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秦晋流年(二十三)(前秦风云12隐士名士)

秦晋流年(二十三)(前秦风云12隐士名士)于是,司马昱写信给他,极言:“足下去就,即是时之废兴;时之废兴,则家国不异!”话说到这个份上,足见其诚心实意。这些年,他虽然过着隐居生活却声名日显,在朝廷上下和士人中间都有一大批拥趸,他们时刻关注着他的一言一行,多年前就发出了“渊源不起,当如苍生何”的呼吁。有一个好名声,这对他很有利。在王导和庾氏三兄弟相继去世后,虽说朝中门阀相争和外戚干政的局面有所改观,却又出现了后继无人、中枢乏力的状况。褚太后的父亲褚裒以外戚庾氏为鉴,不打算过多地参预朝政,便举荐会稽王司马昱出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给他的女儿和外孙做首辅大臣。偏偏这位宗室王,也是一个清虚寡欲之人,热衷于玄言,号称江左清谈领袖。他并无济世大略,所以急于找个帮手。★故事发生时间:353年九月。地点:寿春(今安徽寿县)。秦大司马雷弱儿嘲讽东晋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行事荒诞不经,一副名士做派,这话要是让殷浩晓得了,他一定会叫屈并要为之作出

【题记:本文为长篇传记式历史小说《前秦风云》第一部「氐族少年」第十二章「隐士名士」第十二节】

【导读】

上节内容回顾:经过苻雄的劝导,雷弱儿、梁安同意计赚殷浩的计划。吕光和梁成来了,向丞相苻雄提出带兵的请求。吕婆楼斥责儿子不知天高地厚,却受到苻雄夫妇的批评。最后由雷弱儿拍板,让几位小将到龙骧将军苻坚帐内效力。

本节内容简介:东晋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进驻寿春,他将亲自主持新一轮北伐。介绍殷浩为这次北伐所作的准备,以及他跟荆州刺史桓温的恩怨。殷浩精通医术,适逢军中疟疾流行,他采用著名道教学者、医药家葛洪的方子,手到病除。

故事发生时间:353年九月。地点:寿春(今安徽寿县)。

秦晋流年(二十三)(前秦风云12隐士名士)(1)

秦大司马雷弱儿嘲讽东晋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行事荒诞不经,一副名士做派,这话要是让殷浩晓得了,他一定会叫屈并要为之作出雄辩。自出山特别是参综朝政以来,他竭忠尽智,费尽了心机,绞尽了脑汁,力求别开局面,早已将名士风度抛下,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苦行僧。此中滋味,唯有他自知。

永和二年,朝廷执意要他出来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两年后又让他参综朝政。在此之前,他足足做了十年的名士加隐士。从朝廷屡屡催逼到正式接受任命,他思考了近半年时间,反反复复地权衡利弊。

在王导和庾氏三兄弟相继去世后,虽说朝中门阀相争和外戚干政的局面有所改观,却又出现了后继无人、中枢乏力的状况。褚太后的父亲褚裒以外戚庾氏为鉴,不打算过多地参预朝政,便举荐会稽王司马昱出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给他的女儿和外孙做首辅大臣。偏偏这位宗室王,也是一个清虚寡欲之人,热衷于玄言,号称江左清谈领袖。他并无济世大略,所以急于找个帮手。

于是,司马昱写信给他,极言:“足下去就,即是时之废兴;时之废兴,则家国不异!”话说到这个份上,足见其诚心实意。这些年,他虽然过着隐居生活却声名日显,在朝廷上下和士人中间都有一大批拥趸,他们时刻关注着他的一言一行,多年前就发出了“渊源不起,当如苍生何”的呼吁。有一个好名声,这对他很有利。

秦晋流年(二十三)(前秦风云12隐士名士)(2)

东晋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字渊源)

不利的方面,也显而易见。他看得很清楚,朝廷有意利用他,来制衡居大江上游、实力日益膨胀的荆州刺史桓温。他跟桓温也称得上是一对冤家,同样存有“瑜亮情结”。桓温曾当面跟他叫板:“你跟我,相比如何呢?”他泰然处之:“我和你相处日久,觉得还是做我自己更好!”不愠不火地将对方的锋芒销去。

早年他们比的是学问。他比桓温年长九岁,弱冠即有美名,后来潜心玄学。魏晋以来,玄学已成为士人文化的主流,读书人纷纷由儒学转到玄学,以此作为进身之阶。他的父亲殷羡,桓温的父亲桓彝,谢尚的父亲、谢安的伯父谢鲲等人,当年走的都是这条道。

