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江桥抗战的意义是什么(边疆时空于耀洲)

江桥抗战的意义是什么(边疆时空于耀洲)传统观点认为的江桥抗战起止时间关于江桥抗战研究的时间节点问题,最重要的是其起止时间问题。江桥抗战的开始时间,传统观点认为是1931年11月4日,黑龙江省防军在马占山将军的指挥下,在江桥阻击日军嫩江支队的侵略,“开始了驰名中外的江桥抗战”;“江桥抗战从1931年11月4日至11月19日,历时16天,它虽然失败了,但马占山将军和他领导的江桥抗战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其历史意义是永存的”。目前,学术界以及纪念馆、博物馆和一些文学作品,在谈到江桥抗战时,都是把11月4日作为江桥抗战的开端。一、传统观点认为的江桥抗战起止时间摘 要:江桥抗战是九一八事变后黑龙江军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一场战役,打响了中华民族有组织有规模的武装抗击日本侵略的第一仗。学术界传统观点认为,江桥抗战开始于1931年11月4日,其标志为日本关东军嫩江支队进攻江桥;结束的时间观点不一,有的认为结束于1932年2月,也有的认为结束于

江桥抗战的意义是什么(边疆时空于耀洲)(1)

于耀洲

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教师,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以中日关系史和近现代东北地方史为主要研究方向。

陈柳伊

齐齐哈尔大学硕士研究生。

摘 要:江桥抗战是九一八事变后黑龙江军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一场战役,打响了中华民族有组织有规模的武装抗击日本侵略的第一仗。学术界传统观点认为,江桥抗战开始于1931年11月4日,其标志为日本关东军嫩江支队进攻江桥;结束的时间观点不一,有的认为结束于1932年2月,也有的认为结束于1932年12月。不同的观点,标志亦不相同。结合江桥抗战的史实资料,认为江桥抗战开始于1931年10月13日,标志为黑龙江守军抵抗汉奸张海鹏部的进攻,结束于1931年11月19日齐齐哈尔的沦陷。这样的时间定位,更能体现江桥抗战的完整性与全面性。

关键词:江桥抗战;起止时间;研究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致使辽宁、吉林两省迅速沦陷。之后,日本侵略者又开始向黑龙江省发动进攻,企图占领东北后尽快实现“称霸亚洲,征服世界”的目标。进攻黑龙江时,日军在嫩江江桥遭到黑龙江省防军的顽强抵抗,爆发了著名的江桥抗战。目前学术界关于江桥抗战的研究既有相同的一致性,又有不同的差异性。这一切都是学术研究的正常现象。本文根据军事学的相关理论及军事与政治的关系,结合历史事实,对江桥抗战的起止时间进行了重新的分析与研究。

一、传统观点认为的江桥抗战起止时间

传统观点认为的江桥抗战起止时间关于江桥抗战研究的时间节点问题,最重要的是其起止时间问题。江桥抗战的开始时间,传统观点认为是1931年11月4日,黑龙江省防军在马占山将军的指挥下,在江桥阻击日军嫩江支队的侵略,“开始了驰名中外的江桥抗战”;“江桥抗战从1931年11月4日至11月19日,历时16天,它虽然失败了,但马占山将军和他领导的江桥抗战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其历史意义是永存的”。目前,学术界以及纪念馆、博物馆和一些文学作品,在谈到江桥抗战时,都是把11月4日作为江桥抗战的开端。

1.关于江桥抗战始于11月4日的缘由

江桥抗战开始于1931年11月4日的观点,主要是源于江桥抗战的参加者、时任东北边防军驻江副司令公署参谋长谢珂(1891—1974年)将军的回忆。

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辽宁和吉林后,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黑龙江。由于黑龙江地区远离日本在东北的势力范围,又与苏联及尚未独立的外蒙古有漫长的国境线,基于此,日本改变策略,先是以豢养的汉奸张海鹏部实施军事进攻,并出动飞机予以空中配合;失败后又在11月4日集重兵在飞机和装甲车的掩护下,向齐齐哈尔发动进攻,在江桥遭到中国守军的抵抗。

