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日本美学思想中的三大审美意识(日本美学文化漫谈)

日本美学思想中的三大审美意识(日本美学文化漫谈)一是隐藏不露,笼之于内,如正彻所谓的“轻云拥明月”“山雾绕红叶”。“幽玄”的核心是“余情”,讲究“境生象外”,意在言外,追求一种以“神似”的精约之美,引发欣赏对象的联想和想象,传达出丰富的思想感情内容。大西克礼对“幽玄”作过详细的分析,认为“幽玄”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七点:“幽玄”的审美意识,形成于日本中世,由藤原俊成等歌论家以多角度的探讨逐步规范了其美学内涵。以崇尚“余情”之美为核心,在风格趣味方面,从偏重“妖艳”到讲求“恬淡”,于发展变化中丰富了它的内容。“幽玄”是日本歌论、能乐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观念,也是日本美学观里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意识。“秋日听雨,芦屋之中,无限寂寥。”

日本美学文化漫谈(四)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日本美学三部曲(幽玄 物哀 侘寂)》《原色京都:古典与摩登的交响》《浮世绘三杰》《浮世绘百景》《菊与刀》《源氏物语》《阴翳礼赞》《雪国》《金阁寺》

日本美学思想中的三大审美意识(日本美学文化漫谈)(1)

日本美学思想中的三大审美意识(日本美学文化漫谈)(2)

日本美学思想中的三大审美意识(日本美学文化漫谈)(3)

日本美学思想中的三大审美意识(日本美学文化漫谈)(4)

日本美学思想中的三大审美意识(日本美学文化漫谈)(5)

日本美学思想中的三大审美意识(日本美学文化漫谈)(6)

日本美学思想中的三大审美意识(日本美学文化漫谈)(7)

日本美学思想中的三大审美意识(日本美学文化漫谈)(8)

日本美学思想中的三大审美意识(日本美学文化漫谈)(9)

前面的内容请关注回读……

四、幽玄

“幽玄”的审美意识,形成于日本中世,由藤原俊成等歌论家以多角度的探讨逐步规范了其美学内涵。以崇尚“余情”之美为核心,在风格趣味方面,从偏重“妖艳”到讲求“恬淡”,于发展变化中丰富了它的内容。

“幽玄”是日本歌论、能乐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观念,也是日本美学观里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意识。

“秋日听雨,芦屋之中,无限寂寥。”

“幽玄”的核心是“余情”,讲究“境生象外”,意在言外,追求一种以“神似”的精约之美,引发欣赏对象的联想和想象,传达出丰富的思想感情内容。大西克礼对“幽玄”作过详细的分析,认为“幽玄”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七点:

一是隐藏不露,笼之于内,如正彻所谓的“轻云拥明月”“山雾绕红叶”

二是与露骨、直接、尖锐的感情表现相反,具有优美、安详、柔和性,如“霞满春花之所”。

三是带有与隐微荫翳相伴的寂静,如鸭长明所讲的“秋空夕暮,杳无音信”。

四是深远,特别是精神上的东西,如深奥难解的思想。

五是具有内在的充实性,其中凝集着不可言传的意蕴,即所谓的“内容丰富”。

六是有一种神秘性和超自然性,虽关乎宗教、哲学的观念,但仍可感受到其中的“美的意识”。

七是以一种非合理的、不可言喻的、微妙的意味为主。

总之,“幽玄”有着与佛教思想相关的神秘之美,在文学中或表现为凄厉之境中的妖艳之美、或一定程度的壮美

所谓幽玄,就是不能近之于口的心中感受,是难以用语言去形容的,薄云遮月,秋雾笼罩满是红叶的山峰,这都是幽玄之姿。

五、侘寂

“侘”是“简陋朴素的优雅之美”,“寂”是“时间易逝和万物无常”,两个相结合,便形成日本独特的重要哲理,即接受人生中的残缺,将一切从简视为人生观。

奈良慈光寺

从老旧的物体的外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件事物渐渐剥落其表象,流露出其本质,显露出一种充满岁月的美,所谓余韵无穷,这便是侘寂。

