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墓被盗后发现的8个字:1972年 承乾太子重葬陵被挖掘 揭开他的沉浮一生
皇帝墓被盗后发现的8个字:1972年 承乾太子重葬陵被挖掘 揭开他的沉浮一生失去温柔妻子的丈夫尚且因为没有宣泄出口,都有了细微变化,更何况一个失去母亲这个依靠的幼子。让他如何面对这些剑拔弩张的人们!也许这就是李承乾格外迷恋温柔的原因吧。而这时,长孙皇后的去世,让这一微妙的平衡彻底失去了。这一点从史书中的记载就能看出,在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之后,太宗李世民对待直言劝谏的态度就有很大变化。一旦太子李承乾展露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他顿时失去了耐心,严厉斥责,这样李承乾就更加害怕父亲生气而掩饰自己的不足。太宗李世民对孩子过高的期望给了李承乾前所未有的压力,而长孙皇后的居中调和是一味良药。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动辄君臣直怼的剑拔弩张气氛令身经百战的李世民都会心有不适,更何谈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子。而这些面对皇帝都如此的大臣,在年轻的小太子这里怎么会收敛。如此毫不留情的直言劝谏,难免没有太宗李世民的授意和默认,本是好意敦促太子李承乾,可没想到适得其反。但是,长孙皇后能抚平太子心中的叛
在多年混战后大一统的背景下,唐太宗和满朝文武都希望“国祚长久”、“祚运长短”。君臣之间相关勉励,骄奢淫逸不可取,要时刻励精图治,李世民也被时刻劝谏,即使富有四海,也要时刻慎独守礼。
更深一层来说,太宗李世民取得帝位的手段也使得他耿耿于怀。虽然称玄武门之变“盖所以安社稷 利万民耳”,但唐太宗显然明白,玄武门之变是他人生中无法抹去的黑历史。唯有励精图治,才能使江山永固。
这样的背景不仅造就了君臣佳话,也是李承乾一生悲惨的源头。拿到现在来说,太宗李世民就是那种典型的对子女期望过高,并且把自己所有美好愿望都强加在子女身上的父亲。
他自己英雄盖世,想要“国祚长久”,选出来的太子自然想要更加的优秀。
一旦太子李承乾展露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他顿时失去了耐心,严厉斥责,这样李承乾就更加害怕父亲生气而掩饰自己的不足。
太宗李世民对孩子过高的期望给了李承乾前所未有的压力,而长孙皇后的居中调和是一味良药。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动辄君臣直怼的剑拔弩张气氛令身经百战的李世民都会心有不适,更何谈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子。
而这些面对皇帝都如此的大臣,在年轻的小太子这里怎么会收敛。如此毫不留情的直言劝谏,难免没有太宗李世民的授意和默认,本是好意敦促太子李承乾,可没想到适得其反。但是,长孙皇后能抚平太子心中的叛逆。
而这时,长孙皇后的去世,让这一微妙的平衡彻底失去了。这一点从史书中的记载就能看出,在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之后,太宗李世民对待直言劝谏的态度就有很大变化。
失去温柔妻子的丈夫尚且因为没有宣泄出口,都有了细微变化,更何况一个失去母亲这个依靠的幼子。让他如何面对这些剑拔弩张的人们!也许这就是李承乾格外迷恋温柔的原因吧。
不管为了什么,最后李承乾选择与父亲兵戎相见,但是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李承乾对父亲的愧疚是明确的,二是太宗李世民对嫡长子的喜爱是毋庸置疑的。李承乾对父亲的感情至深,从他衣冠冢的朝向就可以显而易见。
太宗李世民对儿子的爱则在点滴中尽显,这都表明他虽然教育方法欠缺,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好父亲,这些都体现在很多方面。
其一,在李承乾幼年时,太宗李世民不仅立了年仅8岁的他为太子,更是遍寻满朝名臣贤士教导。
其二,在太子李承乾才12岁的时候,就允许他入朝听政,更允许他监国理政。
其三,在贞观十年李承乾性情大变之后,不但没有立刻废掉太子,而是想尽办法激励他改过,尽管现在看来这些激励对于李承乾实则是刺激。
最重要的是,在太子李承乾逼宫发动政变之后,太宗李世民尽管伤心,也只流放他,而没有对李承乾斩尽杀绝。
史书中记载,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李承乾的孙子李适之得宠于玄宗,官拜御史大夫。李适之念及祖父尸骨流落黔洲,上书请求将李承乾的尸骨移回昭陵,最终这个请求竟然得到玄宗应允。
无论是李承乾的子孙还能入朝为官,还是玄宗恩准李承乾的尸骨认祖归宗。无一不体现了,当年太宗除了让李承乾远离京城是非,并没有过多的迁怒于他,慈父之心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