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外知识点归纳(文言复习文化常识课内)
文言文课外知识点归纳(文言复习文化常识课内)B.“敲扑”为古代刑具,用来惩罚犯人,“敲”为长木杖,“扑”为短木杖。也可以指敲打鞭笞。A.古人重视祭祀,在祭祀时常常用宰杀牲畜的办法来表达自己对祖先神灵的敬畏,在祭祀时,猪和羊各一头称作“少牢”,猪、羊和牛各一头称作“太牢”。C.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又称“春闱”,会试又称“秋闱”。D.有司,“司”即“主管、管理”,古代设官,各有专司,故称有司。7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文化常识课内、课外积累训练100题(下)
7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唐朝,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科举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B.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C.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又称“春闱”,会试又称“秋闱”。
D.有司,“司”即“主管、管理”,古代设官,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7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重视祭祀,在祭祀时常常用宰杀牲畜的办法来表达自己对祖先神灵的敬畏,在祭祀时,猪和羊各一头称作“少牢”,猪、羊和牛各一头称作“太牢”。
B.“敲扑”为古代刑具,用来惩罚犯人,“敲”为长木杖,“扑”为短木杖。也可以指敲打鞭笞。
C.苏武牧羊中提到持节牧羊,古代的节代表皇帝的身份,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权利。
D.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帝王的宗庙。
7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短歌行》中,“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
74.下列选项中,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而得名,也叫落第、下第。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
②中国古代纪年法有多种,常见的有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也有年号干支兼用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就是年号干支兼用。
③学官,古代主管学务或教学的官员统称,其中“祭酒”是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助教”是协助国子祭酒教授生徒的。
④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也可指年月日于支都相合,如《孔雀东南飞》中“六合正相应”。
⑤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对应二十四个小时。其中“平旦”指早晨3-5点,“黄昏”指17-19点。
⑥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江东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地理概念,素以文化繁荣、经济富庶著称。
A.①③⑥B.①②⑤C.②④⑤D.③④⑥
7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太史”官名,也指复姓。夏商周三代为史官和历官之长。至明清两朝,又称翰林为太史。
B.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祭祀用的牲畜。
C.“黔首”是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布衣”“黎民”“鲰生”“庶民”“氓”等也指百姓。
D.连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7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后世遂以“社稷”代称国家。
B.洛阳、衡阳两个地名是因其分别处在洛水之南、衡山之北。
C.成语“寅吃卯粮”是指任何时候都有粮吃,形容经济富足。
D.二十四节气中,夏至和冬至,分别表示夏季和冬季的到来。
7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质”是“质子”,是古代君主为表示诚意与妥协,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贵族。
B.“虞夏”指有虞氏之世虞代和夏代。有虞氏是远古部落名,舜是虞代最后一位统治者,称“虞舜”;相传舜禅位禹,夏代由此开始,称为“夏禹”。
C.“肉袒牵羊”是古代战败投降的一种仪式。“肉袒”指脱去上衣,露出肢体,以示降服或谢罪。“牵羊”指牵着羊,表示犒劳军队。