根据谢珂将军的回忆:“十一月三日上午十一时,日军铁甲车两列,士兵三十余名,开到江桥,并有飞机五架飞翔天空,实行以武力掩护修桥。我军为避免与日军冲突,即将少数防守江桥的部队撤退到本阵地。日军飞机向我阵地投掷炸弹,伤我士兵九名。午后天黑时,日军百余名渡过江桥,(破坏处用木材垫好),对我阵地进行射击,并用飞机投弹,伤我士兵七名。至深夜时,因我方力求避免冲突,未与抵抗,日军始行退去。”由此可知,是日,日本侵略者即向中国军队实施挑衅,但由于中国军队的克制,日军不得不以退却而结束其军事行动,双方未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11月4日,日本侵略者向中国方面提出无理要求,同时中国守军再次遭到日军的进攻。面对侵略者咄咄逼人的态势和无端的军事进攻,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对日军的进攻进行坚决抵抗。“四日早五时,日军少佐林义秀、日领书记早崎、我方秘书韩树业,为了避免两军冲突,乘汽车到昂昂溪,会同石兰斌(石驻昂站,负中间指挥部责任)到前方哈尔葛江桥视察。石向我驻军讲话,林少佐亦向渡过江桥的日军讲话,彼此训诫士兵严守纪律,避免冲突。当石正在训话之际,林竟迫石签字承认将驻军撤退,并迫石立即下令。石谓本人是步三旅参谋长,无权下令。正交涉中,日军突进入我防地,捕去我哨兵3名,虽经石再三交涉,终未放回。日军此举,显系挑衅。是日午间,日军百余名在我左翼渡江,向我军猛攻,并来五架飞机掷弹,我军死伤数十名,大兴车站亦被炸毁。至是,我军忍无可忍,不得已实行正当自卫,给以还击,日军乃退。”

从谢珂将军的回忆中可以看出:

11月4日,在日军进攻黑龙江的时间问题上具有重要的标志。这一天,中日双方进行交涉之时,日方通过惯用的外交讹诈与军事进攻并用的手段,向中国方面提出撤兵的无理要求,同时使用军事手段,向中国守军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在忍无可忍的形势下,对日本的军事进攻进行了坚决反击。现在学界关于江桥抗战始于11月4日,基本上都是以此为基本依据的。

本文认为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因为在此之前,中国守军还对日本豢养的汉奸张海鹏部进行了阻击。正是在击溃了张海鹏部之后,才迫使日本军队重新集结兵力,向中国守军发动攻击的。仅仅看到江桥抗战对日军的阻击,而没有考虑到对伪军进攻的阻击,由此来认定江桥抗战开始于11月4日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

2.江桥抗战结束的时间及标志

作为一场战役,其结束时间一般来说不应当出现争议。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基本都把11月19日日军占领齐齐哈尔作为江桥抗战结束的时。但近几年来,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因为地方意识倾向的严重,往往把能够弘扬本地光荣的历史无限夸大,违背基本的历史事实,从而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马占山撤出齐齐哈尔抵达克山、海伦之后的活动仍然属于江桥抗战的组成部分;有的学者提出,哈尔滨保卫战等军事活动都属于江桥抗战的一部分;还有的学者认为,发生于1932年9月的海满抗战,“是江桥抗战的继续,是江桥抗战的组成部分”。这些观点显然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二、江桥抗战时间节点问题再探讨

