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子路能干什么(子路去卫国必死)
孔子认为子路能干什么(子路去卫国必死)可惜此后子路参与到卫国的内斗之中,齐哀公十五年,卫国发生内乱。孔子听说了卫国内乱的消息,感叹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学而优则仕,对于文武双全的子路,同样得到了许多君主的青睐。当时季孙请求孔子,让子路担任自己的家臣,孔子同意了。此后,子路又出任了蒲邑的大夫,处理政事井井有条。而七十二贤人中,跟随孔子时间最长的,就是子路。子路仅仅比孔子小九岁,侍奉了孔子最长时间,受孔子的教导也最多。子路从小就孔武有力,是当地的一位侠客,好打抱不平。子路不仅喜爱帮助他人,而且还是个大孝子,只是性格有点粗犷。孔子宣扬自己的思想时,子路曾认为孔子是个“骗子”,殴打孔子。后来,子路理解了孔子的想法,拜孔子为师,孔子微笑着接纳了他。从此,子路陪伴在孔子身边,保护师傅的安全,听从师傅的教导。子路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史记·七十列传·仲尼弟子列传》
这是《史记》中关于子路的评价。
孔子
孔子一生宣扬“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是他一生都在贯彻的思想。孔子同样提倡仁义礼智信,对君主要忠诚,对父母要孝顺,对子女要慈爱。孔子的思想影响了许多人,他共有三千门徒,其中有七十二贤人。
而七十二贤人中,跟随孔子时间最长的,就是子路。子路仅仅比孔子小九岁,侍奉了孔子最长时间,受孔子的教导也最多。子路从小就孔武有力,是当地的一位侠客,好打抱不平。子路不仅喜爱帮助他人,而且还是个大孝子,只是性格有点粗犷。
孔子宣扬自己的思想时,子路曾认为孔子是个“骗子”,殴打孔子。后来,子路理解了孔子的想法,拜孔子为师,孔子微笑着接纳了他。从此,子路陪伴在孔子身边,保护师傅的安全,听从师傅的教导。
子路
在春秋战国时期,学而优则仕,对于文武双全的子路,同样得到了许多君主的青睐。当时季孙请求孔子,让子路担任自己的家臣,孔子同意了。此后,子路又出任了蒲邑的大夫,处理政事井井有条。
可惜此后子路参与到卫国的内斗之中,齐哀公十五年,卫国发生内乱。孔子听说了卫国内乱的消息,感叹道:
“嗟乎,由死矣!”
孔子已经预料到子路将死,为何没有提醒徒弟呢?还是因为有些话无法说出口。卫国的混乱,在十二年前,就已经埋下了祸端。原来,卫灵公有个爱妃名叫南子,卫国太子蒉聩得罪过她。南子各种构陷太子蒉聩,就是不想让蒉聩登基,她准备扶持公子郢继承王位。
孔子预料子路将死
蒉聩恐惧,逃出卫国,南子大喜过望。等到卫灵公去世后,南子让公子郢登基,公子郢不想掺和到权力斗争中,对群臣说:“太子不在了,太子的儿子辄还在,应该立辄为国王。”最终,辄登基为王,史称“卫出公”。
十二年后,太子蒉聩招兵买马,有了一股强大的势力,想要夺回王位。蒉聩不顾是自己儿子在位,依旧密谋篡夺王位,开始同自己的姐姐联系。
而蒉聩的姐姐,就是卫国贵族孔悝的母亲,子路这时正为孔悝效力。孔悝的母亲,同意支持弟弟的行动,推翻侄子的王位。可是等到消息传到孔悝那里,孔悝不愿意做乱臣贼子,坚决不肯听从。
蒉聩将刀架到孔悝脖子上,威逼孔悝歃血为盟,两人结成同盟,密谋推翻卫出公的统治。子路这时没在孔悝府中,被委派了任务,本可躲过一劫。但是子路没有思考,准备回城,去救主君孔悝。
蒉聩
在卫国城门口,子路遇到了另一位孔子的学生子羔,询问他城里的情况。子羔告诉子路:“蒉聩劫持了孔悝吗,卫国即将大乱,你出城了,就一定不要回去了。”子路心心念救孔悝,没有听从子羔,孤身进入城中。
子路来到孔悝府中,找到了蒉聩,对蒉聩说:
“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
其实这番话,是为了让蒉聩放松警惕,自己好救出孔悝。但是蒉聩也不是傻子,明白了子路的计谋,坚决不肯出门。子路开始焚烧孔悝府前的台子,蒉聩依旧没有出门,同样没有释放孔悝。
子路被害
蒉聩派遣部下两名猛将石乞、壶黡,两面夹击子路,子路帽带被斩断,双拳难敌四手。子路对石乞、壶黡说:
“君子死而冠不免。”
他捡起帽带,系在帽子上,被乱刀砍死。蒉聩带领攻打王宫,卫出公逃走,蒉聩登基为王,史称“卫庄公”。那么孔子在预料了子路将死后,为何不遣人告诉子路,不要入城救人呢?
其实孔子绝不会这样告诫子路,而是会鼓励他入城救人,对于孔子来说,对君主忠心是臣子必须做的。在孔子的思想中,臣为君主效忠而死,是死得其所;儿子为救父母而死,是为大孝,也是令人敬佩的。
孔子和子路
如果让孔子说出:“子路你要顾及自己的生命,不要去救你侍奉的主君。”这番话孔子说不出口,他也永远不会说出这番话,因为他内心有着自己的思考。正是因为孔子的思想如此深邃,才能穿过了数千年的时光,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