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传位朱棣的真实原因(朱元璋有26个儿子)
朱元璋传位朱棣的真实原因(朱元璋有26个儿子)朱梓,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达定妃出)朱榑,七子,齐王(永乐朝废为庶人)(达定妃出)朱棣,四子,明成祖(硕妃出,但自称孝慈高皇后出)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朱桢,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元璋活了70岁,共留下26个儿子,分别是:
朱标,长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
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棡,三子,晋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棣,四子,明成祖(硕妃出,但自称孝慈高皇后出)
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桢,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七子,齐王(永乐朝废为庶人)(达定妃出)
朱梓,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达定妃出)
朱杞,九子,赵王(幼殇)
朱檀,十子,鲁荒王(郭宁妃出)
朱椿,十一子,蜀献王(郭惠妃出)
朱柏,十二子,湘献王(胡顺妃出)
朱桂,十三子,代简王(郭惠妃出)
朱柍,十四子,肃庄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辽简王(韩妃出)
朱栴,十六子,庆靖王(余妃出)
朱权,十七子,宁献王(杨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乐朝废为庶人)(郭惠妃出)
朱松,二十子,韩宪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赵贵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贤妃出)
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刘惠妃出)
朱㰘,二十五子,伊历王(葛丽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
朱棣是1399年起兵造反,1402年攻破南京,完成夺权,随后迁都北京,此次事件被后人称为靖难之役。
在靖难之役前,朱元璋的二十六个儿子中,有八个已经过世,分别是:
懿文太子朱标,在1932年因病去世;秦愍王朱樉,在1395年因病去世;晋恭王朱棡,在1398年病逝;潭王朱梓,因卷入胡惟庸案,在1390年自焚;赵王朱杞,在1370年病逝,鲁荒王朱檀,在1389年因服食金丹,毒发伤目而亡;湘献王朱柏,在1399年,被人告发谋反,诏命其赴京询问,因不堪受辱,举家自焚;朱楠,1394年出生,同年夭折。
剩余十八王中,周定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简王朱桂、岷庄王朱楩,又在朱允炆削藩政策中受到牵连,被朱允炆夺去番地,贬为庶民,齐王被朱允炆软禁在南京,代简王被朱允炆软禁在大同。
这四位藩王,即使想改变时局,也已有心无力,还有他们是削藩政策的受害者,即使他们权势还在,有能力改变战局,很可能是帮助朱棣攻打朱允炆,而不会帮助朱允炆剿灭燕王。
其余14位亲王,实力较强的只有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但燕王是靖难之役的始作俑者,正是他不满削藩政策,才起兵谋反的,故没有可能帮助朱棣攻打自己,宁王也早早被朱棣拉到自己阵营,和他一起谋反,更不会帮朱允炆攻打燕王。
其他诸王,因为朱允炆的削藩,忧心忡忡,就想着怎样自保了,根本没心情帮助朱允炆对抗燕王,还有他们也不想,让朱允炆消灭燕王后,又反过来对付自己。
所以说,元朝虽然藩王众多,但靖难之役时,几乎是朱允炆孤兵抵抗燕王大军。
二十几个藩王中,只有一个藩王出兵帮助朱允炆,他就是谷王朱橞,谷王率领了几千人兵士来南京帮朱棣守城,但当朱棣大军攻来时,他又率先倒戈,打开城门让朱棣进城。
这么多叔父,只有一个肯帮朱允炆,还帮的是倒忙,真让人哭笑不得,不过关键时刻,诸王都不愿出兵助他,也与朱允炆贸然削藩,或削藩不慎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