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推荐追啥剧:7部剧 国庆 躺
国庆节推荐追啥剧:7部剧 国庆 躺可能,看剧应该属于最佳解决办法之一。所以,想要通过控制大脑生产更多内啡肽,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是走不通的;怎么办,有没有即玩又能学,即学又能玩的事情?鉴于每个目标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分别具备吸引和排斥两方面作用,就会造成左顾右盼,难以决策的状态,长时间囤积在心中,还会严重损耗。就好像,择业时,有两个单位可供选择,A单位钱少离家近,B单位钱多离家远,就有可能举棋不定,所以学习和玩同样,你觉得“玩”没有成长,“学”又太干燥”,所以才会烦躁不堪。讲真的,欲望是人类的天性,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欲望,就谈不上任何生产力和创造力,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保障。
来源:王智远 ID:Z201440
以往过节,看到许多朋友通过阅读、培训课程,等方式来提升自己,我非常欣慰;可是,还有部分人想玩觉得浪费时间,停下来去学习又无法静下来,真的很纠结。
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
准确来说,属于双重趋避式冲突(Double 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也就是,同时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目标在心理发生了争执。
鉴于每个目标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分别具备吸引和排斥两方面作用,就会造成左顾右盼,难以决策的状态,长时间囤积在心中,还会严重损耗。
就好像,择业时,有两个单位可供选择,A单位钱少离家近,B单位钱多离家远,就有可能举棋不定,所以学习和玩同样,你觉得“玩”没有成长,“学”又太干燥”,所以才会烦躁不堪。
讲真的,欲望是人类的天性,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欲望,就谈不上任何生产力和创造力,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保障。
所以,想要通过控制大脑生产更多内啡肽,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是走不通的;怎么办,有没有即玩又能学,即学又能玩的事情?
可能,看剧应该属于最佳解决办法之一。
不仅富有哲理性、还能在心智思维、商业认识方面有所帮助,这7部剧我都看过,每天一部,边躺平边充电,也许是不错选择,要不试试看?
1.身份的焦虑(2004年)《英·身份的焦虑 Status Anxiety (2004)》
早些年,工作时我非常胆怯。总是思考“发朋友圈要不要屏蔽领导、写公众号老板看到,会不会说我做副业”。
甚至,有时候出去买衣服,因为多试几次怕导购背后唠叨,即便不是太合身,还是会挑一件把它买下来。
是不是过于在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开始以为只有我这样,后来发现多半人都有;可以说,当今社会我们总活在别人的评价中,一味地讨好别人,就常常忽略自我感受。
这部剧追完后,解决我诸多疑惑,也不在像从前那样“委屈求全”,后来我又按捺不住把“书”也读完了,并且时不时翻阅。
到底什么是身份的焦虑?
编剧阿兰·德波顿( Alain de Botton)认为,每个人对自己心中比较自恋的那部分,都会不好意思,因此,我们就会想尽办法隐藏自恋的心态,事实上,自恋很正常,我们渴望别人对自我有好印象,并且表示敬重。
谦虚是一种求生本身,但是,内心深处,我们渴望自己成为重要人物,常常就会顾虑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甚至顾虑自己在别人眼中,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典型特征有,依赖权贵、钻营投机、为了脸面过度消费等,最终造成回家后,晚上辗转难眠。
这部纪录片,是一种自我探索。
一共三集,整体下来基本可以概括为三个主题,①金钱(Money)、②注意力(Attention)、③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
每个人都有探索的方式,不管是追逐金钱,以完成身份的确立、还是寻求关注成为重要人物,或者通过文字写作,寻求精神的自我满足,本质都是尝试找到一个生态位,一个安身立命的归宿。
实际上,手段并不重要。
真正关键是,对自身要有清醒觉知,对自我要有足够坚定,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心无旁骛地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并且坚定不移的地走下去。
这部剧目前被改编成各种音频和视频,优酷视频有一档付费文化节目的解读,做得不错,但核心意思基本都差不多。
看(听)完每个人感触不同,但我认为阿兰·德波顿( Alain de Botton)最后,让我们想下,死后会留下什么东西还是挺有意义价值,总之,不要让别人来告诉你该如何生活,问你自己。
2.举起手来(2003年)《中·举起手来 冯小宁 (2004)》
作为一部20年前的电影,直到今天,在豆瓣仍有7.2超高评分,被央视在关键节日反复播出,放在现在应该有10亿票房。
第一次看在很小的时候,依稀记得,当年买DVD碟片,一家人春节时围观“电视机”前,正是这部剧,让我们一顿饭吃近两个小时。
为什么?
