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墨竹图题诗正解:觅画记 龚 贤 扫除蹊径

墨竹图题诗正解:觅画记 龚 贤 扫除蹊径半空悬日观,一窦仰天门。勒马瞻东岱,嵯峨势独尊。其实从古代文献来看,有些猜测也并非全无道理。比如关于“半千”一词的出处乃是本自《旧唐书·文苑传》:“员半千,本名余庆,晋州临汾人。少与齐州人何彦先同师于王义方,义方嘉重之,尝谓之曰:‘五百年一贤,足下当之矣。’因改名半千。”后世学者认为,龚贤自号“半千”确实有着自诩甚高的心态。但龚贤号半千是否就是本自这个原始出处呢?他自己从未说过。而他的朋友周亮工却在《梁公狄与龚半千》尺牍所作注语中称:“半千落笔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实是无天无地。”看来,周亮工也认为半千乃是一千的一半,即五百年之意。关于龚贤的争议,还有一点则是他的行历。业界认为龚贤当年所到之处主要在江南地区,但也有的学者说,他曾经游览过泰山,甚至还来到了北京。前一种说法都是从龚贤的诗文中找依据,比如《明末四百家遗民诗》中载有龚贤所作《登岱》一诗:

《挂壁飞泉图轴》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墨竹图题诗正解:觅画记 龚 贤 扫除蹊径(1)

《挂壁飞泉图轴》局部

朱良志认为这样的理解并不正确,他的解读是:“半千之号,使用之初可能另有他意,或可能与其故国情怀有关(寓意五百年必有王者出),然而他晚年用此号,当与他追求的艺术境界有关,与他心性拓展的哲学思考有关。”

其实从古代文献来看,有些猜测也并非全无道理。比如关于“半千”一词的出处乃是本自《旧唐书·文苑传》:“员半千,本名余庆,晋州临汾人。少与齐州人何彦先同师于王义方,义方嘉重之,尝谓之曰:‘五百年一贤,足下当之矣。’因改名半千。”

后世学者认为,龚贤自号“半千”确实有着自诩甚高的心态。但龚贤号半千是否就是本自这个原始出处呢?他自己从未说过。而他的朋友周亮工却在《梁公狄与龚半千》尺牍所作注语中称:“半千落笔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实是无天无地。”看来,周亮工也认为半千乃是一千的一半,即五百年之意。

关于龚贤的争议,还有一点则是他的行历。业界认为龚贤当年所到之处主要在江南地区,但也有的学者说,他曾经游览过泰山,甚至还来到了北京。前一种说法都是从龚贤的诗文中找依据,比如《明末四百家遗民诗》中载有龚贤所作《登岱》一诗:

勒马瞻东岱,嵯峨势独尊。

半空悬日观,一窦仰天门。

气接荆吴白,云归齐鲁昏。

久虚封禅事,碑碣幸长存。

墨竹图题诗正解:觅画记 龚 贤 扫除蹊径(2)

龚贤绘《龚半千山水册》 清宣统元年上海神州国光社珂罗版初印本,封面

墨竹图题诗正解:觅画记 龚 贤 扫除蹊径(3)

龚贤绘《龚半千山水册》 清宣统元年上海神州国光社珂罗版初印本,内页

《金陵诗征》中也收录了这首诗,不过在该书中,第一句为“勒马寻东岱”,不管是“瞻”还是“寻”,根据后面的诗句都可说明龚贤登上过泰山。故刘纲纪先生在《龚贤和他的书画艺术》一文中写道:“此行龚贤到达了靠近江苏北部的山东的山阳,即今山东金乡一带,之后又从山阳北上瞻仰了泰山,写有《登岱》一诗,最后到达了靠近山东的河北的鹿城,即今河北束鹿一带……”而顾工在《龚贤的身世、性格与绘画思想》一文中明确写道:“入清以后,家破人亡的龚贤孤身漂泊。先在扬州住了一段时间,后应泰州海安镇(今海安县)徐逸的招请,到徐家当教师。大约五年后回到扬州,续弦生子。40岁时龚贤去过京师,途中有泰山之游。”

不赞成以上说法的有吴国保先生,其在《龚贤游迹考》一文中引用了刘纲纪以上的这段话,而后评价说:“这一段话可供商榷处甚多:山阳并非山东地名,他是‘淮安’的古称。笔者在《龚贤姓名字号考辨》一文已对‘鹿城’进行考辨,此‘鹿城’是昆山别称。非河北束鹿,龚贤并未到过河北。”

认为龚贤曾经登过泰山的文章还有多处,吴国保认为这种说法都搞错了,因为龚贤的确登上过泰山,但他所登的那座泰山并非在山东,而是在泰州城内。吴国保在文中举出了清顾銮所著《广陵览古》一书中对泰山的记载:“在泰州治西城内。宋绍兴十年开东、西市河,垒土而成,因以州为名。登山四望,距城百里举在目前,京口诸峰隐约可见。宝庆二年,州牧陈垓疏浚山下湖砾,为往来泊舟之次,祀胡瑗于山左。明万历中,兵备舒大猷建岳武穆庙于山巅,以飞尝知泰州,故特祀焉。”看来泰州城内因为开挖河道,而将挖出的土堆成了一座山,又因为此山处在泰州城里面,而泰州原本是平地根本没有山,于是就把这座山称之为泰山,然此泰山非彼泰山,所以以这首诗来认定龚贤游览过山东泰山,这种说法不能成立。

墨竹图题诗正解:觅画记 龚 贤 扫除蹊径(4)

龚贤撰《龚安节先生画诀》 民国十七年上海神州国光社排印美术丛书初集本

这倒是很有趣的一种说法。前几年我在泰州城内寻找胡安定遗迹时,曾经找到过这座小土山。以我的目见,这座泰山其实也就是个小土包,而龚贤在《登岱》诗中形容它“嵯峨势独尊”,即使有着艺术夸张,似乎也与事实相距甚远。吴国保认为这是文学家语言,不过是一种艺术手法,“不可据为实境”。可是,龚贤此诗的名称为《登岱》,泰山古称岱岳,但我却不知道泰州城的泰山也被称为“东岱”?显然吴国保在文中也未举出相应证据。若以此来证明龚贤《登岱》乃是指泰州泰山而非东岳泰山,似乎还需要拿出更直接的证据。

虽然以上的这些疑点未能解决,但并不影响龚贤在绘画史上所创造的成就。龚贤所绘山水画的主体特色可以用一个“黑”字来概括。萧平在《龚贤论》中根据时间变化,把龚贤的绘画特色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与之相对应者,则称之为“白龚”“灰龚”和“黑龚”:“龚贤的山水,是由简淡逐渐过渡到繁密浓重的。人们习惯称其简淡一路为‘白龚’,称其浓密一路为‘黑龚’。在这一过渡的中间阶段,其实有一个‘灰龚’时期,而这个词,则是笔者杜撰的。”

看来,“黑龚”才是龚贤山水的最成熟阶段。萧平认为,黑龚的形成乃是龚贤借鉴和吸收了米氏云山积墨法的缘故,这种绘画方式对后世影响较大,现代大画家黄宾虹、李可染都是受了龚贤的影响,而后又变化出自己的面目。故萧平在《龚贤论》中总结道:“从面目上看,龚、黄山水都是重且黑的,但法有同异,龚纯用积墨,故沉郁中透着苍润和清空;黄则兼用积墨、泼墨和破墨,故老辣、朴厚而丰富。李可染的积墨,早期出于黄宾虹,后期个人面目愈趋鲜明,取大笔铺和积染相结合的方法,黑白分明。然而,所有这些变化,都不可避免地留下龚贤的影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