日本美学思想中的三大审美意识(日本美学文化漫谈)(10)

▲奈良慈光寺,图片来自网络

银阁寺

寺院风格安稳朴素,表现着古朴宁静的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的“孤寂苍老”的概念,虽不如金阁寺那般华丽,却展现出一种更深层的美感。

对凤庵

侘寂也会被人们理解成中国的禅意,人们很容易想到日本的寺庙,庙里爬满青苔的石凳,以及经历几百年风雨的、外表毫无涂漆保护的木柱。

日本美学思想中的三大审美意识(日本美学文化漫谈)(11)

▲对凤庵,图片来自网络

黑乐茶碗

那粗糙晦涩的手感和绝不耀眼的晦暗光泽,正体现了“侘寂”美学中那种清高枯寂、俭朴古拙的最高境界。

日本美学思想中的三大审美意识(日本美学文化漫谈)(12)

▲黑乐茶碗,图片来自网络

上野雄次作品

一人一道,一花入魂。如同凋零的樱花与生命的无常,“侘寂”美的外在虽残缺朴素,但追求内心的平和淡然,以及与自然共处的和谐,不需要过多人为的装饰,呈现事物最原始、不尽完美的状态,就是“侘寂”的意义。

日本美学思想中的三大审美意识(日本美学文化漫谈)(13)

▲上野雄次的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金缮

金缮是残缺美的一种体现。瑕疵让人跳出形式,有余地体会不足之处,不对称、不完整以及使用感。

日本美学思想中的三大审美意识(日本美学文化漫谈)(14)

▲金缮,图片来自网络

京都龙安寺枯山水

“枯山水”是一种“无池无水”的庭院景观,他产生的原因是京都的缺水地貌。这一缺憾的特征仿佛印证了“侘寂”这个词——残缺之美。

“侘”的本意就标现在清净无垢的佛世界中,拂却露地与草庵中的灰尘,主客交心,规矩法度可以暂时抛在脑后。生火、煮水、饮茶,除此之外就别无他事。这就是佛心露出的场景。饮茶、插花、焚香,都是在学习佛祖的行迹。

俳句

闲寂古池,

青蛙跳进水,

噗通一声响。

原文:古池や蛙飞びこむ水の音

松尾芭蕉只写青蛙如水声,便写得春意满满,细致入微,得天地之造化,神哉妙哉。

“侘”者,至极也。理尽在其中。

夫“侘”者,乃物之不足、一切任我之意。

与王维辋川五绝及很多名篇《鹿柴》《竹里馆》等相比照,可体会其中的妙处。

茶道

茶道……到了宗旦(即千利休之孙千宗旦)才得以复兴。茶道,不需要过于华丽的场景,不需要精细茶具,茶勺也不需要用象牙的,用竹篦即可,简朴而质素,这就是侘。

西行之于和歌,宗祇之于连歌,雪舟之于绘画,利休之于茶道,其贯道者亦此一物也。

一般而言,侘人、风雅者、茶人、风流人等说法所要求的内在条件已经有了超艺术的、非审美意味的性质,是一种精神上的要求。在利休、宗旦、芭蕉、惟然等人的精神风格中的“寂”,非常明显地含有一些宗教悟道的意味。

“侘”字从字面之意来看,便是在说不自由而不生不自由之念,有所不足而不生不足之念,不如意而不生不如意之念。

一休禅师中强调“点茶映照禅意,为众生观自己心法,遂茶道自成。”自古以来茶道中提倡的茶禅一味、和敬清寂、安分知足、随遇而安,都有一种道德和宗教上的意味。

茶人追求“外露地要有郊野之趣,内露地要有山陆之趣。《茶谱》中还说:“利休流的设计风格要求甬道要设计为乡野之侧、古树之荫中,要像隐居者的草庵那样,植灌木、修细路、装木门,这样才有侘的氛围。”

未完,后续内容请关注阅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