D.“戎”是古代中原王朝对北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
7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也可用来泛指官吏。
B.髡,古代刑罚的一种,将犯罪的人头发剪去,以示惩罚。
C.方正,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任用行为端正之人为官。
D.征,汉代一种选官方式,即地方官向皇帝举荐有名望的人士。
7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晏驾,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B.“幸大王自改”,“幸”,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中的“幸”含义相同。
C.“岁余,徙为卫尉”,“徙”,此处意为贬谪。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徙”即为此意。
D.“元朔二年”,“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个年号。以纪念前129年卫青打击朔方(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龙城。同时“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80.下列对文言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会昌”为皇帝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创,此后形成制度。一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C.左迁即“降官”,即“降低官职”之意,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这种说法。
D.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
8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8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子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83.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8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元孚,字秀和,少有令誉。后拜冀州刺史。孚劝课农桑,境内称慈父。永安末,乐器残缺,庄帝命孚监仪注。孚上表曰:“昔太和中,中书监高闾、太乐令公孙崇修造金石,数十年间,乃奏成功;……臣今吹律求声,叩钟求音;损除繁杂,讨论实录。今量钟磬之数,各以十二架为定。”奏可。于时搢绅之士,咸往观听,靡不咨嗟叹服而反。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四》,有删改)
A.“农桑”指耕种和养蚕等,泛指农事;“劝课农桑”即勉励、督促人民从事农业生产。
B.“表”是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表达忠诚和愿望的一种文体。可叙事、议论和抒情。
C.“金石”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文中指元孚对古器物的研究。
D.“搢绅”原意是插笏于带。同“缙绅”,旧时指官宦的装束,后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8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李业兴)举孝廉,为校书郎。以世行历法,节气后辰下算,延昌中,业兴乃为《戊子元历》上之。子崇祖,武定中,太尉外兵参军。崇祖弟遵祖,太昌中,业兴传其长子伯以授之。齐受禅,例降。
(节选自《魏书·列传·卷七十二》,有删改)
A.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
B.节气,指时节和气候,如中秋,是认知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
C.太尉,秦汉时是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这一官职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D.受禅,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8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褚裒,字季野,康献皇后父也。初辟西阳王掾、吴王文学。在官清约,虽居方伯,恒使私童樵采。顷之,征为卫将军,领中书令。
(节选自《晋书·卷九十三》,有删改)
A.字,古人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用的。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李白为李太白。