依据相关的军事理论以及军事与政治的关系,结合相关的史实与史料,本文认为江桥抗战开始于1931年10月13日,结束于1931年11月19日,更符合历史事实。

1.江桥抗战开始的时间

本文认为,江桥抗战开始的时间应当是10月13日,其标志是在日本的指使下,汉奸张海鹏指挥部下进攻黑龙江省省府所在地齐齐哈尔。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也说“战争无非是政治本身的表现。使政治观点从属于军事观点,那是荒谬的,因为战争是由政治产生的。政治是头脑,战争只不过是工具,不可能是相反的。因此,只能是军事观点从属于政治观点”。也就是说,战争是由政治产生、为政治服务并服从于政治的,是政治集团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开展的活动。这一时期的张海鹏,政治上得到了日本“答应”的黑龙江省省长,军事上得到了日本提供的武器装备,行动不仅是在日本指使下进行的,亦有日本军队参与。张海鹏已经成为“出卖民族利益,背叛国家帮助敌人进攻中国”的汉奸,他所代表的是日本的意志与利益,是为日本实现占领中国、称霸世界的目的服务的。黑龙江守军对张海鹏的抵抗,等同于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江桥抗战的开端。

张海鹏(1867—1951年),中华民国时期政客,奉系军阀元老之一,九一八事变后充当汉奸。张作霖执掌奉系之时,张海鹏与张作霖为结拜兄弟。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身亡后,张学良执掌奉系,张海鹏担任洮辽镇守使,驻扎在洮南地区。作为奉系元老之一,他始终图谋黑龙江省省长一职,但没有成功。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驻黑龙江特务机关长林义秀等人对张海鹏竭尽拉拢之事,并允诺“日军占领黑龙江省,将委任张海鹏为省主席”。9月25日,日军“以铁甲车一列,载日兵二百余名进至洮南,畀前洮南镇守使张海鹏步枪三千只,子弹三十万粒,及军费、服装等件极夥。尤复饵以利禄权利,遂即为虎作伥”。正是在日本的拉拢之下,张海鹏在10月1日于洮南宣布“独立”,成为人人唾弃的汉奸。“张海鹏与日方缔约,其军队内聘日教官数十人,黑省政改组为长官署,与吉林组织同”。

日本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在侵略中国过程中一个重要政策就是“以华制华”,这一政策在政治上的体现就是建立傀儡政权,在军事上的体现就是大量扩充伪军,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可以说,张海鹏及其部队充当日本统治者的汉奸,是日本“以华制华”政策实施的具体体现。从此之后,张海鹏的所做作为完全受日本侵略者指使,代表的完全是日本侵略者的利益。日本侵略者占领辽宁和吉林后,由于不清楚黑龙江地区的防务情况,同时忌惮侵犯黑龙江时遭到苏联的干涉,故当时决定先由张海鹏率伪军入侵,以探虚实。“日本为进窥黑龙江,乃利用我洮南镇守使张海鹏循四洮线向黑省进攻。……日军之意,亦不过以黑省主席为饵,命张为先锋,及张失利。于是多门的日军继至”。所以,张海鹏进犯黑龙江,等于是日本的进犯;张海鹏在江桥遭到守军的抵抗,也就是江桥抗战的开端。

10月13日,张海鹏派手下徐景隆率领两个团为前锋进犯黑龙江省。14日早,张海鹏“率蒙军两旅,沿洮昂路侵黑龙江,十四日晚泰来镇,定十五晨进占龙江城”。但张海鹏没有想到他认贼作父的行为遭到国人的强烈不满,其进攻黑龙江的军事行动遭到守军的顽强抵抗。15日,参谋长谢珂“奉北平复电,令对于张海鹏军队,誓死抵抗”。广大士兵表示“誓与卖国奴拼……与张部对抗。十五日晨发生激烈战事”。由于张海鹏的部队“为黑军于兆麟部所阻,未得前进,十五晨因未入占黑省垣”。

