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算法推荐深度解读(聊聊知乎新算法)

算法推荐深度解读(聊聊知乎新算法)这意味着某个新的、绝对 PK 的站队问题出现,并被站队者(熟悉知乎新规则,并且有闲有耐心去打笔战的人)发现,那么很快,问题下的答案就开始忽高忽低。赞同数较高的回答,开始获得反对票时,得分会快速下降,总反对数越大下降速度越慢。温和 VS 战斗?这个孰好孰坏我不评价,因为知乎还在调整具体的算法。但已经知道的新算法中,有两句话让我很好奇。总投票数较少(范围)时,回答如果获得投票,得分会快速增加,总票数越大增加速度越慢。

算法推荐深度解读(聊聊知乎新算法)(1)

分析了所有有关知乎新算法的答案。但发现无论是专栏或回答的赞数,还是我和同事的 TL 上出现的频次,都验证了一件事儿:应该有相当一部分用户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件事情,也没有注意到这个算法影响着全站的所有的答案,包括你之前的答案(iOS/Android 手机客户端没有影响)。 而作为知乎营销狗、喷子之一,我的很多答案已经被这个算法虐的体无完肤。其它很多答案也受到了影响。

采铜老师的 12 K 赞答案排到了中间位置。一个 172 赞的答案在他之前。

但有意思的是,动态里,他依旧是第一。@黄涛 老师的回复表示,这个地方跟热度有关,与排序无关。

算法推荐深度解读(聊聊知乎新算法)(2)

照这些被重新排列的结果来看,知乎似乎正在鼓励中立、温和的答案。并且希望让站队问题变得看似平和一些。甚至是变相打压站队和尖锐观点。因为争议性的话题一定会出现互相看不爽的现象。结果就像采铜老师那样,170 赞的答案四平八稳,结果 Rank 比 12k 还高……

但结果真的会这样么?

温和 VS 战斗?

这个孰好孰坏我不评价,因为知乎还在调整具体的算法。但已经知道的新算法中,有两句话让我很好奇。

  1. 总投票数较少(范围)时,回答如果获得投票,得分会快速增加,总票数越大增加速度越慢。

  2. 赞同数较高的回答,开始获得反对票时,得分会快速下降,总反对数越大下降速度越慢。

这意味着某个新的、绝对 PK 的站队问题出现,并被站队者(熟悉知乎新规则,并且有闲有耐心去打笔战的人)发现,那么很快,问题下的答案就开始忽高忽低。

或许你会质疑,谁那么闲没事儿干天天盯着打笔战。但有一个例子:

而新算法上来后,当站队双方发现 up down 开始很好使,后来突然不好使,会采取什么措施?

  1. 双方会根据排名,在第一波「vote up」/「vote down」 「没有帮助」进入「增长/降低瓶颈之后」,放弃已有答案。

  2. 第二波以「快速新写答案并获得赞」的方式来获取高 Rank。然后重复第一波的过程。

也就是说,你会在某些争议问题下看到大量答案出现。并且高票答案、低票答案穿插排序。很多在评论里打仗的用户,会挪到答案中依靠同阵营方的赞数快速上升至 rank 高位,随后被敌对阵营方的 down 快速拉低。

这样有好处,问题充分讨论。也有坏处,在热烈讨论的期间(可能几分钟的时间内),Rank 1、2、3 的答案就会各种更换。而不停更换的排名,绝对会激起用户的好胜心。

打土豪,分田地 VS「打大 V,分 Rank」

大 V 出场自带 1000 赞?恩,也自带 700 down。

比如 @李楠木南总。比如@yolfilm;这两位爷或许是极端的。

可是不极端的呢?我举一个大家都不太喜欢、但知名度应该最高的例子,@ 葛巾,葛大。

平和如葛大,也会有一个上 K 赞的诛心答案出现。这些给那个「卖菜刀」答案点赞的人,莫非看到葛大的答案就不会给一个 down?

只不过曾经的知乎算法让某些 down 的效果不那么明显罢了。而今天呢?如果很多人就是以「恶意揣测」你为乐、以「vote down 大 V」为荣,而且他们突然发现,Down 在初期很好使了。。那么结果显而易见。

而权重,这个非常影响 rank 的算法因子,又是这样定义的:

用户在一系列相关话题下发布的全部回答所得到赞同、反对、没有帮助票数决定用户在该领域下的权重。

无无那件事儿(为什么说 @无无 一定会火 - 笔戈科技 - 知乎专栏)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还是乐于造神,然后把造出来的神打倒,再狠狠踩两脚。 说白了(或者是我诛心了),放大个体的对答案 Rank 的影响力,看似为了答案的 Rank 更加合理,但实际上的结果可能是在刺激用户自发抱团 PK。

以前是大家看大 V 互相撕逼 PK,现在你也有权力踩在大 V 脸上。把枪从大 V 手上,塞到了一个个用户手上——只要你会抱团。

或许知乎官方认为,现在的知乎已经到了这个阶段了,人民群众应该有枪了。或许知乎也在做一个实验,人民群众有枪之后会怎么样呢?反正算法因子的掌控权依旧在知乎手上。

还会出现大 V 出走么?——在新算法的刺激下,这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so,这个算法真正得到检验的地方,是一个影响全站的站队问题。而我是否写了快 2k 字胡扯(一直站在悲观的人性本恶这个大前提下),也只需要一个站队性问题来检验。

相信知乎的产品负责 @黄涛先生,也在默默期待:)

想了解更多的朋友,欢迎去看 @黄涛先生的这篇专栏: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