B.辟,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C.方伯,原指一方诸侯之长,后泛指地方长官。如“二州牧伯”的“牧伯”是州牧、方伯的合称。
D.领,文中表示代理官职。古汉语中表示代理暂任官职的词语还有“行”“署”“假”“摄”“权”。
8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邵宗元,字景康,砀山人。由恩贡生历保定同知,有治行。李自成陷山西,宗元时摄府事,亟集通判王宗周,推官许曰可,清苑知县朱永康,后卫指挥刘忠嗣及乡官张罗彦、尹洗等,议城守。时何复任保定知府,闻,兼程驰入城,宗元授以印。复曰:“公部署已定,印仍佩之,我相与僇力可也。”乃谒文庙,与诸生讲《见危致命章》,词气激烈,讲毕,登城分守。
(节选自《明史·邵宗元传》)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B.恩贡生,举人考中会试者称贡生,凡遇皇室或国家庆典,加试被录者为恩贡生。
C.同知,明清时期官名,是知府的副职,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无定员。
D.文庙,是纪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分为家庙、国庙、学庙,本文即学庙。
8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久之,(曹修古)出知歙州,徒南剑州,复为开封府判官。未逾月,会太后兄子刘从德死,录其姻戚至于厮役几八十人,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暖皆缘遗奏超授官秩,修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交章论列。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未行,改知兴化军。会赦,复官,卒。
(节选自《宋史·曹修古传》)
A.出,古代在京城担任职务的官员前往地方担任职务,与地方官员进朝廷任职的“入”相对。
B.黜,指废掉或罢免官职。在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语还有“罢”“免”夺”等。
C.赦,帝王以施恩的名义赦免所有的犯人。如皇帝登基、立太子或遭灾等情况,常常会颁布赦令。
D.卒,一般指大夫之死。天子之死叫“崩”,亲王、诸侯之死叫“薨”,百姓之死叫“死”。
8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李迪字复古,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语。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日借。”帝悦。
(节选自《宋史·李迪传》)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考试到明清发展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是乡试。
B.归沐,本义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
C.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
D.朕,指皇帝自称。在先秦时,诸侯国君主自称“孤”“不谷”“寡人”。其他人称皇帝为“陛下” “圣上”“万岁”等。
9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文帝践阼,更封(夏侯尚)平陵乡侯,迁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黄初三年,车驾幸宛,使尚率诸军与曹真共围江陵。尚夜将步骑万余人,于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迁荆州牧。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A.践阼,亦称“践胙”“践祚”,就是帝王登基。阼,大堂前东面的台阶,主人迎接宾客的地方。
B.假节,皇帝将节借给临时执行任务的臣子使用,任务完成后,将不再被收回。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迁,在古代一般指官职提升。表示官职提升的词语还有“升” “擢”拔“陟”等。
9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敬播,蒲州河东人也。寻授太子校书。史成,迁著作郎,兼修国史。太宗之破高丽,名所战六山为驻跸。玄龄以颜师古所注《汉书》,文繁难省,令播撮其机要,撰成四十卷,传于代。
A.河东,在古代指山西西南部,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上古时代女娲氏炼石补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均发生于此。
B.著作郎,官名,在东汉时属中书省,为编修国史之任。至唐代,主管秘书省属下之著作局,高宗龙朔年间曾改称司文郎中。
C.高丽,又称高丽王朝,是朝鲜半岛古代国家之一,都城在开京(今朝鲜开城),国土大体相当于今天朝鲜半岛中南部。
D.《汉书》,由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三国志》《晋书》并称为“前四史”。