“日军于马将军,威胁诱迫,无所不用其极。初唆张海鹏北犯,马奋力击破之。日军乃假修桥进兵嫩江,同时掩护张海鹏叛部,以取龙江。”尽管张海鹏的部队没有能够按预期进入省城齐齐哈尔,尽管阻击张海鹏的部队没有发生像后来抵抗日军那样大规模的战斗,但显而易见,这一时期张海鹏的军事行动得到日本的支持,“日本唆使张海鹏叛变,进攻黑省暨东北三省脱离中央而独立”,其进攻江桥的军事行动,是为日本侵华政治服务的。张海鹏对江桥的军事进攻理应成为江桥抗战的开端,而不应当仅仅以11月4日抵抗日军的进攻作为江桥抗战的开端。

2.江桥抗战结束的时间

本文认为,江桥抗战结束的时间是11月19日。在这一天,“马(占山将军——作者按)率领军、政两署人员退出省垣,由商务会组织商团维持地方秩序。日军前锋于是日午越过东铁乌黑站,见我军业已撤走,午后二时骑兵一部入城;晚间,日军第二师团长多门二郎率大部进入省垣,分驻城内外各地”。也就是说11月19日这一天,马占山将军率领部队退出后不久,日军就进入齐齐哈尔,分别驻扎在黑龙江省防军原扎驻地东大营、南大营及北大营等处。随后,齐齐哈尔“街上满布日军,到处张贴标语。多门则驻于边防副司令官公署。城内街市华人皆不敢出门一步,商号关门,居民有绝食之忧”。按照相关的军事理论来确定齐齐哈尔的沦陷是否是江桥抗战结束的标志,更具说服力。

依照军事理论,关于战斗与战役之间有严格的区分。战斗是指“敌对双方兵团、部队、分队进行的有组织的武装冲突。是夺取军事胜利的重要手段”。战役是指“军队为达到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带全局性的目的,根据战略赋予的任务,在战争的一个区域或方向,于一定时间内按照一个总的作战企图和计划,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由此来判定江桥抗战结束的时间更符合历史事实。

第一,从战略角度来看,江桥抗战是为了阻击日军进攻齐齐哈尔的战斗,应当以齐齐哈尔是否沦陷为标志,如果保卫的目标沦陷,也就意味着防守战略宣告失利,战役亦随之结束。

第二,从区域角度来看,既然称之为“江桥抗战”,就应当以发生地“江桥”及其附近为主,涵盖与之相关的一定区域。具体而言,江桥抗战中阻击日伪军进犯的嫩江哈尔葛大桥(江桥)以及在哈尔葛大桥到省城齐齐哈尔之间所设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江桥至大兴,第二道防线大兴至三间房,第三道防线三间房至昂昂溪)发生的战斗都应当包含在江桥抗战之中,而齐齐哈尔沦陷后发生的与日伪军的战斗就不应当再属于江桥抗战了。

第三,从时间角度来看,战役应当有一定的连续性,也就是说应当以交战双方持续进行的军事斗争为主,之间或许有短暂的停火,但很快就会重新投入战斗,直到战役结束。若干次战斗,最终构成了双方的一次真正的战役。江桥抗战完全符合这一含义。哈尔滨保卫战开始于1932年1月,截止于2月5日哈尔滨沦陷。在齐齐哈尔沦陷到哈尔滨保卫战期间,虽然黑龙江民众对侵略者进行了抵抗,但两个事件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同时,在保卫哈尔滨的战斗中,“马占山不但未履行其诺言派一兵援一弹,而且哈埠沦陷不久就公开投降了日寇”。所以把哈尔滨保卫战甚至时间更为久远的海满抗战,说成是江桥抗战的组成部分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

第四,从齐齐哈尔沦陷后的情况来看,11月20日,退出省城齐齐哈尔的马占山率领省城军政两署及各路领兵到达克山。22日,马占山主持召开军事会议,重新讨论布防问题。23日,马占山到达海伦。11月下旬,在海伦召开黑龙江省各界民众代表大会,马占山“亲自动员全省人民积极参加抗战,支援前线,激励爱国军民抗战到底”。日军占领齐齐哈尔等于是占据了黑龙江省的政治中心,随后不仅基本停止了对海伦马占山的进攻,“日本在东省之军事行动至此乃告一段落”。“此时日军因即将有事于辽西,而且也知道海伦地近山林,人亦强悍,亦不愿急作军事行动。”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占山将军撤出齐齐哈尔后的时间节点(见下表):

