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红楼梦第六十六故事情节(红楼梦机密)

红楼梦第六十六故事情节(红楼梦机密)第三条,第三回里,蒙府本有侧批:“后百十回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第二条,在第二十五回,庚辰本有眉批,“通灵玉除邪,全部百回只此一见。” 曹公已逝,《红楼梦》原应有的章节数已无法通过原作者得知。好在与曹公关系比较密切的脂砚斋、畸笏叟等人可能曾经通观全本,他们留下了一些批注,可以作为探佚的根据。可以参考的脂批主要有以下几条:第一条,蒙府本在第二回有回前总批,“以百回之大文,先以此回作两大笔以帽之,诚是大观。”


很多年前,张爱玲写了《红楼梦魇》,上来就说《红楼梦未完》。除了鲥鱼多刺、海棠无香,张爱玲认为“红楼梦未完”数得上人生第三恨。

甲戌本有个眉批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可见曹雪芹确实没有把《红楼梦》写完。不过前八十回应该是曹公的手笔,经过十年增删,全书的框架已成,绝大多数情节已经展开,所差的不过是收尾部分。

本文所关注的问题在于,既然要说《红楼梦》未完,那么究竟还差了多少章节?在八十回以后还有多少回呢?俞平伯所谓“一百一十回”和周汝昌的“一百零八回”之说,谁是对的,或者,都不对?

红楼梦第六十六故事情节(红楼梦机密)(1)

(一)一百一十回或一百零八回?

曹公已逝,《红楼梦》原应有的章节数已无法通过原作者得知。好在与曹公关系比较密切的脂砚斋、畸笏叟等人可能曾经通观全本,他们留下了一些批注,可以作为探佚的根据。可以参考的脂批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条,蒙府本在第二回有回前总批,“以百回之大文,先以此回作两大笔以帽之,诚是大观。”

第二条,在第二十五回,庚辰本有眉批,“通灵玉除邪,全部百回只此一见。”

第三条,第三回里,蒙府本有侧批:“后百十回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

第四条,第二十一回,蒙府本有回前批,“然未见后三十回犹不见此之妙”;

第五条,第四十二回,庚辰本有批注“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

这五条脂批,三条见于蒙府本,两条见于庚辰本。蒙府本的说法有些矛盾,一会说百回,一会说百十回。俞平伯取信了一百一十回的说法。他认为第四条中所说的“后三十回”,是指广泛流传的前八十回再加三十回,凑成一百一十之数。至于蒙府本又说百回,俞平伯解释说,“作者初稿分回分得大,所以计划着一百回;后来分回较细,便成了百十回。所以这百十回事实等于一百回。” 写着写着写超了,就从一百回订正到了一百一十回。这种解释不一定靠得住,其一,百回和百十回都见于蒙府本,只是一稿,不涉及初稿、改稿的问题;其二,前八十回的各回目的字数相差比较大,可见字多字少并不是拆分回目的标准,各回目应该是按总体框架设计的;第三,焉知不是从一百一十回改到一百回呢?


红楼梦第六十六故事情节(红楼梦机密)(2)

俞平伯

周汝昌则信誓旦旦地说原著有一百零八回,“他(指曹雪芹)是将全书分为十二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是九回。换言之,他以‘九’为单位数,书的前半后半,各占六个单位数,六乘九,各得五十四回,合计共为一百零八回。” 他认为第五十四回的元宵夜宴为繁华极盛的顶点,五十四回以前的前半扇写“盛”写“聚”写“欢”写“荣”,五十四回以后的后半扇写“衰”写“散”写“悲”写“辱”,这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精严的大对称法。刘心武也附和周汝昌的观点。

周汝昌注意到《红楼梦》的总体结构问题,并尝试着对它进行归纳和解释,这是功不可没的。但是周汝昌的“十二段落说”却靠不住。在《<红楼梦>原本是多少回?》中,周汝昌对各个段落的介绍相当含混,实际上他划分的段落与段落之间并没有明显的间隔,段落内部没有突出表现的主题,彼此没有形成逻辑结构。《红楼梦》大体为线性发展,涉及贾府由盛转衰的过程,所谓“前半扇”、“后半扇”,不过是小说情节的自然发展,不能作为“十二段落说”的可靠依据。至于“完整精严的大对称法”只不过是对小说前后呼应之处的妄想性夸大——有任何一部长篇小说能够“完整精严”地对称吗?