9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樊毅字智烈,南阳湖阳人也。讨河东王萧誉,以功除假节、威戎将军、右中郎将,食邑三百户。高祖受禅,毅与弟猛举兵应王琳,琳败奔齐,太尉侯瑱遣使招毅,毅率子弟部曲还朝。
A.假节,中国古代帝王将符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任务完成就会收回。
B.食邑,又称采邑、封地,是指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C.受禅,也叫禅让制,是指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D.部曲,本为军队编制及私兵之称,后来为家仆之称。身份高于奴婢低于良人,有私财,无独立户籍。
9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虞)奕字纯臣。第进士。崇宁,提举河北西路常平。事觉,府县及大理鬻狱,奕受诏鞫讯。睦州乱,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镇江府。寇平,论劳增两秩。还为户部。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
A.路,是宋朝行政区划名,河北路地处北宋北部,旧分东、西两路,后并为一路。
B.大理,即大理寺,是宋代的司法机关,掌管刑事案件的审理,长官为大理寺卿。
C.秩,指年终考评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文中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职级别。
D.封,指封禅,历代帝王都把封禅作为国家祭祀大典,封指祭地,禅指祭天。
9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会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彦之权镇襄阳。元嘉三年,上于彦之恩厚,将加开府,欲先令立功。七年,遣彦之等北侵。及还,凡百荡尽。文帝收彦之下狱,免官。九年,复封邑,固辞。
(节选自《南史·到彦之传》,有删改)
A.篡虐,指徐羡之等人在文帝刚刚当皇帝时有夺取君位和残暴肆虐的思想行为。
B.朝服,指在重大典礼时所穿的礼服,主要用于朝会,是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
C.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吏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三公等可以开府,后来开府资格有时会放宽。
D.封邑,指君主赐以邻地或者食邑,并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
9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吕祖谦字伯恭,尚书右丞好问之孙也。初,荫补入官,丁内艰,居明招山,四方之士争趋之。轮对,勉孝宗留意圣学。父忧免丧,主管台州崇道观。
A.荫补,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指下辈因上辈功业或地位而获得的特殊待遇。
B.丁内艰,也称为丁母忧,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C.圣学,一般指圣人治学之法、修学之道、成学之径、饱学之意,有时特指孔子之学。
D.免丧,又称“夺情”,意思是为国家放弃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
9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孙梦观字守叔,庆元府慈溪人。知嘉兴府。轮对,极言:“风宪之地,未闻有十八疏攻一竦者。封驳之司,未闻有三舍人不肯草制者……”当路者滋不悦。出知泉州兼提举市舶,改知宁国府。召为起居郎,兼国子祭酒,权吏部侍郎。俄而梦观得疾,口授遗表,不忘规谏,遂卒。帝悼惜久之,赙银帛三百。
A.舍人,文中“舍人”是官名,负责诏诰呈奏之事,与“臣舍人蔺相如可使”中的“舍人”同义。
B.国子祭酒,是古代官名。国子指国子监,是朝廷设立的最高学府,祭酒即其主管官员。
C.表,是古代臣子呈报给皇帝的文书种类之一,一般用以陈述衷情,如李密的《陈情表》。
D.赙,指用财物助办丧事。文中指孙梦观死后,皇帝赐予银帛帮助他家治丧,以示恩宠。
9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向士璧字君玉,常州人。绍定五年进士。有战功,进兵部侍郎兼转运使。侍御史孙附凤一再劾罢之,德祐元年三月,诏追复元官。
A.字,古人一出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B.进士,是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及第者的称谓。考中进士才有当官晋爵的资格。
C.兵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隋代始置,六部之一。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D.诏,是皇帝颁发的命令,一般以制式文书的形式发布,称“诏书”或“诏令”。