就玄学的功底而言,他已经超出了自己的父亲,在“才性之辩”和品藻人物方面堪称冠绝一时。“才性之辩”是魏晋玄学的一大论题,简言之,就是有关人的才能与德行、素质关系的论争。他的言谈有理有据,不务虚言,有渊博的知识作为支撑,且逻辑严密,切当中肯。有人形容,就像城池一样牢固,无懈可击。他的江左风流清谈之宗的美誉,并非伪饰营名而来。

反观桓温,则要逊色不少。少年时他为报父仇曾酿出人命案子,一度还染上了赌博的恶习,更像一个浪子。桓温尽管也乐于玄谈,但始终被斥为学无根底,跟他根本不在一个档次。对此,桓温嘴上可以不服,但心中不得不服。

不过桓温在另辟蹊径后却很快脱颖而出,督刺荆州不到二年便出兵灭了成汉,从此雄踞大江上游。此一时彼一时,如果他接受朝廷的征召出山,就需要跟桓温改比刀剑。以己之短克他人之长,这不能说不是个挑战。

秦晋流年(二十三)(前秦风云12隐士名士)(3)

今安徽寿县古城

他最终还是决定接受这个挑战。一方面,以会稽王司马昱为首的清谈名士,希望他这位玄学主将能出头,也有为他们自己营名的考量,他若是不予理会,那将会让一大批人感到寒心。另一方面,他看出昔日马踏天下的石赵,已经显露盛极转衰的迹象,冥冥之中觉得自己此时出山面世,应该可以成就一番事业。这对于他个人和陈郡殷氏,朝廷和各世家大族,乃至江左的士民,都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

陈郡殷氏号称殷商遗民之后,向以德行、名义、儒学、翰墨名闻于世,是个书香世家。西晋时,殷浩的祖父殷识做过军府的司马,进入东晋,他的二个儿子殷羡和殷融,分别官至豫章太守、光禄勋和吏部尚书、太常卿,家族地位得到了抬升。大凡世家都极讲求孝道,殷浩虽清心寡欲想做个神仙般的风流名士,但光宗耀祖的思想还是免不了的。

不出他所料,石虎末年石赵发生了内乱。朝廷一扫偏居以来的颓势,上下弥漫出一股中原指期可复的乐观情绪,要求北伐的呼声高涨。既然已经面世又成了当家的人,他自然也想乘势而为、有所建树,但江左的现实情况,尤其是此前北伐的无果而终,又让他顾忌重重。他决定戒急用忍,先作些准备。

人事方面,壮大自己的力量。豫州刺史谢尚是皇太后的舅舅,跟他是连襟,自然不在话下。又将征北长史荀羡和前江州刺史王羲之作为自己的羽翼,前者先做吴国内史,后又擢升使持节、监徐兖二州及扬州之晋陵诸军事、徐州刺史,后者担任护军将军。不过王羲之因政见不合,很快离京做他的会稽内史去了。

秦晋流年(二十三)(前秦风云12隐士名士)(4)

寿春山川形势示意图

军需储备方面,增收节支,连太学都取消了。这些年,朝廷的日用和北伐的保障都主要依赖扬州,而大江上游荆、梁等八州的物产赋税,则基本上被桓温掌控。他虽然没有接受好友王羲之的劝诫,但认同其对此前北伐作出的“军破于外,资竭于内”的分析评价,下令广开屯田,在长江以北、淮水以南地带开辟田亩千余顷。

然而,桓温应当是看破了他的玄机。自他出山以来,对方一直将北伐挂在嘴边上,一次次向朝廷上疏,敦促进图中原。好在不让桓温染指北伐,以免其进一步坐大、成为第二个王敦,已成为朝廷上下的一个共识。永和五年六月桓温进屯安陆,摆出准备北征的架势,朝廷赶紧让德高望重的褚裒出马,自京口北伐。永和七年十二月桓温故伎重演,突然提兵四万顺流而下,军至武昌,在朝廷引发一片恐慌。他知道桓温是冲着自己来的,便以退为进提出隐退。会稽王司马昱一面挽留他,一面按吏部尚书王彪之的指点致信桓温,劝其回军还镇,帮他暂时度过了危机。

无奈之下,他只好于次年二月上疏北伐,但将连襟谢尚推到前台,给自己留下了回旋余地。褚裒和谢尚最终都以惨败而草草收兵,他虽不需要承担直接的军事责任,但在跟桓温的角力中已经有些相形见绌了。

