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白釉瓷器有暗刻吗(侃瓷十一-明看成化)
宣德白釉瓷器有暗刻吗(侃瓷十一-明看成化)鸡缸杯是小物件,那么再看一看另外一样出名的器物,稍微大一些的,成化天字罐。成化斗彩是成化彩瓷中最为闻名的,主要彩绘方法是:用青花在瓷胎上勾出纹饰的轮廓线,上透明釉后,烧成后再在釉面上的青花双勾线内根据纹饰内填以多种色彩,再二次入窑烧制而成。至于这鸡缸杯为什么出名?《神宗实录》中有言:“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斗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这里说的神宗就是明神宗朱翊钧,想想当时就这么贵,可见其价值。上文说到的青花青料,平等青,呈色有些灰蓝,清淡柔和,色泽相当稳定。这里顺带提一句,成化官窑少大器,而民窑多大器,所以除了日常用品外,多有观赏瓷,把玩瓷。成化皇帝朱见深,他的父亲朱祁镇,起起落落,所以他的地位也是差点不保。明宪宗从小由一位比他大17岁的宫女照顾,也就是后来的万贵妃。想必有些历史知识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一段历史。有说明宪宗为了讨万贵妃的开心,下令景德镇烧制了大量的精品瓷器。看看成化最为出名的鸡
成化、弘治、正德三代算是明朝中期,瓷器在这个阶段有了重大的变化,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的空白期后,明朝元气渐渐恢复生机,景德镇的官窑也再度繁荣起来。
首先是青花,成化青花,这时的器物,整体颜色趋于了清淡,不再如之前那么浓重晕散了,应该是使用了平等青,也有称作陂塘青,这种青料淡雅更加有利于绘制出细腻的画作。见图:
瓷器在原料和烧制成坯上更加的讲究了。同时在绘画上有之前的单一笔划平涂开始转变成用细笔来画线,再用大笔来渲染(行话叫分水)。器物整体上淡雅幽婉,所有古玩行里有句话叫做“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成化的器物有老一辈人曾这样概括:“成化瓷器,胎质细腻纯白,白釉莹润如脂,彩色柔和,笔法流利,造型轻灵秀美,表里精致如一。”
上文说到的青花青料,平等青,呈色有些灰蓝,清淡柔和,色泽相当稳定。这里顺带提一句,成化官窑少大器,而民窑多大器,所以除了日常用品外,多有观赏瓷,把玩瓷。
成化皇帝朱见深,他的父亲朱祁镇,起起落落,所以他的地位也是差点不保。明宪宗从小由一位比他大17岁的宫女照顾,也就是后来的万贵妃。想必有些历史知识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一段历史。有说明宪宗为了讨万贵妃的开心,下令景德镇烧制了大量的精品瓷器。
看看成化最为出名的鸡缸杯。
成化斗彩是成化彩瓷中最为闻名的,主要彩绘方法是:用青花在瓷胎上勾出纹饰的轮廓线,上透明釉后,烧成后再在釉面上的青花双勾线内根据纹饰内填以多种色彩,再二次入窑烧制而成。至于这鸡缸杯为什么出名?《神宗实录》中有言:“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斗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这里说的神宗就是明神宗朱翊钧,想想当时就这么贵,可见其价值。
鸡缸杯是小物件,那么再看一看另外一样出名的器物,稍微大一些的,成化天字罐。
天字罐也是斗彩,造型是一种短颈、直口、丰肩、收腹、广底圈足的斗彩小罐,罐底往往书一青花“天”字楷款。
图中的天字罐的盖子是清代雍正时期再配的。
再说一个,姹紫,成化姹紫,是明成化朝独有的色彩,有老前辈谈及成化斗彩时说:“独具特色的姹紫,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过去有人对此色不甚了解,每清洗便误认为是污垢而刮削,损及彩釉)。”所以“姹紫”是鉴别成化斗彩的绝对依据。看图:
姹紫的诀窍一句话:鲜红淡抹绿闪黄,姹紫浓厚却无光。
总结下成化的器物,这里大致侃几条:
1.成化的瓷器,胎釉都十分精细,胎体轻薄,用迎光看的方法,可以见到牙白色或者说是有些淡淡的肉红色,当然那些釉厚的器物,如脂一般,晶晶亮。
2.成化的青花,淡雅,就好像现在手机屏幕那种冷色调。有些釉厚一些的,有云雾图案的,会发现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
3.姹紫:鲜红淡抹绿闪黄,姹紫浓厚却无光。
4.糊米底,成化的器物在无釉的底足,会有一些黄褐色或者黑色的斑点。
5.成化的器物,釉质肥厚,所以器物口下会有垂流,积釉。
6.款识,主要为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围、青花双重圆圈、双重方框,也有极个别无边栏的,还有有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横书的六字楷款。成化彩瓷均属青花款。字体深沉,无漂浮感,笔法苍劲有力,笔道粗,字体肥,故有“成化款肥”的说法。老前辈们有总结:“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肩腰。”
见图:
大致侃到这里,休息,休息,再侃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