9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垣崇祖字敬远,下邳人也。初,崇祖遇太祖于淮阴,太祖以其武勇,善待之。崇祖谓皇甫肃曰:“此真吾君也,吾今逢主矣,所谓千载一时。”遂密布诚节。太祖践阼,谓崇祖曰:“我新有天下,夷虏不识运命,必当动其蚁众,能制此寇,非卿莫可。”徙为使持节、监豫司二州诸军事、豫州刺史。世祖即位,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初,豫章王有盛宠,世祖在东宫,崇祖不自附结。
A.太祖、世祖,都是古代皇帝的庙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
B.卿,在古代有多种用法,可以是对人的尊称;文中是古代上级称下级的用法。
C.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的最高军事长官,有时也称为“太守”。
D.东宫,是古代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故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
9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姜彧字文卿,莱州莱阳人也。彧幼颖悟好学,荣守济南,辟为掾,升左右司知事,寻迁郎中,进参议官。至元五年,召拜治书侍御史,出为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赐金虎符,改信州路总管。后累迁陕西汉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拜行台御史中丞。后以老病归济南,寻擢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三十年二月,以疾卒,年七十六。
10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岁癸巳,奂微服北渡,冠氏帅赵寿之即延致奂,待以师友之礼。门人有自京师载书来者,因得聚而读之。东平严实闻奂名,数问其行藏,奂终不一诣。戊戌,试诸道进士。奂试东平,两中赋论第一。从监试官北上,谒中书耶律楚材,楚材奏荐之,授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在官十年,乃请老于燕之行台。奂博览强记,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朝廷诸老,皆折行辈与之交。关中虽号多士,名未有出奂右者。
A.癸、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71.C
【详解】
C.“乡试又称‘春闱’,会试又称‘秋闱’”错误。乡试又称“秋闱”,会试又称“春闱”。
故选C。
72.B
【详解】
B.“‘敲’为长木杖,‘扑’为短木杖”错误,“敲扑”为刑具,其中“敲”是短木杖,“扑”为长木杖。
故选B。
73.B
【详解】
B.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故选B。
74.B
【详解】
①“落第、下第”是指没有考中,②“王戌之秋,七月既望”是干支纪年,⑤“黄昏”指19-21点。
故选B。
75.C
【详解】
C.“‘鲰生’……也指百姓”错误。“鲰生”:(1)见识鄙陋的人。为轻蔑读书人的话。(2)文士自谦之词。不是对百姓的称呼。
故选C。
76.A
【详解】
B.“分别处在洛水之南、衡山之北”说法错误,古代山南水北叫做阳,所以洛阳、衡阳两个地名是因其分别处在洛水之北、衡山之南;
C.“指任何时候都有粮吃,形容经济富足”说法错误,“寅吃卯粮”是指寅年吃了卯年的口粮,比喻入不敷出,提前支用了以后的收入;
D.“夏至和冬至,分别表示夏季和冬季的到来”说法错误,夏季和冬季的到来应该是立夏和立冬,冬至是昼最短的一天,夏至是昼最长的一天。
故选A。
77.D
【详解】
D.“对北部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错误,“戎”是中原王朝对西北各族的通称。亦称“西戎”。
故选D。
78.D
【详解】
D.“征……地方官向皇帝举荐有名望的人士”错误。“征”:指皇帝向地方直接征召有才德的人入朝为官。
故选D。
79.C
【详解】
C.“此处意为贬谪”“‘徙’即为此意”错误,“徙”,此处意为调职。
故选C。
80.B
【详解】
B.“一般只有”错误,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一个“只”字绝对化。
故选B。
81.A
【详解】
A.对“黜”和“陟”解释的意思正好相反,应该是“陟”是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黜”是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故选A。
82.C
【详解】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错误,进士,应该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故选C。
83.C
【详解】
C.“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在位可以使用多个年号,且不重叠。基本上明、清两朝的皇帝是一个皇帝终生只用一个年号,之前的皇帝很多都有多个年号。
故选C。
84.C
【详解】
C.“文中指元孚对古器物的研究”错,结合“太乐令公孙崇修造金石,数十年间,乃奏成功”可知,文中的“金石”指乐器。
故选C。
参考译文:
元孚,字秀和,从小就有美名。后来,元孚被任命为冀州刺史。他劝告和督促民众致力农桑,州内称呼他为慈父。永安末年,乐器残缺,庄帝任命元孚监修仪器。元孚上表说:“以前在太和年间,中书监高闾、太乐令公孙崇修造金石乐器,用数十年时间,终于成功。……我现在吹律以求声,叩钟以求音,去除繁杂,讨论并实际记录下来。现今钟磬的数量,各按十二架为定数。”上奏后皇帝认为可行。在这时士大夫们,都前去观看听演奏,没有不叹息佩服而返回的。
85.B
【详解】
B.“节气……如中秋”错,中秋不是节气,而是节日。故选B。
参考译文:
李业兴被推举为孝廉,任校书郎。由于朝廷施用的赵的《元始历》节气少算而后于天时,延昌年间,李业兴编写了一部《戊子元历》献给朝廷。他的儿子李崇祖,武定年间,任太尉外兵参军。崇祖的弟弟遵祖,太昌年间,李业兴把大儿子的爵位传给了他。齐建国,归降了齐。
86.D
【详解】
D.“领,文中表示代理官职”错误,“领”表示兼任官职。故选D。
参考译文:
褚裒,字季野,是康献皇后的父亲。褚裒开始时被征召为西阳王掾吏、吴王文学。褚裒居官清廉俭约,虽然身为地方长官,但还常常派自己的童仆去打柴。不久,征召为卫将军,兼任中书令。
87.B
【详解】
B.“恩贡生,举人考中会试者称贡生,凡遇皇室或国家庆典,加试被录者为恩贡生”错误,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会试不加选,贡生加选。
故选B。
参考译文:
邵宗元,字景康,是徐州砀山人。由恩贡生出身官至保定同知,为官施政有方。李自成攻克山西,邵宗元此时代理保定府事,急忙召集通判王宗周,推官许曰可,清范知县朱永康,后卫指挥刘忠嗣及乡官张罗彦、尹洗等,商讨守城。当时何复任保定知府,闻知,兼程奔驰进入保定,邵宗元将官印交给他。何复说:“您部署已定,官印还是由您执掌,我与您齐心协力就可以了。”他们共同参拜文庙,与生员们讲《见危致命章》,词气激昂,讲完,登城分别把守。
88.C
【详解】
C.“所有的犯人”错,谋反、欺君的犯人都不在赦免之列。故选C。
参考译文:
过了很久,曹修古外出担任歙州知州,转任南剑州知州,又任开封府判官。未过月,正值太后兄长的儿子刘从德死亡,朝廷录用他的亲族乃至仆役差不多八十人,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暖,都因为他的遗奏越级授予官阶,曹修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交替上奏批评。太后大怒,把奏章交付中书省论罪。大臣请求贬曹修古为衢州知州,其余官员依次处罚。太后认为责罚过轻,命令全部削去官阶一级,任命曹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兼任杭州通判,还未起身,又改任兴化军知军。恰逢天下大赦,(曹修古)官复原位,却去世了。
89.A
【详解】
A.“最低一级是乡试”错,应该是“院试”。故选A。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参加科举考试得进士第一名,被提拔做知制语。(李迪)曾经回家休假,(仁宗)忽然传诏(李迪)去内东门,(仁宗)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报的年度支出收入财物使用数目给李迪看。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了,会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90.B
【详解】
B.“任务完成后,将不再被收回”错,臣子完成临时任务后,这个“节”将会被收回。故选B。
参考译文:
文帝(接受禅让)称帝后,改封夏侯尚为平陵乡侯,升任征南将军,兼任荆州刺史,持朝廷符节都督南方各军队的军中事务。黄初三年,文帝驾临宛城,派夏侯尚率领各军与曹真一起围攻江陵。夏侯尚带领一万多步骑兵,从下游悄悄地过江,攻打诸葛瑾的各路军队,围攻烧毁他们的船只,水陆两军一起进攻,击败了诸葛瑾的军队。升官为荆州牧。
91.D
【详解】
D.“《晋书》……‘前四史’”错误,《晋书》应改为《后汉书》。
故选D。
参考译文:
敬播,是蒲州河东人。不久授官太子校书。《隋史》撰成,转任著作郎,兼任修撰官编修国史。太宗击败高丽国,给作战地六山起名为驻跸。房玄龄因颜师古所注《汉书》文字繁芜,意思难明,让敬播择取其中精要之处撰写成四十卷,流传于当世。
92.B
【详解】
B.“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是错误的。“食邑”应是“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故选B。
参考译文:
樊毅字智烈,是南阳湖阳人。征讨河东王萧誉,因功授职为假节、威戎将军、右中郎将,食邑三百户。高祖受禅,樊毅与弟弟樊猛起兵响应王琳,王琳兵败逃往北齐,太尉侯派使者招降樊毅,樊毅率子弟部伍还朝。
93.D
【详解】
D.“封指祭地,禅指祭天”错误,应是“祭天为封,祭地为禅”。
故选D。
参考译文:
虞奕字纯臣。进士及第。崇宁时期,为河北西路常平提举。事情被发觉后,府县长官以及大理寺官员又在审理案件时受贿,虞奕接受诏命再审案件。睦州出现叛乱,虞奕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镇江知府。贼寇平定后,论功劳升官两级。还京后担任户部侍郎。袭庆太守张派郡里的人到皇宫来请求皇帝登山封禅,东平太守王靓上谏,认为京东荒年多盗,不应当请求封禅。
94.D
【详解】
D.从“复封邑,固辞”可知,“封邑”表示的是一种封赏、赏赐。拆分“封邑”,“封”指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邑”指城镇。由此判断,“封邑”的意思是朝廷赐给邻地等。再联系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权特点,可知“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中的“所有权力”错。
