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福鼎白茶风物志(闽东之光郑家志)

福鼎白茶风物志(闽东之光郑家志)几乎每一款好茶都有一些结缘的创始人,“坦洋工夫”也不例外。二云山雾海,天赋茶乡。福安背山面海,重峦叠嶂,溪曲泉甘土丰,茶叶生长得天独厚。坦洋地处鹫峰山脉白云山麓,先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种茶卖茶,绵延600多年。走进坦洋,面前的清溪自西向东潺潺流过,两岸溪谷狭长,成就了一块平平坦坦的溪板洋面,故名“坦洋”。清晨的坦洋溪谷“烟岚浑伦太虚气,苍崖云树欲滴绿。花草含香不解语,只有晓雾晨雾知”。茶树在这里吸天地之精华,在云雾里浸润,在呵护中成长,尽享大自然的福气。福安纬度适中,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这里地势高峻,天风临海;深谷疑云,高岗锁雾,增加了空气相对湿度,呈现“雨天满山云,晴天遍地雾”景象,形成了“湿而不暑,湿而不瘴”的特殊小气候。这里长年晨雾晚岚、朝融夕微、温和湿润。生长在这里的茶树,“孕灵滋雨露,钟秀自山川”,萌发的芽叶厚嫩柔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脂多糖、儿茶素等营养成

福鼎白茶风物志(闽东之光郑家志)(1)

——福安坦洋工夫茶里的那些福事

“茶叶,如果没有文化,就是一片树叶。”茶界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先生这样说道。

“坦洋工夫”红茶源起福安社口坦洋村。在这块美丽温情的土地上,领受着这一方福山福水的庇佑,和每一位大福大贵之人结缘,传承了中华五千年的传统优秀文化,“坦洋工夫”里蕴含的福文化源远而流长。

福鼎白茶风物志(闽东之光郑家志)(2)

云山雾海,天赋茶乡。福安背山面海,重峦叠嶂,溪曲泉甘土丰,茶叶生长得天独厚。坦洋地处鹫峰山脉白云山麓,先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种茶卖茶,绵延600多年。走进坦洋,面前的清溪自西向东潺潺流过,两岸溪谷狭长,成就了一块平平坦坦的溪板洋面,故名“坦洋”。清晨的坦洋溪谷“烟岚浑伦太虚气,苍崖云树欲滴绿。花草含香不解语,只有晓雾晨雾知”。茶树在这里吸天地之精华,在云雾里浸润,在呵护中成长,尽享大自然的福气。

福鼎白茶风物志(闽东之光郑家志)(3)

福安纬度适中,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这里地势高峻,天风临海;深谷疑云,高岗锁雾,增加了空气相对湿度,呈现“雨天满山云,晴天遍地雾”景象,形成了“湿而不暑,湿而不瘴”的特殊小气候。这里长年晨雾晚岚、朝融夕微、温和湿润。生长在这里的茶树,“孕灵滋雨露,钟秀自山川”,萌发的芽叶厚嫩柔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脂多糖、儿茶素等营养成分,制成的茶叶衲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芬香甘醇,常饮能延年益寿。

福鼎白茶风物志(闽东之光郑家志)(4)

也许,茶道与世道一样,有起有落,沧桑变化。百余年来,“坦洋工夫”以其独具的香醇,名列“三大闽红”之首,畅销欧美、东南亚等20余个国家及地区,曾风靡英伦三岛,1915年,获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然而,“坦洋工夫”盛衰交替,几起几落,尤其在抗战期间,茶路受阻,民生凋敝。新中国成立以后,茶业逐步恢复。但囿于国际局势等原因,上世纪七十年代实行茶叶“红改绿”政策,“坦洋工夫”再陷低谷。改革开放之初,在张天福先生等茶界专家的建议下,“坦洋工夫” 如老树新枝,欣欣向荣。百年之后的2015年,“坦洋工夫”被选为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全球合作伙伴”和“指定用茶”。如今, 实施了“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三茶”融合战略,“坦洋工夫”品牌得以复兴,福安被茶界誉为“中国红茶之都”。

