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有个什么岭(鼓楼区于山和于山路)
福州市有个什么岭(鼓楼区于山和于山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于山、乌山、屏山——此三山拱卫福州城。沧海成桑田,桑田成了城。三山依旧在,守候福州城。
千年的城,沧海桑田,
曾经这里是一片大海,
三山耸峙,遥遥相望。
万年的等待,汪洋褪去,
沧海成桑田,
桑田成了城。
三山依旧在,守候福州城。
于山、乌山、屏山——此三山拱卫福州城。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曾传:
战国,曾有于越族南下迁居于此,此山故称于山。
汉代,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修仙,此山得名九仙山。
汉代,闽越王于九月九在此设宴。此山又名九日山。
诸多名字,诸多传奇,诸多故事。
于山顶,为鳌顶峰,
在绿荫中寻缝,俯瞰福州城,
遥想曾经,
在战国,在于山顶
闽越王无诸在此登高设宴,
举杯邀清风,烹羊与宰牛。
将与士同仇敌忾,闽越铁骑战八闽。
在唐末,在于山脚,
闽王王审知为孝建定光寺,
百善孝为先,修家且治国,
山中的一缕梵音,愿消得现世忧愁。
在两宋,在于山中,
文人与墨客漫步山间林荫,
功名与尘土,贬谪的失落。
看尽山间的明月,吹尽闽江的清风。
在明朝,在于山中,
戚继光将军在点将台练兵,
南校场的将士,排兵与布阵,
(南校场即练兵场,遗址为今天的五一广场)
军旗飘扬,飞沙走石,
养兵千日,只为与倭寇一战。
在清朝,在于山脚,
有识之士欲变革图自强,
船政学堂初立,暂时在定光寺中开设学堂,
那时学堂名为求是堂艺局。
书声雨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事事关心,
清末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福州的洋务运动在此萌芽,
船政学堂的第一站在此,
那年,创始人左宗棠在此停驻,
遗憾的是,清末的风起云涌,边疆动荡。
那年1866,不容左将军在榕城过多停留,
便匆匆前往西北镇压捻军,后收复新疆。
那年,思想家严复在定光寺中求学,
以强国为己任,在西方科学中摸索,
格局大者,不为儒家思想所困,
开眼看世界,格物致知,翻译西方书籍,
知己知彼,方知国强国弱。
南方有船政学堂,北方有北洋水师,
严复奔走其间,为清朝海军传递科技之火。
今日,在于山,
看伟人雕塑伫立于山堂前,
现世安稳,繁华相伴。
愿如你所愿。
到于山,山的西南麓是于山路,
漫步于山路,过定光寺,
法雨堂已再无严复先生的读书声。
那定光塔,或说是白塔,
在那因孝而建的塔,
七级浮屠的塔,
转山转水转塔,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登于山,至鳌顶峰,
往事如烟,
那段明城墙的遗址,
那定光寺的烛光香火,
蓦然回首时,
时光已过千年,
一眼千年,
站在防空洞前,
想想,
时光,兜兜转转,
路过,愿一切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