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道德经中的神奇故事(妙解道德经连载)

道德经中的神奇故事(妙解道德经连载)39禀赋30军事3共和12实际21精髓

第四节 圣人之治的三种方式

(一边播放音乐一边看,会更有感觉哦!)

道德

3共和

12实际

21精髓

30军事

39禀赋

29融通

57调控

66服务

75政治

德道

19文化

20资本

21精髓

22成全

23交流

24商业

25周期

26均衡

27中庸

【身轻天下】

思想先行:

身轻天下者指的是有思想的人,圣人的思想是应百姓的需要而诞生的,圣人的思想也是老百姓的思想,只是将老百姓的思想统一整理起来,这样老百姓就会觉得圣人的想法和自己是一样的,会感到非常的亲近,不会产生反感,也愿意执行圣人的思想理念。圣人的思想是系统的,所谓的“大制无割”,自然是什么样,圣人的思想也是什么样。圣人的思想不仅仅是应百姓的需要而生,也是应自然地需要而生。所以自然万物也会愿意亲近圣人的思想,而不产生反感。所以,用圣人的思想治理天下,天下万物就会生机勃勃,人与动物和植物都会乐意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并且对圣人的思想一呼百应。

思想总是在行动之前,当人们需要思想指导自己行为的时候,就会发现圣人原来早就在那里等着人们,为人们的生产生活而服务。圣人不为名,但因为先知的能力,而被人们记住了,圣人不为利,但有着为众人服务的思想而让自己得“道”了。圣人的无为,在于为众人而为,圣人的为“不为”,在于思想的先行。当众人的思想都觉醒的那一刻,也是圣人之治降临的那一刻。只有那个时候,人们才会真正感受到圣人的“燕处超然”。圣人不会主动的说我在哪里,众人会清晰的感觉到圣人的足迹已经遍天下了。

道德经中的神奇故事(妙解道德经连载)(1)

不离辎重:

圣人治理天下,是忘我的,不把自己的“宠与辱”看得很重,而是“以百姓心为心”(摘自《道德经》第49章),这是心系天下的治国理念。天下的百姓感觉不到政治的压力,每天只是在思考自己的衣食住行,不会去想太多的问题。而圣人却会站在百姓的角度去想,他们感到快乐的事情,圣人也会快乐,他们感到悲伤的事情,圣人也会感到悲伤,但圣人会顺着他们的悲伤去思考为何会悲伤,在人们察觉不到的情况下,调整国策,以顺应民心。圣人对于百姓而言只是一个名字,只要可以让老百姓安心过日子,谁是圣人,他们并不关心。

但老百姓会在有需要的时候,想到圣人的帮助,想到圣人的所言所行,这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会刻意每天拜祭圣人,圣人也不会怪罪老百姓。圣人只是观察,用自己的思想来引导老百姓的言行。老百姓不会抱怨圣人,因为圣人只有思想,没有身体,他们又怎么会怪罪一个连自己身体都可以置之度外,而一心只为百姓的人呢?

道德经中的神奇故事(妙解道德经连载)(2)

更何况圣人的理念符合几乎大部分老百姓心中的牵挂。圣人之所以会处于这样的位置,正是因为圣人遵循了几千年实践下来的“治国之道”,小心谨慎,认真履行,就不会有差错。圣人如果看到百姓的言行出现了偏差,不得不说话的时候,反而是用最卑微的言语来征求百姓的意见,如果看到百姓的生活有了起伏和困难,不安定的时候,圣人反而是处在百姓看不见的地方,低调地为老百姓解决难题,直到很久以后,人们才发现圣人的踪迹。这就是圣人“身轻天下”的治国策略,就好像空气一样,人们看不见,摸不着,却离不开。

和谐无忧:

人与动物、植物在圣人的指导下和谐相处,天下变得清净安宁,人们的内心如明镜,心中自有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心生万物,万物归心。天下就会出现和谐无忧的景象。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道”,“道”与“道”相通而使人产生愉悦之情。不会互相猜忌,不会互相争执,不管做什么都按照“道”的指示,最后发现其实每个人的“道”都是一样的,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可以产生内心的共鸣。“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摘自《道德经》第80章),因为大家做的事情都是遵循一样的规律,不需要交流,不好奇,不围观,不因差异而诧异。

生也无忧,死也无忧。不为生死而烦恼,因为得“道”护体,人人皆可平安长寿。如果天下人都处于这样的状态,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天下万物也都是这样的状态,人人内心产生共鸣,则凤凰自会出现,天下太平之象也会出现。凤凰是万鸟之宗,如果鸟儿们不被胡乱杀戮,就会自发进行基因的优化重组,于是凤凰的美丽就会被众人看见了。可惜现在的社会,各种珍稀生物都在不断地被杀戮,如何还能看见美丽的景象呢?

