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墓前跪上千万年:郑成功陵墓被盗始末及其墓葬文物现在的去向
郑成功墓前跪上千万年:郑成功陵墓被盗始末及其墓葬文物现在的去向这次整理还清理出两块墓志铭。一块是郑经西征时,闻知祖坟被清军破坏,回乡重修祖坟时所写的重修郑氏祖坟墓志铭;一块是1699年郑成功由台湾迁葬入郑氏祖坟由郑克塽撰写的迁葬墓志铭。当时两块墓志铭均请人拓片,拓片后字迹很清楚,现均安放在南安市石井郑成功纪念馆展出。同时清理出来的珍贵文物还有郑成功玉带十七块镶玉,刻工艺术十分高超,还有头发、靴面、作战时戴的籐盔(现存于厦门郑成功纪念馆)。郑君琴老先生说,他们清理出来的官服以为没有多大用处,就全部放置于墓桌上,回来时,走了一里多路,大家才认为这些破碎的官服碎片可能有用,他又回头到墓地搬回,但到了墓地发现墓桌的破碎衣片很多被四周前来观看的群众拿走。他只好把剩余的搬回,一共装了两个篮子,挑回来后放在西亭郑氏小宗祠里。在整理这些遗物时,发现郑成功战袍碎片,中间还有龙的图案,这就是至今仅存的龙袍碎片。这些珍贵的文物一直由郑氏族长等保管,直到了解放后捐献给政府文
1929年农历五月十二夜晚。位于水头镇康店村柑榄山的郑成功陵墓被盗,次日凌晨,郑成功陵园附近村民发现墓顶有被挖开的洞穴,就赶紧报告。水头前宅、康店的乡亲都赶到山上观看。晋江安海镇的郑氏官房、南安石井村郑成功族人闻讯后,翌日组织安海、石井郑氏族人与相关人士前往郑陵察看被盗情况,同时商讨对陵墓进行整理事宜。通过实地察看,为了避免让盗墓贼再垂涎,族人商议决定自己开启。对于当时陵墓被盗情况与墓内被盗何物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整理墓室的具体情况,八十多年来相传情况不很具体且有所出入。直至20世纪90年代,当时参与整理与修复的正式族人相继辞世,只有石井下亭份郑氏族亲郑君琴老先生一人健在。
郑成功
据郑君琴老先生介绍,当时他经常在郑文纪开设的米店歇足闲聊。闻知郑陵被盗后,石井郑氏族人集中欲到墓地看个究竟,他正当年青力壮,想到如欲做一些出体力的事,他还能帮忙一二,也就一起同行。他说,陵墓被盗的具体时间已忘记了,只记得当时他已经穿短袖衬衣。因此推断,应该是五、六月份。到了墓地,看到了陵墓被盗后散落墓地的一些衣服碎片,一片狼藉。由于郑陵是郑成功六世祖乐斋公的墓地,系一家族式墓群,陵中合葬郑氏家族四代人,故而墓室较多。1699年郑成功由台南洲仔尾迁葬回来,与夫人董氏一同附葬在六世祖乐斋公墓内,同时迁葬入陵墓的还有其父郑芝龙灵柩(因郑芝龙被满清杀害于北京,尸首无处寻觅,故棺中用木主牌代替),还有郑成功母亲翁氏(即田川氏),郑经与夫人唐氏,一共六部灵柩同时迁葬入乐斋公墓中。所以在乐斋公墓牌上刻有五世孙、六世孙、七世孙就是郑芝龙、郑成功、郑经。
文保标示
华表
盗墓者是打破墓桌下面石板后进入墓内的,只进入陪葬墓室,看到一些陪葬衣物,盗走衣物和陪葬品就匆忙离开。由于其他墓地没有被打开,所以诸族长进入查看后,找到郑成功高大灵柩,然后当场商议,决定打开郑成功灵柩看个究竟。灵柩打开后,只见灵柩内漆朱红色,闪闪发光。郑成功1662年农历五月初八逝世后,葬于台南市郊洲仔尾,离1699年其孙郑克塽把他迁葬回故乡主茔附葬时,已经整整37年了,尸体早已腐烂很久。墓室颇高,进入后不必弯腰。郑君琴老先生进入墓室欲整理骨骸,只见郑成功头骨稍偏,上面覆盖多层官服,拿出官服,有的因空气进入后烂成碎片。清理出来后,只见整体骨骸完好,下面放入很多水银。
