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宣化区副区长(告别京城俯身宣化)
张家口市宣化区副区长(告别京城俯身宣化)与“孝老爱亲”、“勤劳致富”将“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的先进理念宣化区组织申报了一大批农业项目,指导结对帮扶村发展蔬菜、瓜果等脱贫产业;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百姓家中,
他把挂职地当作家乡、视贫困群众为亲人,
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夜以继日地
奋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
发挥自己的专长帮助
宣化区组织申报了一大批农业项目,
指导结对帮扶村发展蔬菜、瓜果等脱贫产业;
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百姓家中,
将“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的先进理念
与“孝老爱亲”、“勤劳致富”
的文明乡风播撒到宣化大地上……
他就是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
“亲民区长”、“最美宣化人”的
农业农村部工程建设服务中心
赴宣化区挂职干部郝聪明。
↓↓↓
郝聪明
从扶贫干部到“最美宣化人”
—— 记农业农村部工程建设服务中心
赴宣化区挂职干部郝聪明
素有“神京屏翰”“京西第一府”美誉的宣化区地处张家口市中心腹地的阴山脚下,是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一个贫困县。“南流水、水难流”,“深井西山的土豆卖的愁”,就是当地农村贫困人口增收难、生活困顿现状的真实写照。2017年,原农业部党组积极响应关于“做好环京津扶贫工作”的号召,把包括宣化区在内的环京津28个贫困县区作为产业扶贫帮扶对象。2017年5月,原农业部工程建设服务中心选派项目监管处处长郝聪明赴宣化挂职,任区委常委、副区长,协助当地党委政府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挂职期间,他牢记组织嘱托,自觉担负使命,把宣化当作家乡,视贫困群众为亲人,自觉做到思想入位、工作入位、感情入位,全身心投入到宣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伟大事业当中。经过他的不懈努力,2018年,全区蔬菜、瓜果产值突破1亿元,农业产业化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369%,顺利通过省级脱贫验收。宣化区产业扶贫成效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新华社、河北电视台、《河北日报》等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郝聪明因成绩突出,获得了张家口市“脱贫攻坚先锋人物”称号,荣获河北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2018年底还被评选为“最美宣化人”。
1、跳出扶贫抓扶贫,跳出农业抓农业
宣化区位特殊、地形独特,集山地、丘陵和盆地于一身,人口60万人,耕地面积69.7万亩,人均2.2亩,过去主要种植玉米、谷黍、土豆、杂粮等,每亩效益不超过500元。种植的蔬菜品种多,品质差,管理粗放,经营模式落后,经济效益也不高。
为了尽快摸清当地农业农村发展现状,郝聪明一到宣化,就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他白天到乡镇、村组走访,与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交流;晚上,挑灯夜战,查阅资料,撰写驻村日志,分析研判周边农产品供销形势。仅用几个月的时间,郝聪明就走遍了全区14个乡镇的97个贫困村。
经过深入调研,郝聪明发现,宣化区的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特别是深井地区海拔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张杂谷和蔬菜种植、生猪养殖等高效循环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他积极向区委区政府建言献策,并先后多次主持召开专家论证会,明确提出了“以项目建设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以园区创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助力全区脱贫攻坚工作”的发展思路。
两年来,他坚持以工业的思维抓农业,以统筹的方法抓脱贫,发挥自己在原单位主抓项目规划、论证、评审工作的“看家本领”,与区农牧部门同志精心谋划重大项目。在项目申报中,他主动参与亲自上手,先后邀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到现场指导编制项目申报材料和实施方案;项目评审过程中,他亲自带队参加答辩,一举帮助宣化区成功申请到了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张杂谷)、“粮改饲”等一大批农业项目,总投资近6000万元。这在宣化历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其中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县项目的成功申报和顺利实施,使全区全域畜禽粪污得到了资源化利用,还可消化近20万亩的玉米秸秆,为农业种养循环、绿色生态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宣化区规划建设了市级深井现代农业园区,但起步晚、层次低,带动能力弱。了解情况后,郝聪明憋足一股劲,下定决心要推动园区提档升级,尽快跻身省级农业园区,进而创建国家级农业园区。在申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过程中,他带领农牧部门同志认真起草申报材料,论证并反复推敲相关数据,终于以全市综合排位第一的优势上报到省农业厅。省厅专家组现场考察和组织答辩期间,他亲力亲为,得到专家组的好评,成功获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他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又带领农牧局同志成功申报了省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两个省级农业园区的成功申报和创建,必将极大地提升带贫致富的辐射能力,鼓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精气神”。
