》把人物形象刻画成了小动物,孩子们记住了这三只猫,记住了痞子野猫Black 优雅猫波斯,高傲猫加菲,还有那群鼠,Rose,Jack。而家长也通过记住这些人物,重新跟孩子讲述角色。所以,能够记住人物,那故事就一定是成功的。”

从孩子的“视界”出发,再现生活感的语言

“蹲下来”,跟孩子站在一个起跑线上

在谈到“如何使台词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来吸引孩子”的问题上,拥有40多年创作经验的蔡金萍院长感触颇深。

“剧本作者要来源于生活。我们要深扎于生活。如果不反映真实的生活,闭门造车,离得太远,孩子都无法接受。就像《泰坦尼克号》的编剧杜邨,他之所以能写出令孩子接受的故事,是因为他有一个很小的孩子,他了解孩子,他借助于孩子的语言。

当我们写儿童剧的时候,应该是‘蹲下来’,跟着孩子在一个起跑线上,不能居高临下。否则,‘寓教于乐’,只剩下说教,当你跟他站在一个起跑线上的时候,你们蹲在一块儿,你就会得到很多启示。

前面提到的由杜邨创作的《灿烂的阳光》,关注的是智障孩子,是一个很大的人文关怀。15年,我们有幸被俄罗斯圣彼得堡彩虹艺术节邀请。这部剧能够成功的原因在于:

1. 讲的是一个大爱,全世界都在关注智障儿童。

2. 杜邨‘创作下生活’,不下生活就不知道如何去展示一个有缺失的孩子,所以后来我们去做志愿者,下生活,我们跟他们沟通,我们去跟他们生活,我们去发现孩子的特质。比如他们对一件事情是一根筋的,所以演绎出来的时候,一些动作让大家都觉得是可信的。”

影响儿童一生的儿童教育电视剧(不把儿戏当儿戏)(4)

亲子互动儿童剧《爱吃糖果的大老虎》

中国儿童剧的发展史

✪ 主题:从爱国到对社会、个人的关注

特殊年代的儿童剧整体上偏向于传统旋律的大爱主题,关于突显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的艺术经典。

如新中国第一部儿童剧《马兰花》,讲的是森林的一群动物朋友们帮助马兰,击败“老猫”和大兰的阴谋,夺回神奇的马兰花,救活小兰,善良最终战胜邪恶的故事。

20年前的经典剧目《白马飞飞》,讲的是白马飞飞绝食九日,不肯屈服于敌寇黑森,此剧为说明一匹马尚且不能被征服,何况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而新时代依然会有大爱的主题,但它融入了对社会人文的关注与关怀。

比如杜邨的《灿烂的阳光》,反映的是智障孩子,是一个很大的人文关怀题材,全世界都在关注智障儿童。其实国外也非常想要了解改革开放后行进中的中国:现在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现在人民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之前参加俄罗斯圣彼得堡彩虹艺术节,蔡院长一开始推荐的是《花木兰》,但评委会认为《灿烂的阳光》更适合现在的大人文环境。

除此之外,大人生、小道理,关注日常生活,也可以进行创作。

比如12年的亲子互动儿童剧《爱吃糖果的大老虎》,这个戏投入不大,但是演出的时候,场次票房特别好,深受小观众的喜爱。据蔡院长回忆,演出结束后,很多家长都说:“我之前反复和孩子强调要睡前刷牙、爱护牙齿、少吃糖果,他都没能接受,但是看完剧后,孩子们都爱上刷牙了。”

所以现在儿童剧的主题选材可大可小,只要是对孩子有引领作用 都是值得创作的。

✪ 样式:老式经典到多元化发展

国内戏剧长期受前苏联的斯坦尼体系影响,儿童戏剧亦是如此。儿艺的剧团已有70年的历史,它是有一定文化底蕴的,经典传承没有问题,但是在思维方式、创作方面,他们又是如何创新的呢?