为了消弭朝议,更是要堵住桓温的嘴巴,这几年他在招降纳叛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诸如苻洪、姚弋仲、王擢、段龛、刘启、张遇、周成、魏统、乐弘、吕护、张平、李历、高昌、刘宁等等这些握有兵马的原石赵或冉魏的藩镇,都表态愿意归顺,朝廷也给了他们封授。可是这些人拿走了官爵却不听号令,最后连他自己都觉得难堪。如今继匈奴和羯族之后,鲜卑和氐族人也加入到角逐天下的行列,他再无动作就怎么也说不过去了。而在褚裒、谢尚等人相继折戟后,他唯有亲自披挂上阵了。

秦晋流年(二十三)(前秦风云12隐士名士)(5)

寿春城平面示意图

寿春城外的一处兵营内,殷浩坐在一张油漆斑驳的方桌边,将一只手搭在一名兵卒的手腕上面,微闭双目,一动不动。两名全副武装的军士按剑肃立在他的身后。良久,他将手松开,兵卒也将胳膊从桌面上抽回。

殷浩睁开双眼,和颜悦色地询问:“你现在感觉如何?”

“回禀大人,”兵卒从凳子上站起来,“小人吃了那汤药就大好了,如今只是腿脚还有些发软。”

殷浩点点头说:“那就是好了。腿脚发软只是愈后的虚脱,再将息几天,也就不妨事了。”

“小人谢大人救命之恩!”兵卒说着,跪到地上,冲着殷浩结结实实地叩了一个响头。

“不必言谢。你回营去吧。”

兵卒离开后,站在旁边的一位将佐跨步上前,拱手对殷浩说:“中军大人爱兵如子,将士们定会在疆场效命!”

殷浩又点了点头,询问:“其他人也都是如此吗?”

将佐答道:“是的,全都好了!”

秦晋流年(二十三)(前秦风云12隐士名士)(6)

东晋道教学者、医药家葛洪画像

“那就好。”

殷浩是半个月前从陆路经历阳、合肥抵达寿春的,他将统帅七万大军由这里发起新一轮北伐。除已在淮南的陈逵所部,其他各路参战人马携带粮草辎重走水路,一部分经由濡须水进巢湖再转入淝水,一部分先由广陵北上,经中渎水至淮阴,然后溯淮而上,过钟离(治所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临淮镇地带)、马头(在今安徽怀远县马城镇地带)、硖石(在今安徽凤台、寿县之间淮河两岸)、下蔡(今安徽凤台县地带),均按期抵达指定地点。取道淮水的人马虽系绕行,但淮水中下游河道宽阔,水量充足,更便于行舟,同时也有利于接下来从水路北上。

一到寿春,殷浩就忙着巡视兵营、检阅战前准备,发现军中有不少兵卒病倒。一开始他以为只是水土不服,询问症状,基本相同:患者最初四肢发凉,很快周身作冷、酸痛,没过多久又发热发燥,面色潮红,头痛恶心,最后遍身透汗,人立马就虚脱了。

大战在即,兵卒却接二连三地倒下,将领们自然着急。殷浩并没有慌乱,急令各营遍采一种名叫青蒿的药草,吩咐按照他交代的方法统一制作成汤,让染疾的兵卒服用。

几天后,病患的症状就开始消退直至痊愈,再未出现新的病例。将领们个个称奇,病愈的兵卒更是感恩戴德。殷浩笑着向大家作解释:“葛稚川曾在书信中向我推介了一个专治疟疾的方子:‘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看症状,我就知道他们所患正是疟疾,便想到了稚川此方,果然灵验!”他对已故的著名道教学者、医药家葛洪很推崇,自己对医学也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说他是江左的一位名医,一点也不过分。

秦晋流年(二十三)(前秦风云12隐士名士)(7)

史载殷浩医术高超

今天,平北将军、梁国内史姚襄的参军权翼要过来,他利用等候的这段时间,再来附近营中看看。刚才那位兵卒曾接受他的亲自诊疗,所以他要求见上一面。眼见为实,他现在完全放心了。

去年谢尚出征,他前去送行,刚一上马就掉了下来,当时被大家视作一个凶兆。这一次军中虽疫病流行,但他手到病除,算是开了个好头。他甚至想起了战国名将吴起吮疽的故事。吴起很爱兵,行军打仗跟兵卒同衣共食,有时还亲自背负军粮。有一次一名兵卒生了毒疮,吴起亲口替他吸去疮毒。这个兵卒的母亲获知此事却大哭不已,对人说:“当年吴公也曾为他父亲吸过疮毒,于是他父亲跟随吴公征战,没有歇过脚步,最终死在了疆场。我不知他又将死在何处!”他希冀这件事也能起到稳定军心,提振士气的作用。

回到城中衙署,权翼尚未到,殷浩捧起了一本书。

上节:自古英雄出少年

下节:黯然谢幕的江左名士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