红楼梦第六十六故事情节(红楼梦机密)(3)

周汝昌

根据这五条脂批只能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红楼梦》到三十七回已过三分之一,说明总回目数在一百一十一回以内。其次,市面上常见的一百二十回高鹗续本《红楼梦》与原著差别过大。程高两人说什么“原本目录一百二十卷”,在故纸堆中找到二十余卷,又在鼓儿担上凑足了十余卷,俞平伯讽刺他俩漫天撒谎。即使他俩不是故意撒谎,起码他俩看的不是原本目录。

(二)《红楼梦》的“十二钗”情结

研究《红楼梦》总共有多少回,不能靠幻想、靠臆测去猜测,首先要梳理曹公的意图:他想借《红楼梦》来表达什么?他有没有设置主线?

《红楼梦》的主线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学界已经讨论了很多年。何其芳说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即宝黛爱情主线说。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全书以四大家族盛衰为主线,或者以贾政和宝玉在卫道与叛逆上的矛盾和冲突为主线,或者“小综合”地认为以宝黛爱情和四大家族盛衰两条主线并行,或者“大综合”地认为小说形成了一个各阶层、社会事件组成的“网状结构”。不过,只要达到某种体量的长篇小说必然会形成“网状结构”,如果只强调“网状结构”而忽视中心线索,否认小说主线,就成了看似正确的谬论。

《红楼梦》是为了表现宝黛爱情吗?是,也不全是。就现存的前八十回来看,宝黛爱情集中于前部。那曹公是为了写贾府盛衰吗?贾府作为一股政治力量,兴衰关键在于贾政、元春等人,不在于大观园中的莺莺燕燕,而曹公刻意淡化政治影响,对贾政和元春着墨并不多。


红楼梦第六十六故事情节(红楼梦机密)(4)

以上种种主线之说都没有切中曹公原意。曹公的真正目的已经表现得很明显:宝钗湘云,迎春惜春,探春妙玉,都是“一干风流孽鬼”,太虚幻境宫门上的对联“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风月闺情,这不正是小说要表现的主题吗?警幻仙子命为贾宝玉演红楼梦十二曲,“红楼梦引子”唱道“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难道曹公眼中只有宝黛爱情吗?错了,金陵十二钗才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她们的悲剧命运才是小说的主线。《红楼梦》第一回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可见曹雪芹真正认可的书名正是《金陵十二钗》。甲戌本和庚辰本中有五条批语指出这确实曾经是书名,比如甲戌本第五回双行批,“题只《十二钗》,却无人不有,无事不备。”


红楼梦第六十六故事情节(红楼梦机密)(5)

面塑的“金陵十二钗”

曹公以十二钗为小说主题,才处处强调“十二”,生怕读者忘记了“十二”的特殊意义。补天石高经十二丈,甲戌侧批说“总应十二钗”,周瑞家送的宫花是十二支,菊花诗恰好十二题,薛宝钗的冷香丸要春夏秋冬的的白牡丹花蕊、白荷花蕊、白芙蓉蕊、白梅花蕊各十二两,贾蔷从姑苏采买女孩子十二个,玉皇庙和达摩庵有十二个小沙弥和十二个小道士……

金陵十二钗是小说的中心,是书里反复渲染的主要人物,曹公通过双关、谐音、藏字等多种文字技巧不断暗示十二钗的悲剧命运,他的目的是为十二钗作传,描写她们殊途同归于“薄命司”的悲剧人生,贾宝玉的精神悲剧和四大家族的兴旺盛衰则依托于金陵十二钗的人生命运来展现,属于“副产品”。

早有人看出十二钗才是《红楼梦》的灵魂,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中说,作者“想把他念念不忘的‘十二钗’,充分在书中表现出来。”那么,曹公又是怎么安排它心心念念的十二钗呢?