“我们现在的80、90后年轻团队,已经有这种能力,由于知识结构的变化,现在的年轻人多为复合型人才,这些年来,我们也经历了不断的交流,我们认为艺术的样式应该是多元的,创作要有新的样式。

就我们剧院而言,样式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有音乐剧,歌舞剧,有互动的,有游戏的,有童话的,现在又有绘本剧,它的样式各不相同。”

从单一镜框式舞台到圆形剧场,戏剧内容决定剧场选择

儿艺的马兰花剧场很经典,多采用镜框式的舞台,沿袭了戏剧一直以来舞台与观众之间“第四堵墙”的传统;而新剧场荣威儿童艺术中心则为圆形剧场,从舞台设置上看它是一种晚会样式、音乐厅样式的,看似第四堵墙消失了,其实只是变成了一个圆形的玻璃灯罩而已,依旧阻隔开了舞台与观众的联系,但巧妙的是它充满了更多的想象力,无论观众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是一出不同的戏剧画面,无形之中撤销了观众对于舞台的盲区,这对于导演的安排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如何从任何一面都能观赏到完好的舞台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前者如《泰坦尼克号》,来自俄罗斯的舞美设计谢尔盖认为人文环境温馨的马兰花剧场很适合进行《泰坦尼克号》这样形式的演出;后者,如今年1月1号意大利安东尼亚诺新年合唱音乐会,则更适合圆形剧场。当然,若要打破这传统的第四堵墙,则需要导演和编剧对于剧情和舞美的精心设计和打磨了。所以不同的样式要到不同的剧场,主要取决于内容。

绘本剧

绘本剧,顾名思义,就是根据绘本故事改变成的舞台短剧。太多的优秀而温馨的平面绘本故事,以立体的形式被搬上了舞台,而儿童艺术剧院也进行了相关的尝试。

“15年,我们拓展了绘本剧,我觉得今年绘本剧会是一个突破。我们根据《兔灯》,《小丑》,《偷西瓜的獾》改编了《绘本系列剧》,是一个集绘画,音乐,舞蹈,表演于一体的儿童剧形式,故事所讲述的精髓将不是一个简单的道理,而是某种感受和认识(同样适用于成年人的品味),希望这种安静的散文式的戏剧能够将稚嫩观众的欣赏习惯引向逐渐成熟,也希望这个系列成为儿童剧中’高大上’的一支新秀。”

游戏剧

儿艺的微剧场也尝试了一个游戏剧,人不多,108个座位。杜邨老师做制作人,原来是讲故事的方式,现在是用游戏的方式,以孩子参与的方式讲完一个故事,更注重的是体验。

儿童文学与儿童剧不脱节

儿艺也与儿童作家进行了合作,比如跟《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作者郑春华合作,经他授权改编,把好的儿童作家的文学搬上舞台。

家庭剧

“新形势下,我们更多地是走向了亲子类的创作,偏向低幼和童话,然而《泰坦尼克号》给我们开启了一扇家庭的,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都能看的戏。

之前的四场公益性试演,4岁的孩子能看,84岁的爷爷陪着她也能看,24岁的爸爸妈妈们也看得津津有味。原来的剧场,打着瞌睡的爸爸,刷着微信的妈妈,以及吵着要退场的孩子屡见不鲜,但是这出戏没有。妈妈看的很投入,因为他们年轻的时候看过《泰坦尼克号》,她可以对号入座。爷爷们也有这样的一种认知,看到亲情友情,也在对号入座。我觉得这是开拓了一个新的创作领域,家庭剧。”这也令蔡金萍坚信儿童剧的领域还有更多值得开发。

她透露还有意在二胎开放了以后,写一写兄妹情,姐妹情。她认为有了兄弟姐妹,家庭温馨的家庭情感伦理剧也应该成为创作的源泉。所以,时代在发展,受众会越来越多,对儿艺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多,创作的渠道也越来越多。

影响儿童一生的儿童教育电视剧(不把儿戏当儿戏)(5)

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的儿童剧?

✪ 是否应该迎合孩子?