2、说给群众看,不如带领群众干
为了帮助贫困群众改变落后的种养模式,郝聪明带领当地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蔬菜、张杂谷、生猪等产业,选用优良品种,推行标准化生产,对接营销渠道,用事实和成果来证明给群众看,打消群众发展脱贫主导产业的顾虑。
深井镇北庄子村是郝聪明在宣化区的四个联系点之一。全村362户、848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0户、156人,贫困程度较深。村里有3500亩耕地,其中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就达2000多亩。头脑比较灵活的杨建云,前几年开始带领村民发展蔬菜春秋棚种植,种上了西红柿、彩椒等多种蔬菜。上市季节,郝聪明到大棚里调研,发现大家种的蔬菜“五花八门”,品种繁杂,形状各异,品质参差不齐,圆的、扁的、大的、小的,每个种类也形不成规模,采购商不愿意来采购,来的还纷纷杀价。他心急如焚,亲自做杨建云的工作,召集蔬菜种植户研究统一品种问题,又联系河北省科协蔬菜协会的专家到村里开办现场培训班,手把手教种植户育苗、定植和蔬菜病虫害防治、肥水一体化技术的要领和诀窍。每次培训,患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村民顾宝军总是坐在第一排,认真听、细心记,很快就成了全村的“种植能手”。有了技术支持,村民们发展蔬菜种植的热情高涨,杨建云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蔬菜大棚很快发展到284个,一个大棚仅一茬西红柿就纯收入上万元,种植户当年就摘掉了“穷帽子”。
郝聪明把破解“卖菜难”作为打破产业发展瓶颈的突破口,全力帮助龙头企业、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活动。为使宣化优质农产品进入北京东城区的“甘其食”超市,他顶着烈日酷暑,带领合作社带头人一趟趟往返京宣两地,成功推销了小米、杏仁、口蘑、莜面、亚麻籽油等几款产品,建立了稳固的销售渠道。在此基础上,他又到宣化“超市发”连锁超市经理的办公室登门拜访,大力推介北庄子村的错季蔬菜,以每斤高于市场收购价二至三毛钱的价格达成了采购协议,一个大棚的西红柿就为村民增收三四千元,村民笑了,他也笑了。
他把北庄子村的产业脱贫致富模式在全区推广开来,西庄子村的“牛奶西瓜”、窑子头村的“食用菊花”、西崞村村的“红谷米”、马圈村的“精品花卉”……通过遍地开花的农村电商服务平台,正源源不断地销往北京、天津、石家庄、邯郸等地。与此同时,张杂谷种植科技示范园区、地方保护性品种猪养殖繁育基地也成功建立起来,产业扶贫的成果正不断呈现出来。
3、精准帮扶就是要为乡亲们办实事、解难题
村民们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条件改善了,大家对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村风民风的愿望就更迫切了。
刚来挂职的时候,他第一次到北庄子村住村,村主任给他打着手电筒,他还是一脚踩进了泥坑里。村里80多岁的杨树录老人拉着他的手说:“我在村里过了快一辈子了,村里晚上永远是漆黑的。”他心里无比沉重。从踩进泥坑的那一刻起,郝聪明就坚定了一个信念:“精准帮扶就是要为乡亲们办实事、解难题”,“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的奋斗目标,改变村庄的贫穷落后面貌,从村庄亮化开始”!为了筹措资金,他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各部门单位之间,最后找到自己的单位。单位领导当即研究决定资助20万元。他立即进行市场询价,与村干部现场测量、精打细算。发现资金不足时,他又硬着头皮,再一次找到单位领导……30万元争取到了!2018年元旦前,100盏路灯齐刷刷地亮了起来,照亮了群众的心田。
郝聪明在调研和与乡亲们交谈中发现,村里部分人“站在墙根晒太阳、麻将桌上斗输赢”,影响了村里的风气,根子却是从“不养老不敬老”开始的,“子女不管了、政府全揽了”成了真实写照。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彻底改变这种境况,他创造性地把“村民当家、民主决策”的思想运用到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工作中。2018年春节前,他提议举办全村“孝老爱亲”模范户评选表彰活动。起初,村干部有畏难情绪,他就反复做工作,缺少经费,他就四处筹措,还亲自起草活动方案和“孝老爱亲”倡议书,并组织村干部集体研究后,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渐渐地,老百姓从观望、议论转向了支持、参与,报名截止时,涌现出15个家庭参评。他主动联系区委宣传部、区妇联和镇政府派人指导,并组织村里德高望重的村民代表,组成13人的评选委员会,投票选举全村公认的“孝老爱亲”模范家庭。通过评选,数年如一日伺候瘫痪老母亲的家庭入选了,赡养毫无血缘关系老人的家庭入选了,外孙媳妇伺候丈夫姥姥的家庭入选了……腊月二十三这天,全村沸腾了,模范户披红挂彩,受到了隆重表彰。活动先后被新华社、河北新闻网、张家口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引起了轰动和社会反响,村里又找回了久违了的乡愁和乡情,充满了温暖的正能量。2018年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他又组织开展了第二届“孝老爱亲”模范户评选表彰活动,并顺势举办了首届“勤劳致富”模范户评选表彰活动。“勤劳致富”模范户顾宝军的事迹传遍了全区。
郝聪明将全部的精力、心血和时间都一股脑地交给了当地困难群众,却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妻子和女儿。两年来,面临高考的女儿多么渴望爸爸的陪伴和辅导,他却一头扎进了宣化脱贫攻坚工作中,偶尔回一次家,往往还没跟女儿说上几句话,就被各种电话打断。脱贫攻坚最为繁忙的时候,他不但投身产业帮扶,还承担着全区的“双基提升”工程建设管理、扶贫档案管理等工作。辅导乡镇和贫困村整理档案、培训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帮助区农牧局和种养殖大户编写项目申报材料,成为郝聪明“份内事儿”。不管白天黑夜,无论是区领导还是基层干部群众,一个电话,他就随叫随到。
在宣化的两年时间里,郝聪明走遍了宣化的山山水水,每个贫困村都留下了忙碌的身影。“是郝区长让我们由种玉米变成了种大棚菜,由现代农业的‘门外汉’变成了特色种养的‘土专家’”,由亩收入几百元变成了上万元,不少蔬菜合作社负责人和种植大户见人就夸郝聪明,广大干部群众更是从心眼里感激这位“亲民区长”。宣化区评选郝聪明为“最美宣化人”是名至所归,群众所盼!
(来源:美丽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