陵园大门
当时迁葬时是按闽南“拾风水”风俗,骨骸重新按人体排列,只是没有按闽南“拾风水”习俗放置于“皇金”内,而是置于新的灵柩里,但还是按风俗过“米筛”而排列的,称为排骨葬。尸骨下面倒进很多水银,闪闪发亮,他就到附近瓷乡康店村买来十二只“夜壶”来装水银,因“夜壶”只有一个口,装入后用地瓜做木塞把它塞住,一共装了十一壶水银带回。在整理骨骸时,还发现当时“拾风水”时,脚趾与手指等比较细小的骨块,是用棉仔纸包裹,棉仔纸有的没有烂掉,只是颜色已由白色变黄色了。郑君琴老先生也按闽南“拾风水”的风俗,特地去买来草蓆、米筛、棉仔纸、烟吉棉等,然后按风俗把骨骸重新过了一遍米筛,脚趾与手指骨比较细小,再用棉仔纸包起来,然后按人体骨骼重新排列才放入棺木。他回忆说,郑成功的身材是高大的,如果郑成功的小腿骨要按闽南风俗放入“皇金”,那么是无法盖上“皇金”盖的。由此可推测郑成功身高可能190公分左右。骨骸排列完好后,再盖上棺盖,这样才把郑成功的尸骸整理完成。
这次整理还清理出两块墓志铭。一块是郑经西征时,闻知祖坟被清军破坏,回乡重修祖坟时所写的重修郑氏祖坟墓志铭;一块是1699年郑成功由台湾迁葬入郑氏祖坟由郑克塽撰写的迁葬墓志铭。当时两块墓志铭均请人拓片,拓片后字迹很清楚,现均安放在南安市石井郑成功纪念馆展出。同时清理出来的珍贵文物还有郑成功玉带十七块镶玉,刻工艺术十分高超,还有头发、靴面、作战时戴的籐盔(现存于厦门郑成功纪念馆)。郑君琴老先生说,他们清理出来的官服以为没有多大用处,就全部放置于墓桌上,回来时,走了一里多路,大家才认为这些破碎的官服碎片可能有用,他又回头到墓地搬回,但到了墓地发现墓桌的破碎衣片很多被四周前来观看的群众拿走。他只好把剩余的搬回,一共装了两个篮子,挑回来后放在西亭郑氏小宗祠里。在整理这些遗物时,发现郑成功战袍碎片,中间还有龙的图案,这就是至今仅存的龙袍碎片。这些珍贵的文物一直由郑氏族长等保管,直到了解放后捐献给政府文物部门。由于当时盗墓者是把墓桌下石板打破成两块,移出破石板然后从缺口进入,因此陵墓没有受到多大的破坏,修复时把破成两块的大石板衔接后用灰浆砌就而成,所以没有花太多的工夫即告完成。目前,供郑氏后裔、海峡两岸同胞和各界游人祭拜的郑成功陵墓,依然保持当年的原貌。
1929年整理郑陵时,石井郑氏带队的人叫郑维炳。据他的孙子郑伏生回忆,当时17块玉块由郑成功后裔的各房平均分了保管。郑维炳当时相当于族长,就保存了三块,其他各房保留一块或两块。郑维炳将玉块放在一个木匣子里,里面还有一本册子,上面用红印泥盖着17块玉的样式。“这个匣子被锁在一个铁箱子里,要打开还需要密码,如果密码输入错误,箱子就会叫。”郑伏生说,有时候,郑维炳把木匣子当枕头,一直放在贴身的位置。每到郑成功忌辰时,各房再将17块玉集中起来,放在供桌上祭拜、展览。
17块玉块后来由政府部门回收,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由南安市文管办保藏,目前仍完好。
郑成功的玉块
郑成功玉带的玉块
由于这些玉带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新中国成立后一直由南安文物部门珍藏,为了便于展览,曾经原样复制了三套,分别送到省博物馆、厦门市博物馆、南安郑成功纪念馆作为展品。“当时要复制时,还得向上级申请,办了不少手续才获准,听说前几年这些复制品也被盗了,足见郑成功玉带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