几乎每一款好茶都有一些结缘的创始人,“坦洋工夫”也不例外。

关于“坦洋工夫”的创制,福安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清朝乾隆年间,坦洋村“万兴隆”茶行胡福四根据从武夷山引入的小种红茶制法,以当地的坦洋菜茶为原料,于1851年试制红茶成功,后经坦洋诸茶庄的共同努力,创出“坦洋工夫”品牌,在国际市场大受欢迎,更有“英商购买华茶,以坦洋出产为最”的记载。据当地村民介绍,当时从国外寄到坦洋村的信件,地址栏只需写上“中国坦洋”,便能准确无误地送到收信人的手中。可见,当时的坦洋在国内外的名气可不小。

福鼎白茶风物志(闽东之光郑家志)(5)

元记茶庄制茶图 (照片为池志海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胡福四的后人胡新颖,他早年赴香港创业,2009年回乡投资800万美元成立新世基坦洋(福建)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并在坦洋村建设茶文化园。据说胡新颖回乡投资是源于福安市政府的一次赴港招商,他的初心是重塑“坦洋工夫”品牌,带动父老乡亲增收致富。心之所向,一苇以航!

我倒赞同:“坦洋工夫”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流通的商品它是以价格作为价值尺度的,但作为文化品质,它总是与创业维艰、从善如流的精神追求并存。著名的丰泰隆茶行创始人施光凌就是一个代表人物。施光凌武艺高强,双手能举390斤的石锁一对。1860年,福安一带山寇纷起,清政府请其团练筹防,他身先士卒,遂平息寇乱,保境安民。施光凌一生操守谨严,人敬而惮之。施光凌一生乐善好施,积极建祖祠、兴义塾,带头造桥铺路等,“亲族中有婚嫁丧葬乏资者必赐之,青黄不接告贷者必应之”,他非常怜悯乞讨的人,还特意盖了数间瓦屋让他们居住,其善举当地成为美谈,从而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企业家率先垂范做公益做慈善,泽被四方。

福鼎白茶风物志(闽东之光郑家志)(6)

当地流传着一首歌谣:“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十里透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白银用斗量,船泊清风桥。”这歌谣传唱着19世纪中叶坦洋村的繁盛景象。可想而知,当时以英国为代表的外国列强在武力侵略中国的同时,把一船船的鸦片运进中国,掠走了成千上万两白银,造成大半个中国民不聊生,而以施光凌为代表的茶行老板,却用一船船的红茶换回了大量真金白银,给家乡百姓带来财富,功不可没!

“坦洋工夫,香飘四海”,这是周恩来总理对“坦洋工夫”红茶赞誉。一片茶叶可以带活一方经济。时至今日,福安市65万人口中有60%从事和茶叶有关的职业,福安已成为中国产茶大县, “全家福安•坦洋工夫”已成为区域公共品牌,让广大茶人受益。

福鼎白茶风物志(闽东之光郑家志)(7)

更值得自豪的是:“茶界泰斗” 百岁老人张天福先生与“坦洋工夫”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5年8月,从日本台湾考察回来的张老先生到福安县创建了福建省第一所茶叶科研所,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茶校,设计出中国第一台木质手推揉茶机,开启了对中国茶叶的生产发展及科研进行了八十年的有益探索。

如今,这个茶叶研究所,不仅在茶人心中,也在茶业工作者心中,宛如亘古不变的圣地。迈入研究所,我最想朝圣的是“张天福故居”。故居是一座两层的砖瓦房,掩映在婆娑树荫之下,简朴、安详而静谧。就是在这座简朴的房屋内,张天福与科研伙伴将福建从手工制茶带入到机器制茶时代。故居往左,登上近百级台阶,便来到一个被誉为“茶种资源宝库”的茶树品种资源圃,里面保存国内外近1000个品种、4000个种质的茶树,堪称集中国茶树品种之大成的“茶族大观园”。故居过去名为“第一宿舍”,而今老百姓叫它“张天福故居”,那是福安人民要把张老先生永远永远地留在了社口、留在了坦洋啊!