红楼梦第六十六故事情节(红楼梦机密)(6)

象牙微雕《金陵十二钗》


(三)“飞鸟各投林”:全书的总纲

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数十万字的大著,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写得繁难,它不可能是随兴所至的产物,曹公必定提前设置有完整的、详细的、显明的纲领。这个纲领在写作过程中可能偶尔“脱轨”,可能不断被调整,但不能否认它的存在。现在我们就要探索这个与金陵十二钗有关的框架。以曹公“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创作手法,在小说中会不会对自己的框架已经给出暗示?

如果这个暗示存在,那么,它最可能在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所见所闻,都将在后续章节中一一印证,说第五章的《红楼梦》曲和金陵十二钗正册是全书的机括所在,想必不会有人反对。《红楼梦》曲的金陵十二钗排列顺序和薄命司的十二钗顺序相同。不过,《红楼梦》曲还有个细节:说是十二支,其实是十四支。起头添了个“红楼梦引子”揭示主题,收尾加了个“莫名其妙”的“飞鸟各投林”

“飞鸟各投林” 一共十二短句,其语句大约和十二钗有关,但是,第一,它的顺序似乎颠三倒四、毫无条理,与金陵十二钗正册的顺序全然不同;第二,十二钗的结局已经见之于金陵十二钗正册和《红楼梦》曲十二支,要这个一百多字的“飞鸟各投林”何用


红楼梦第六十六故事情节(红楼梦机密)(7)

周汝昌曾经分析说: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两句总括“家亡”

有恩的,死里逃生——巧姐

无情的,分明报应——王熙凤

欠命的,命已还——贾元春

欠泪的,泪已尽——林黛玉

冤冤相报实非轻——迎春

分离聚合皆前定——贾探春、史湘云

欲识命短问前生——贾迎春、贾元春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李纨

看破的,遁入空门——惜春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秦可卿

甲戌本中脂砚斋批注前两句说“二句先总宁荣”。周汝昌按照脂批硬解了一通。明明是十二句,十二钗一人一句,周汝昌非要按照脂批把前两句概括为“家亡”,后面只剩十句,探春和湘云、迎春和元春就得“挤”着了。大约觉得金陵十二钗正册上薛宝钗和林黛玉能“挤”着,想必迎春和元春这大姐二姐挤挤也无碍。可是性质一样吗?精细巧思、处心积虑的曹雪芹给出的暗示会这样美感全无、大煞风景吗?绝对不会。


红楼梦第六十六故事情节(红楼梦机密)(8)

换个角度来看,“飞鸟各投林”之中有深意焉。没有吃透“飞鸟各投林”,就看不出全书的构架。仔细分析一番,就能得出一个非常合理的结果:《红楼梦》曲,尤其是“飞鸟各投林”,正是全书的中心线索。

《红楼梦》曲十二支有一个阐述主旨的引子,小说《红楼梦》也有个起铺垫作用的引子,就是第一回、第二回。由于贾府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纷繁复杂,曹雪芹先通过甄士隐、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等人渲染气氛,奠定神怪基调和思想倾向,再由冷子兴、贾雨村等人之口介绍贾府现状,揭示贾府面临衰朽没落的可悲情状,这就为小说、为贾府建立了一个整体印象。但此时还没有进入正式环节,庚辰本第二回有回前总批“此回亦非正文本旨”,称这一回是“虚敲傍击之文”,相当于正文之前的旁支斜出,第三回“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甲戌本就有个侧批:“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可见前一、二回不算正文,第三回黛玉进贾府之后,才是正文的开始。


红楼梦第六十六故事情节(红楼梦机密)(9)

黛玉进贾府

小说的主体部分分为十二个段落,每八回为一组(周汝昌意识到小说取金陵十二钗的“十二”之数,但他的划分并不准确),每一个段落都注意刻画一位“钗”的形象。“飞鸟各投林”的曲词和这十二个段落相呼应。分别为:

第一个段落:第3-10回,为官的,家业凋零——秦可卿之死,秦可卿主要出现于这一部分;

第二个段落,第11-18回,富贵的,金银散尽——元春省亲,埋下贾府倒台抄家的伏笔;

第三个段落:第19-26回:有恩的,死里逃生——王熙凤处于“一从二令三人木”的“一从”之时先是“正言弹妒意”,接着遭魇、获救;

