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陶冶个人情操(全面保障群众文化生活)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陶冶个人情操(全面保障群众文化生活)截至目前,昌乐县每个镇(街、区)均建有至少一支庄户剧团,每个村均建有至少一支文艺队伍。创新开展“文化合作社”项目,因地制宜培育一批特色文化活动队伍,吸引更多文化人才参与其中。为充分发挥基层文艺骨干带头引领效应,鼓励庄户剧团、文艺队伍积极开展惠民演出,今年以来,昌乐县创新实行送戏下乡“1 1”新模式,即在一村一年一场戏的基础上,增加一场文艺辅导培训。依托文化馆、文化志愿团队等人才资源,聘请戏曲专家、非遗传承人、知名文化专家等作为文化志愿者,深入各村开展公益文化活动培训和指导,将广场舞等喜闻乐见的文艺培训送到群众中间,以“大培训”真正实现基层文艺人才素质提升。此外,通过培育本土文化队伍、挖掘本土文艺能人,基层文化志愿队伍不断壮大,逐步实现由“送”文化到“种”文化和“兴”文化的转变。壮大基层队伍 建强活动“生力军”创新人文历史资源展示模式。建成了韩家集子村、东南庄村等45处历史文化展馆,培育打造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陶冶个人情操(全面保障群众文化生活)(1)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陶冶个人情操(全面保障群众文化生活)(2)

在潍坊昌乐县文化馆公益性艺术培训美术班教室内,58岁的高增娟和其他学员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绘画学习。而教室内另一侧,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悬挂在墙上,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今年,是我第三个年头参加书法、美术课。感谢县文化馆为我们提供这个学习平台,让退休人员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最近,我有两幅作品被选送参展,特别自豪,很有成就感,文化惠民政策让我们感受到自身价值,特别有意义。”高增娟高兴地跟记者分享。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陶冶个人情操(全面保障群众文化生活)(3)

“我们文化馆以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为总目标,坚持文化惠民理念,主动作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和公益性艺术培训工作。全年为期六个月的全民艺术普及公益性艺术培训,涵盖了美术、书法、声乐、器乐、舞蹈、瑜伽、太极等10多个培训项目。还有文化艺术服务,艺术进校园、文艺演出进景区等活动突出了互动性、参与性,深受群众喜爱,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昌乐县文化馆馆长杨晓芹表示。

今年以来,昌乐县文化和旅游局紧紧围绕提升群众满意度这一目标,着眼创新、精心谋划、多点发力,扎实推进文化惠民“五抓”攻坚行动,持续推动文化服务向高品质和广覆盖升级,有力满足了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提升服务效能 筑牢文化“主阵地”

创新人文历史资源展示模式。建成了韩家集子村、东南庄村等45处历史文化展馆,培育打造庵上湖村、窝铺村等4处省级景区化村庄。县域文化阵地持续上档升级。实施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提升行动,昌乐县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昌乐县博物馆和昌乐县图书馆分馆建设加快推进,加大错时开放、延时开放力度,实现370个行政村、10个镇(街、区)基层文化服务阵地全覆盖,全县首个博物馆群不断更新完善,一批新文化地标正加速形成。探索手造产业发展新路径。打造全省首家集产销研、宣传展示体验于一体的鄌郚乐器手造产业展示体验中心。《农民日报》《潍坊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昌乐县手造产业发展经验做法。加快构建全民阅读服务体系。今年,昌乐县新建成37个城市社区书房,实现了文化阅读空间城区随处可见、群众进门能读、服务便捷高效,成为昌乐公共文化服务“新名片”。

创新思路举措 投身惠民“主战场”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陶冶个人情操(全面保障群众文化生活)(4)

以全民阅读引领文化生活,广泛开展“新时代乡村阅读季”、读书朗诵大赛、精品图书荐读等10余项阅读主题活动,掀起全民阅读热潮。健全用好覆盖城乡的“融入式”文化活动品牌,以“喜迎党的二十大”为主线,组织开展戏曲票友大赛、广场大赛、文物精品展、文旅惠民消费季等品牌文化活动30余场次,持续开展好“送戏下乡”、非遗展演展示、公益电影放映等主题文化惠民活动,目前已完成送戏下乡演出259场、公益电影放映2015场。持续推广“乡村文化大集”文化服务模式,让群众在赶集的同时,通过增设文化互动体验、文艺演出等,进一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开展非遗技艺培训、非遗成果展、国学体验课堂、戏曲进景区等活动16次,实现非遗“活态传承”、传统文化“体验式学习”。深入办好“戏曲进校园”和“非遗进校园”活动,选取优秀戏曲和非遗技艺,文教结合,实现“1加1大于2”的效果。

壮大基层队伍 建强活动“生力军”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陶冶个人情操(全面保障群众文化生活)(5)

截至目前,昌乐县每个镇(街、区)均建有至少一支庄户剧团,每个村均建有至少一支文艺队伍。创新开展“文化合作社”项目,因地制宜培育一批特色文化活动队伍,吸引更多文化人才参与其中。为充分发挥基层文艺骨干带头引领效应,鼓励庄户剧团、文艺队伍积极开展惠民演出,今年以来,昌乐县创新实行送戏下乡“1 1”新模式,即在一村一年一场戏的基础上,增加一场文艺辅导培训。依托文化馆、文化志愿团队等人才资源,聘请戏曲专家、非遗传承人、知名文化专家等作为文化志愿者,深入各村开展公益文化活动培训和指导,将广场舞等喜闻乐见的文艺培训送到群众中间,以“大培训”真正实现基层文艺人才素质提升。此外,通过培育本土文化队伍、挖掘本土文艺能人,基层文化志愿队伍不断壮大,逐步实现由“送”文化到“种”文化和“兴”文化的转变。

聚焦民声民意 讲好昌乐“新故事”

通过微信公众号、头条号、视频号、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介构建宣传矩阵,利用“广播村村响”、微信群等提前发布活动动态,及时宣传文化惠民信息1200余条,实现对文旅惠民实事广而告之,确保演出“人人知”,以活动“聚人气”,用“人气”促群众满意。着重在主流媒体和平台上下功夫,真正将昌乐文化惠民故事讲好、传好。截至目前,在《中国文化报》《大众日报》《人民日报》新媒体等平台刊发文旅信息90余条。同时,全面做好“大走访大调研”和“我爱昌乐、我要吐槽、我有良策”民声倾听活动,针对辖区群众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诉求征集,探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师项目,全心全意服务好全县广大群众;利用送戏下乡、公益电影放映、新农村文艺汇演、公益大培训和文旅惠民消费季等有利时机,发放宣传材料、组织填写问卷、播放文旅工作宣传资料,持续加大文化惠民工程宣传广度和密度,吸引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有力提升了城乡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下一步,昌乐县将以文旅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立足群众满意度提升下功夫,创新思路、精准供给、服务全面,以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全力保障群众享有更有质感、更为讲究的精神文化生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