因为它很搞笑,以至于吃饭能喷出来那种,并且那种笑非“尬演、恶搞”蹭流量,而是将场景、桥段链接得非常丝滑。
当然,如果非要站在道德制高点评价,可能有点侮辱历史,但,站在娱乐角度,冯小宁导演的这部剧无疑非常成功。
影片主要讲什么内容呢?
开篇用一位没有经过任何军事训练的女大学生,引出姥爷那一辈的经典故事。
紧接着,阐述上学时,学校经常有鬼子来抓爱国学生,被抓走的学生大多没有回来过,一天,姥姥被鬼子盯上,慌乱之中,钻进大木箱被日本鬼子抬上了列车。
出站驶入山区时,列车遭到游击队员袭击,队长将大木箱子交给一个赶着驴车回村的农夫(郭达饰),不想就遇到一队鬼子兵,巧妙地骗过搜查,农夫却被强令带路进入石桥村。
然后,村里男女老少都加入解救队伍中。
不仅如此,村里埋设各种地雷、老奶奶喂养的大公鸡、农夫拉车的驴等元素让鬼子出尽洋相,尤其是主演“罗圈腿士兵”(潘长江 饰),经过各种周旋,最终,姥姥和农夫配合游击队员,全歼鬼子的小分队的故事。
如果站在影评人角度看,我认为该剧存在④个层次:
①表象畅快淋漓与日本鬼子较量,②各种越品越有味的黑色幽默,③年代现实中的诙谐映射,④故事背后所想表达的本质意义(戏谑战争来反省、抵制战争)
综上,该剧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搞笑担当),老演员阵容强大,不俗不腻,虽没有传统战争片的宏伟场面,但绝对能释放你的内啡肽。
3.智能陷阱(2020年)《美·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2020)》
能看到这篇文章,你在“刷手机”。
没错,这部剧和手机、智能相关,如果要是评级,我认为它是2020年最佳年度恐怖片, 它的恐怖并非像“电锯惊魂”视觉、感觉效果那样,而是“认知恐怖”。
为什么呢?
导演杰夫·奥洛威斯基(Jeff Orlowski)用94分钟时间,围绕 “我们下一代会被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模型所控制” ,作为中心论点展开。
这场游戏开始时间大概在2010年,面对大多数时候以“免费面目示人”的互联网,我们却忽略一个基本事实,免费从来就不是商业模式,广告才是。
有人会说“广告无所谓,看到划走就是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本剧剖析”免费“背后的真相,在靠广告盈利的商业模式下,每个公司都在研究如何夺取你的注意力(attention),这样才能卖一个更好的价格。
然而,为达到这种目的,互联网巨头不惜一切代价研究上瘾机制,诱导人们产生依赖,不信,你想想是否有这种情况呢?早晨睁开眼第一件事“摸手机”,甚至,上厕所时都离不开。
这部片有价值地方在于,它并非夸张地寻找演员去“演出效果”,而是采访脸书、谷歌、youtube等社交媒体的前工程师们,他们就是负责如何让人们上瘾的,从他们口中真实的说出来,更有说服力。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把无形算法比作成一个个人,我们在被“3个人”服务着,工作的内容有点像《黑客帝国》的Matrix。
第一个人监视你喜欢看的内容,并且基于停留时间判断下一条给你推荐什么;第二个人看到你对某个运动感兴趣时,立马在恰当的时机推送一则广告给你,增加下单概率;第三个人在你很久没打开APP时候,采用召回策略,定期弹窗,提醒你要看什么。
是不是很惊讶?
我当时看到这里,立马做出一个动作,打开【设置】-【通知】-【APP】-【允许通知】全部关掉。
除此外,该剧里面也有诸多新传理论,比如受众商品论、信息茧房、过滤气泡、媒介情景论、六度分离理论等,当然,我写的可能比较浅薄,里面每一句对话都值得深思。
就像剧中所述,你在社交媒体上,越是刻意营造某个角色,这个角色就离“本真自我”越远,这样的分裂极其产生精神折磨。
在推特上搜索该电影的名字,你就会看到“一定要看、一定要看”的标签,分享热情不亚于传教的信徒们。
还有人把这部剧跟“开眼看世界”放在一起形容,总之,非常有价值,不管是小朋友、青少年、甚至老年人都值得一看。
4.我们如何对抗抑郁(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