第四个段落:第27-34回:无情的,分明报应——薛宝钗,曾得签“任是无情也动人”;这一部分有宝钗扑蝶、薛宝钗羞笼红麝串、薛宝钗借扇机带双敲等内容。


红楼梦第六十六故事情节(红楼梦机密)(10)

第五个段落:第35-42回,欠命的,命已还——巧姐,大姐儿与板儿相遇,刘姥姥为大姐儿取名巧姐;

第六个段落:第43-50回,欠泪的,泪已尽——黛玉,第45回与宝钗“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第47回宝钗送燕窝,黛玉真心感激,从此和宝钗交好。第49回时宝玉见钗黛之间关系“比他人好十倍”。

第七个段落:第51-58回,冤冤相报实非轻——探春,“敏探春兴利除宿弊”即在本部分第56回。

第八个段落:第59-66回,分离聚合皆前定——史湘云,“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即在本部分第62回。


红楼梦第六十六故事情节(红楼梦机密)(11)

第九个段落:第67-74回,欲知命短问前生——迎春,对迎春的性格刻画主要见于第73回“懦小姐不问累金凤”;

第十个段落:第75-82回,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李纨,李纨应为这一部分主角,但75-80回未多刻画,大约在81、82回因“察核前代以来应加褒奖而遗落未经请奏各项人等”而妒忌妙玉,闹出大事,引起贾府动荡;

第十一个段落:第83-90回,看破的,遁入空门——惜春,查抄贾府应在本部分,惜春落发为尼;

第十二个段落:第91-98回,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妙玉,详见本人上一篇文章《世人意外之人:读懂秦可卿和李纨,才能解开妙玉之谜》。秦可卿之死是《红楼梦》曲的正式开篇,妙玉之死则是《红楼梦》曲的正式结束。


红楼梦第六十六故事情节(红楼梦机密)(12)

十二钗中有的故事性比较弱,比如元春只是偶尔省亲,史湘云只是偶尔来贾府。每一部分虽然各自以一位“钗”为主题,但可能仅仅通过有代表性的少量情节就已经树立起鲜明生动的“钗”的形象,那么,本部分可能会填入其他与“钗”关系不大的情节。比如今本《红楼梦》的第十一至十八回应以元春为主,但第十一、十二回是贾瑞和风月宝鉴的情节;第六十三至六十九回分属湘云和迎春,却填入了尤二姐、尤三姐的故事。

最后,类似于《红楼梦》曲十二支有“收尾·飞鸟各投林”,小说《红楼梦》也有两章收尾。按脂批,在“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后,过去的繁华富贵有如春梦,贾府家破人亡,树倒猢狲散,宝玉出家为僧。末回则是警幻情榜


红楼梦第六十六故事情节(红楼梦机密)(13)


(四)完与未完,都是叹息

对《红楼梦》章回数的判断,应该着眼于它是否符合逻辑。前文根据《红楼梦》曲尤其是“飞鸟各投林”对《红楼梦》的回目数作出判断,指出曹公设计出了“两回引子 十二个段落*八回 两回收尾”的百回结构,为每位“钗”都留下一个表现自身的空间,这个结构突出了十二钗的重要性,与现存的八十回文本恰能呼应,也能看出曹公一心要以《金陵十二钗》为书名的原因,应该是比较合理的。这样不但扣合了曹公为十二钗立传的原意,其结构也显得精致玲珑。

至此,《红楼梦》的总回数问题基本理清——曹公自始至终都只有写出百回本的计划,不是一百零八回,也不是一百一十回。读到第八十回时,后面的残缺部分就只剩二十回了。不需要俞平伯估计的三十回,不需要周汝昌估计的二十八回,在短短二十回里,抄家、离散、身亡等等大灾大难席卷而来,正如同“忽喇喇似大厦倾”。贾府曾经的繁华风光,短短时间里分崩离析——这一转折来得这么快、狠、有力,贾府中完全没有做好准备,才更显得惨痛绝望。

可惜《红楼梦》未完,不知李纨与妙玉的争执究竟如何生出,不知道元春死因如何,不知道贾母结局,不知道妙玉陷入怎样的淖泥。

幸好《红楼梦》未完,否则最后极端灰暗的二十回,不知道要骗走世人多少伤心之泪……


红楼梦第六十六故事情节(红楼梦机密)(14)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