故选D。
参考译文:
到彦之字道豫,是彭城武原人。等到宋文帝即位,认为徐羡之等人有篡位谋反之意,(宋文帝)害怕,想派到彦之带兵担任先锋去攻打(他们)。到彦之说:“如果对对方非常信任,便应该放手让对方发展;如果使对方有忧虑,这样的军队是不值得依靠的,还开启了对方心里的疑虑,这不符合远近之人的期望。”恰逢雍州刺史褚叔度死了,皇帝就派到彦之暂时镇守襄阳。元嘉三年,皇上对到彦之非常恩待,将加封他为开府,想先让他立功。七年,派到彦之等人北伐。等到败归,各种物资荡然无存。文帝抓到彦之入狱,撤职。九年,又恢复他的封邑,到彦之坚决推辞。
95.D
【详解】
D.“免丧,又称‘夺情’,意思是为国家放弃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错误,“免丧”的意思是守孝期满,除去丧服,与“夺情”不同,选项解释的是“夺情”的意思。
故选D。
参考译文:
吕祖谦字伯恭,是尚书右丞吕好问的孙子。起初,吕祖谦受父荫进入仕途,服母丧期间,吕祖谦住在明招山上,由于他有名声,所以四方名士、学子都争着前去向他求教、问学。在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时,他曾建议皇帝留意圣学。父亲死后,守孝期满,主管台州崇道观。
96.A
【详解】
A.“文中‘舍人’是官名,负责诏诰呈奏之事,与‘臣舍人蔺相如可使’中的‘舍人’同义”错误,“臣舍人蔺相如可使”中的“舍人”是指门客。二者意思不同。
故选A。
参考译文:
孙梦观字守叔,是庆元府慈溪人。在嘉兴府做知府。在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时,他竭力陈说:“风宪的职位,不曾听说有十八道奏疏攻讦面貌恭谨的人。封驳司,不曾听说有几个舍人不肯草拟制书的……”掌权者非常不高兴。(孙梦观)外出掌管泉州兼提举市舶,改掌管宁国府。下诏升为起居郎,兼国子祭酒,代任吏部侍郎。不久孙梦观得病,口授遗表,不忘以正言劝诫谏诤,不久就去世了。皇帝悼惜了很久,赏赐三百银帛。
97.B
【详解】
B.“进士,是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及第者的称谓。考中进士才有当官晋爵的资格”错误,“进士”是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的称谓,会试及第者称“贡士”,且乡试中了举人就有当官的资格。
故选B。
参考译文:
向士字君玉,是常州人。绍定五年考中进士。立有战功,晋升兵部侍郎兼转运使。侍御史孙附凤一再地弹劾罢免了他,德祐元年三月,下诏追复原官。
98.C
【详解】
C.“最高军事长官”是错误的。刺史为最高军政长官。
故选C。
参考译文:
垣崇祖字敬远,是下邳人。当初,垣崇祖在淮阴碰上了太祖(萧道成),太祖看他很勇武,就待他很友好。崇祖对皇甫肃说:“这个人才真正是我们的君主啊,我今天算是碰上明主了,正是所谓千载一时呀。”于是便暗中表达忠诚之心。太祖做皇帝后,对崇祖说:“我刚刚统治天下,夷虏不懂得天命已经归我,必然会发动军队来对付我,而能够对付他们的,非你不可。”于是崇祖移任使持节、监豫司二州诸军事、豫州刺史。世祖(萧赜)即位后,调崇祖任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当初,豫章王有盛宠,世祖做太子,崇祖并不主动去巴结。
99.A
【详解】
A.“郎中,本来是古代民间对医生的尊称”错误,“郎中”本是官职名,战国始有。从宋代开始民间也尊称医生为郎中。
故选A。
参考译文:
姜彧字文卿,是莱州莱阳人。姜彧小时候就聪颖好学,张荣任济南守官,任命他为掾吏,升任左右司知事,不久升迁为郎中,晋职参议官。至元五年,朝廷将他召回京师任命为治书侍御史,又出任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赐予金虎符,改任信州路总管。后几经升迁为陕西汉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又被任命为行台御史中丞。后来他因为年老多病回到济南,不久提升为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至元三十年二月,因病世,享年七十六岁。
100.B
【详解】
B.“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是错误的。“微服私访”的还有帝王。
故选B。
参考译文: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癸巳年,杨奂身着便装渡黄河北上,冠氏帅赵寿之立即邀请杨奂前来,以师友的礼节对待他。(杨奂的)门人中有人从京师运载书籍前来,因此得以相聚读书。东平严实听说杨奂的名声,多次询问他的行止,杨奂始终不去拜见严实。戊戌年,测试各道进士。杨奂就试于东平,在两道考试的人中诗赋、策论第一。(他)随监试官北上,拜见中书令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上奏推荐杨奂,任命他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他)在任十年,于是向燕京的行台请求退休。杨奂博览群书,长于记忆,作文章务必去除陈词滥调,以因袭古人为耻辱。朝廷中诸位年高德重者,都降低辈分与他交往。关中地区虽然号称人才众多,但名声没有超过杨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