和谐的环境也会使人类的基因更加优质,无忧无虑就能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使人们的身体更加的健康,长寿也不是什么问题,无需靠药物来延长,人类的长寿就会变成正常的现象。历史上圣人以各种形象出现,无论哪一位圣人治世,都会出现这些景象,人们歌颂圣人,爱戴圣人的形象,就是歌颂自己,为自己的得“道”而欢呼。圣人与百姓同在,人与人的相处就是圣人与人们之间的相处,圣人之治也无处不在。

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自然之道德】

无欲:

无欲是自然的集合体,无欲不代表没有,而是“有”的一种状态。道家讲顺其自然,自然而然,“自然”就是无欲的最大的表现形式。无欲也是道德存在于世间的一种状态。道生一,这个“一”也是自然。有无相生之道生。一也是“夷”,视之不见的样子,宇宙不知自己是宇宙,天地不知自己是天地,万物不知自己是万物,万物看见了天地不知是天地,天地看见了宇宙不知是宇宙,宇宙看见了万物不知是万物,看见又如何?没看见又如何?叫不出名字,只会说:“夷”。一切皆为无欲的样子。就好像婴儿依依呀呀的样子,他虽然看见了,但却不知爸爸妈妈,不知周围的一切事物。

无欲其实也是一种有欲,因为说不出,就表现出无欲的样子。但是有欲存于心中,存于万物的生存之意识中。谁都不想刚出生就死去,天下万物也是这样。所以无欲是不有欲,只是让生存的欲望也像无欲一样存于心中。没有意识到,自然万物却都会这样运转。也许自古就这样,也许本来就这样,天地存在了多久没人知道,人的基因何时开始传承的,也没人知道。睁开眼睛和没睁开眼睛是一样的,但睁开眼睛,就意味着“生”,所以无欲而生,也是自然的产物,保持常无欲的状态,就是最自然的生命运转形式。道无名,即为妙,道常无名,即为“众妙之门”。

道德经中的神奇故事(妙解道德经连载)(3)

辟谷:

万物之生皆有天性与本性共存的一面。但是随着一天一天的成长,本性渐渐战胜了天性,有欲渐渐取代了无欲。有欲就会有为,有为就会成长,成长就面临着衰退和死亡。所以,辟谷就是希望人们从本性回归到天性。固然天性也会面临死亡的一天,但是回归天性会与自然合体,“道”而不“德”,“道”存多久,天性存多久。一切皆由天数运行,不由本性主导。如此,才会摆脱肉体凡胎所带来的苦恼,尤其是疾病痛苦的纠缠。“谷”是天地的产物,但也激发了“口欲”,常言道“病从口入”,将自己的食欲控制住,才能控制住病毒的侵入。倒不仅仅是为了长生不老,因为生病都很痛苦,不生病就不会有痛苦,先让自己不痛苦,才会去想什么是长生的问题。

如果天天都在为自己的身体而烦恼,哪里还有时间想长生呢?先养心,再养生,顺序不能乱,要不然再怎么养生都没有用。天天吃很多,天天都很撑,天天都徘徊在酒林肉池之中,何以知“自己”的样子?何以知“道德”的存在?看不见也是一种无欲的状态,只是这种无欲直接就会摧毁一个人的生命,不是回归自然,而是直接消失,生命不再,意识不存,万物不生。也就好像是被自然淘汰的基因,在意识流中自我湮灭。但是,辟谷是一种回归天性,是让意识永存,让基因优化,坚持辟谷的人会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整个人反而显的更精神。但是辟谷也要讲心正,不正心之人辟谷就会骨瘦如柴,会像萎靡的花朵,随时都有枯萎的可能。辟谷也需要无欲,也需要顺其自然。

长生:

关于长生不老的问题,世间实在处于混沌之中。老子写完《道德经》以后往西去,河上公解《道德经》也是在东面,齐地琅琊一带,似乎那里可以得道升仙。但事实上,长生不老之人在世间几乎没有看到过。而得“道”之处为何会有东西之分呢?因为“反者道之动也”,天门的开阖有相反之象。老子西去,为天下接近不文明之象,河上公东升,为天下接近文明之象。若要长生不老,首先学会知阴阳,只有天下文明才可看见得“道”之门,如能看见正确的门,才可明了得道升仙之路径。天门开阖于当今之世为中央之门开启。

闭众妙之门,开元牝之门,迎众心之所归。世间之混乱已久,不可再阴阳混淆,男女不辨,阴阳不分,方位不定。想要长生不老的人,先要相信自己内心的日与月,心中不明,如何长生不老?连上天宫的路都看不清,走到半途就摔死了。黄老方术只可用于正心,不可仅在字面上琢磨。否则天门打不开,一样会自取其命。“不自生”谓之长生,心之所生,“道”之所生。人心只有一个“道”,看见就能上天宫,别人的“道”自己也上不了。言尽如此,“信不足有不信焉”(摘自《道德经》第17章)。