江桥抗战的意义是什么(边疆时空于耀洲)(2)

很显然,马占山率部下从齐齐哈尔撤出后,虽然也在为抵抗日本的进攻进行准备,但双方并没有发生真正的战斗,不仅是与日本侵略者之间,也包括与伪军的战斗。既然没有发生过战斗,称之为“抗战”就不够准确,尤其是作为江桥抗战结束的时间更不适宜。江桥抗战作为一场抵抗日本军队及汉奸的战役,11月19日省城齐齐哈尔失陷是其结束的时间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关于江桥抗战结束的时间本不应当出现争议,但近几年由于历史研究中地方意识因素的影响,地方史学工作者往往在对本地区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对本地区有重要影响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评判时,进行无限夸大,以突出本地区的光荣历史。例如,关于九一八事变后打响抗击日本侵略“第一枪”的问题,沈阳在争、长春在争,似乎打响了“第一枪”城市就有了光荣的历史,为此有的学者甚至提出抗日战争有“三个第一枪”。地方史学工作者通过历史研究,为现实政治服务,是可以理解的,但应当有一个基本的“度”,这个基本的“度”就是尊重历史事实。地方史学工作者往往忽略了基本的历史事实,当地方意识与历史事实出现矛盾时,地方意识超过历史事实,从而对历史事实造成不应有的混乱。

三、江桥抗战时间节点再探讨的意义

本文关于江桥抗战始于1931年10月13日,止于11月19日的观点,对于江桥抗战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使江桥抗战研究具有完整性。以11月4日作为江桥抗战开端,所反映的仅仅是黑龙江省防军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是抵御外族入侵的斗争,但却没有反映出抵御汉奸张海鹏的军事行动。这一时期的张海鹏,受利益的诱惑,已经完全成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进攻黑龙江的帮凶和走卒,其所作所为完全代表日本帝国主义的利益。所以,抵抗汉奸张海鹏的军事进攻,也就是在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从江桥抗战完整性的层面看,它应当包括抵抗汉奸张海鹏的进攻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两个阶段。只有这样,才能反应出黑龙江守军抵抗日本侵略的全貌。

二是使江桥抗战研究具有广泛性。以10月13日作为江桥抗战的开端,对于研究江桥抗战中其他军事将领的作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在江桥抗战中,最杰出的代表无疑是时任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的马占山将军。但作为打响九一八事变后有组织、有规模、有影响第一次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战役,绝非马占山将军一人的功绩。据记载,马占山接到张学良的委电后,“由黑河防地率领步兵李青山团乘东北航务局之大兴号轮船,于十月十九日下午二时抵达哈尔滨东北航务局前停泊。……三时,即登上中东路列车奔赴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10月19日夜到达省城齐齐哈尔”。由此可以看出,江桥抗战中抵抗汉奸张海鹏部并不是由马占山指挥的,而是由东北边防军驻江副司令公署参谋长谢珂等人指挥的。如果将江桥抗战的开始时间确定为11月4日,在此之前谢珂将军等人指挥部队抵抗张海鹏汉奸行为的功绩就无从谈起,也就不能对江桥抗战中除马占山将军以外的其他爱国将领,进行事实求是的评价。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基本的结论:九一八事变后爆发的江桥抗战开始于1931年10月13日,其标志是汉奸张海鹏向黑龙江省垣的进攻;结束于1931年11月19日日军占领齐齐哈尔。这一观点对于研究江桥抗战的全貌、事实求是地评价江桥抗战中除马占山以外的其他爱国将领大有益处。

【注】文章原载于《学术交流》2019年第12期。

责编:李静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