聪明的犹太人曾开门见山地指出:“孩子的钱是好赚的。”为了迎合市场,很多儿童剧从商业角度,功利本位出发,并不着眼于打造“儿童本位”的精神产品,返璞归真。而是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去代替内容的不足,过分喧哗。

蔡金萍也谈到现下的一些不良现象,“有一句话叫做‘戏不够,多媒体凑’,特别现在多媒体发达了之后,过分喧哗。但作为创作人员,应该要坚守:实实在在做内容,根据内容来决定样式,不该为了迎合观众而背离创作的原意。需要我们呈现的故事是这样的,就实实在在的呈现。内容是什么?不管是欧洲还是其他国家,主创人员关注的应该是主题,想要传递给孩子什么信息,就该围着这个做,而不是花里胡哨的在乎一些形式上的东西,违背创作的本意。”

✪ 应该传递什么样的主题?

主创人员关注的应该是主题,那应该给孩子传递什么主题呢?作为家长,最关心莫过于“如何甄别带给孩子的东西是好是坏,什么样的儿童剧主题才是好的”。

蔡金萍院长认为,向往真善美是人的本能,不管是在哪个国家,什么题材,什么样式,只要给孩子传递了人类真善美的信息,播撒了真善美的“本能”种子,应该来说都算不错的儿童剧。

“好戏剧确实可以影响孩子一辈子。记得我的毕业大戏,我演的是长发姑娘,讲的是长发姑为了让山寨缺水的孩子有水喝,勇敢地与乌鸦进行了斗争,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孩子们却记住了我的角色‘长发姐姐’。演出结束后,一个妈妈对我说:‘我的孩子原来一天到晚玩自来水,看了这部剧后,她对我说再也不会浪费水了,要学习长发姐姐,把这些水留下来给山寨的孩子。’可见孩子是很当真的。”

我们要把最好的东西展现给孩子,那么该通过什么载体呢?我们要依托“戏剧”来点亮孩子的想像力。

国内与国外戏剧存在差距,国内的儿童剧很容易就高大上,但欧洲的一些小型儿童剧,都是一些想象力很丰富的东西。其实戏剧更多的是解放天性,让大家展开想象。

中国孩子喜欢听故事,故事的完整性满足了他对于想象力的一种欣赏,但是国外的却有不同。国外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可能它会不断地用想象力的东西、散点式的东西来架构成一个表现式的戏剧。所以我们既要根据自己本国孩子的欣赏水平,又要拿国外的东西来感受不同。

所以儿童戏剧可以留点白,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让孩子去补这个白,去幻想,让孩子和这些台上的演员一块儿完成这个作品。

✪ 如何引导孩子?

中国家长该如何引领孩子进行良性的互动,而不局限于嬉戏打闹?

蔡金萍认为中国孩子需要引导,“去日本观演的时候,我关注到那些日本孩子是非常安静地看戏的,我想这是长期的教育和培养的结果。

中国特色儿童剧有其特殊性,现在的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一代的孩子,和50、60年代是不一样的,在匮乏的年代,孩子能静下来,如饥似渴地去吸收。到后来封闭式的年代,没有东西看,又是如饥似渴地去看。

而现在小的弊病是大环境的浮躁,观众静不下来,剧目也去迎合他,强行互动。互动要看怎么互动,不是所有的戏都能互动,最重要的是心灵对接,安静地看完了以后,它里面的人物能打动你的心,这也是一种互动,我觉得它是深刻地印在心里的。而浮于表面的互动,孩子反而没有记住你的戏,只是闹闹而已。”

当今儿童戏剧,很多往往只是局限在童话故事、卡通人物的搞笑打闹里。而蔡金萍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儿童剧在给孩子们讲珍惜亲情、珍惜友情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地讲一些生与死,点燃心中的触动点。有些家长会说为什么要小孩落泪。其实人本来就是从生走向死亡,这是一个成长的阶段,为什么不能给我们的孩子生与死,回避是不需要的,我们要让他们去经历,告诉他们生活不只是美好的东西,让他们知道要更加珍惜,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想要表达的情怀。”

所以蔡金萍坚持创作儿童戏剧一定要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一定要有底线,一定不能为了市场而改变。剧目要单纯的,要有引领作用,不能出现一点误导性,孩子是很容易被带偏的,而儿童戏剧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成长。

外滩教育微社区“外滩吧”开通了,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欢迎参观、吐槽!

进入外滩吧,请戳“阅读原文”

↓↓↓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