【众生之道德】

不欲:

佛家所言之“不欲”和道家所言之“无欲”是相同的概念,现象有些微的调整。无欲是无法说出来的欲,模糊之欲。不欲是明知有欲故意无欲。人的欲望有很多种,食欲、情欲、权利欲等各种数都数不尽的欲望,这和道家的辟谷不一样,辟谷直接就是对口欲的控制,少说话,少吃饭。佛家是对各种欲的综合控制。但是众生往往会迷失其中,自己究竟有哪些欲望自己也说不清楚。所以不欲就转变为“心之不欲”,控制自己内心的冲动,就能控制自己欲望的流出。但是有些人能看见自己的内心,有些人看不见自己的内心,所以佛家思想总是在摇摆中前行,无头无尾,辗转反复。希望众生可以自我觉醒,却不断由众生自己推翻自己,想要做到不欲是何其的难啊!人生本就短暂,家常伦理,七情六欲,纷繁复杂,缠绕芸芸,佛教怎能不走向末法时期呢

?没有哪个人愿意给自己的心套上枷锁。众生之道德是自我的觉悟,如果觉悟不了,也无法勉强,佛法再无边也看不清众心之所欲,只能引导众心自己走上回归之路,正如燃灯佛,非我指路,而是你看见了光亮,自己找路,自己走路,我的光亮可以照亮四面八方,我怎么能给你指路呢?所以不要拘泥于形式,敞开心怀,接纳众生之欲,以众生之欲为己之欲望,众生之乐为己之乐,众生之悲为己之悲。如果众生都能用诚心互相自由交流,在一个自我认知的平台上,悲伤会自动消失,快乐就会弥散周围,这样还会有什么欲望呢?

无常:

众生之道德无常态可以描述,总是各有自己的样子,所以佛也无常态。人们的生死无常,做事无常,情感无常,欲望无常,无始无终,说不清道不明。但是无常也是一种常态,不管怎么无常,总会在大多数人身上出现重复的状态,这些状态可以抽象出来,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有缘无缘,因果相连等等,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说的,所感受到的,所经历的,发生的,没发生的,佛都知道,因为佛与众生是一体的。人说不清自己的样子,也说不清佛的样子,万物就更说不清自己的样子了,所以佛究竟是什么样子?没人说的清。大可大,小可小,或者每个人说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换个人说就又变成另一个样。万物之生也无常,死也无常,佛之生也无常,死也无常。

百姓无常心,佛也无常心。如果能够把所有的无常都看成常,无常就不会成为纠结的心病。事物发展到一定过程总是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要问这种变化是哪里来的,总是有一个源头,这个源头我们也说不清楚,如果让自己的内心可以平静的话,那任何一个曾经发生过的事都可以成为源头。因也可以成为果,果也可以成为因,能让自己的内心不再纠结,就是因,也就是果。平淡的人生就是幸福的人生,让自己悬浮的一颗无常之心沉入丹田,让自己无常的欲望也随心而沉,自然一切都会归于安宁。冷静的面对万物的无常,平静的面对自己的无常。“我”隐身于万物的无常之中,万物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万物。

意念:

在宇宙洪荒中意识流是混沌无序的,唯有意念可以将意识流回归有序的状态。意念的存在也是无常的,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按照“道”的指示,那意念就会成为一种常态。但可惜世人总是处于无常的状态,所以意念也变的无常,总是有些人有意念,有些人没有意念,处于浑浑噩噩,莫名其妙的状态。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总要明白一些事情,为什么而来,为什么而去,很多人总是在临死的那一刻才恍然大悟,却不能在活着的时候好好想明白。这种想明白就是作为人的一种使命感。它会引导我们去完成使命。但世间很多人,总是不想明白就匆匆忙忙的离开了人世,为何而来?也许他死的时候才知道,但是我们也无从知晓。所以,培养自己的意念是很重要的,不谈什么信仰,哪怕是做一件事的时候只要能集中注意力,努力去想,多角度去思考,只要做到这点,就算是有意念的状态了。

这么小的一件事,恐怕能做到的人也寥寥无几,总是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会分散注意力,有些是主观的,有些是自认为客观的,比如各种自然环境的困扰,人际关系的困扰,导致自己会立刻放下手中正在进行的事情,而赶忙转到其他事情上去。所以老子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摘自《道德经》第64章),很少有人能做到“慎终如始”。常持意念,就可以培养信念,常持信念就会出现信仰。世上有信仰的人太少了,所以世上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只是人们渴望成为的那个人,也就是圣人了。

道德经中的神奇故事(妙解道德经连载)(4)

道德经中的神奇故事(妙解道德经连载)(5)

道德经中的神奇故事(妙解道德经连载)(6)

(持续更新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