福鼎白茶风物志(闽东之光郑家志)(8)

张天福先生曾经接受采访时说,他目睹“坦洋工夫”几经沉浮,最高兴的事有两件,第一件就是当时作为茶业改良场第一任场长,他积极改进红茶的制作工艺,由日本引进了全套红茶机械制造设备并于1937年投产,1938年便成功制茶28箱,以每百斤130元港币的高价出口香港,引起轰动。另一件事就是看到这么多“坦洋工夫”的企业、喜欢“坦洋工夫”的茶人汇聚于此,福安市政府又对重塑“坦洋工夫”品牌如此重视,让他非常欣慰。同时,张老先生也对“坦洋工夫”的发展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希望“坦洋工夫”的企业在包装产品,打造品牌的时候,摒弃过度包装,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保证和提升产品的品质上;其次,目前红茶界风行采用独芽来制作极品红茶,价格奇高。张老先生说,独芽茶其实有利也有弊,希望“坦洋工夫”在做好茶、卖好茶的同时,能保持传统的制作工艺,采用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做老百姓喝得起的红茶。

百岁如茶。张老先生精于茶道,他晚年所提出的以“俭、清、和、静”为核心的中国茶礼,如今已经被茶界所广泛推崇。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百岁生日的庆典上的发言中,张老谦虚地说:“我的一生,永远是学生,愿在有生之年,同大家一起,立足于解决福建茶叶生产中的现实问题。要深入实践,从源头创新、打基础做起,望能群策群力做出成绩,报效祖国和人民。”

福鼎白茶风物志(闽东之光郑家志)(9)

为茶在为人,品茶似品人。人生的种种境遇在百岁老人的眼里似乎都已看淡,唯有那一叶香茗、那一缕茶韵最让他关怀。“茶尚俭,勤俭朴素;茶贵清,清正廉明;茶导和,和衷共济;茶致静,宁静致远。”说得如此精妙!有人说,茶下木为八十,茶之木上为廿八,合而为108,这正是一生爱茶的张老先生的寿龄。无论是否是机缘巧合,听着,我不禁肃然起敬!

福鼎白茶风物志(闽东之光郑家志)(10)

自古福山耀福水,从来佳茗遇佳人。坦洋村是时任宁德地委书记同志的党建工作联系点。1988年至1990年,同志曾“四进坦洋”推动摆脱贫困和基层党建工作,提出“闽东学三洋,坦洋要当领头羊”,要求坦洋村要加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放大坦洋工夫红茶的品牌效应,增加村集体收入。

同志“一进坦洋”时,坦洋村只有500多亩茶,农民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座谈了解情况后,他冒雨沿着山路,爬上村后一座茶山开展现场调研,提出了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茶产业的建议,还提议开发“祖宗山” ,从党员带头做起挖山种茶,坦洋村茶山面积在短短的几年内增至4600多亩。“三进坦洋”时,指导推动成立村集体企业“福建省福安坦洋功夫茶叶公司”,实行“产购销”服务。到1989年,公司年产值达数百万元,村民收入极大提高,村里还出现“万元户”。“四进坦洋”是他即将调任福州工作,与继任书记陈增光冒雨联袂下基层交接。在坦洋村临走时,他握着村支书的手,诚恳地说:“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我的心和你们的心是永远贴在一起的。”一杯工夫茶,几句肺腑言,一片真心贴人民,万古佳话永流传。

“全家福安,一生长乐!”更是他在福山福水里遥寄的深情。

福鼎白茶风物志(闽东之光郑家志)(11)

2021年,福安人民在五福楼举行了盛大的茶礼祈福仪式,祈愿福天、福地、福山、福水、福安,五福呈祥、国泰民安。五福楼位于福安市区天马山森林公园,楼高三层,重檐斗拱,雄伟壮观,该楼建设源起于宋理宗皇帝为福安御批的“敷锡五福,以安一县”名句。活动现场专门举行了“喝福茶”活动。茶艺师们为当地市民泡茶,清鲜甜爽、香气醇厚的福安“坦洋工夫”红茶,让人神清气爽。

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坦洋工夫”就是一杯福茶,就是一杯深情厚谊的茶——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

福鼎白茶风物志(闽东之光郑家志)(1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