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的地域文化(莆田名称的起源)
莆田的地域文化(莆田名称的起源)明正德十三年撤销兴化县,析长乐、武化二乡六里(即清 东、西、中三里及崇仁、安仁二里并入广业里属莆田县了,析永贵一乡之福兴、寻阳、兴建、来苏等四里并入兴泰里),属仙游县。 元皇庆二年兴化县治由游洋迁往莆田广业里湘溪。明洪武二年改兴化路为兴化府。 唐天宝元年,州改郡,泉州易名清源郡(赵颐正以县与郡同名,诸多不便,故请奏改之),依据故事所载,于汉武帝年间,何氏九仙云游入县之说,为仙游最古之历史,故遂改名为仙游县,隶属清源郡,为仙游县名之始。 至于兴化名称的由来。据传:五代十国末期,连年战乱,百姓受尽兵匪骚扰。当时割据莆田、仙游山区的林居裔势力接连打败官军,一度兵临泉州城下,州城几为所破。 宋廷屡次派兵镇压,但因地势险阻,无法取胜,到宋太平兴国四年,才被征服。宋太宗“阅游洋图志,念游洋地险,欲以德化之”。遂决定划区设置县治,取名兴化,寓“兴德化民”之意。县治设游洋,同时设太平军辖莆田、仙游、兴化三
莆田古称莆口,这个名称,最早见于陈天嘉五年,因章昭达讨陈宝应,逃到莆口地方。(这是莆田地理最早见于史籍)。至于莆口何以后来称为莆田?据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莆田古时为海,后升为平原,且多生蒲艾,因此去水从莆,同时平原多田,所以叫莆田;另一种说法,从莆田各区地理名称查考,醴泉里有莆头,新安里有莆禧,黄石旧时则称莆田里。
莆田各里,都是东路一带,莆头系由莆田转音,黄石系由谷域山而得名。根据当时县治定名公例,多取其地古雅最有名的地名为县名,或者古昔东多路,因近海则名莆口,或因多田则名莆田。
陈光大二年,从南安郡析出置县,因而即命名为莆田县,沿用至今。因莆田盛产荔枝,故把莆田别称为荔城。
仙游县原名为清源县,于唐武周圣历二年,在丰州(今泉州)旧地置武荣州,并析莆田县西北部另设清源县,隶属武荣州。
唐天宝元年,州改郡,泉州易名清源郡(赵颐正以县与郡同名,诸多不便,故请奏改之),依据故事所载,于汉武帝年间,何氏九仙云游入县之说,为仙游最古之历史,故遂改名为仙游县,隶属清源郡,为仙游县名之始。
至于兴化名称的由来。据传:五代十国末期,连年战乱,百姓受尽兵匪骚扰。当时割据莆田、仙游山区的林居裔势力接连打败官军,一度兵临泉州城下,州城几为所破。
宋廷屡次派兵镇压,但因地势险阻,无法取胜,到宋太平兴国四年,才被征服。宋太宗“阅游洋图志,念游洋地险,欲以德化之”。遂决定划区设置县治,取名兴化,寓“兴德化民”之意。县治设游洋,同时设太平军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军治亦设在游洋。太平兴国五年改太平军为兴化军,宋景炎二年,改兴化军为兴安州,元初改为兴化路。
元皇庆二年兴化县治由游洋迁往莆田广业里湘溪。明洪武二年改兴化路为兴化府。
明正德十三年撤销兴化县,析长乐、武化二乡六里(即清 东、西、中三里及崇仁、安仁二里并入广业里属莆田县了,析永贵一乡之福兴、寻阳、兴建、来苏等四里并入兴泰里),属仙游县。
清代沿明制,莆、仙两县隶兴化府,兴化名称由此而来。加以莆、仙两县有一种独特的语言,且二县风俗民情大体相同。
民国成立后,裁兴化府,莆田、仙游各自独立成立县,直接属福建省政府。于是现在一般称兴化,即指莆仙二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