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庄子齐物论深度解读(白话庄子齐物论精讲集萃)

庄子齐物论深度解读(白话庄子齐物论精讲集萃)第五章 猴子不明白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称谓不同本质相同蔺且还是有些不解,继续问道:“既然天地对待万物一视同仁,为何世间万物的差别那么大呢?从类型上看,有人类、有动物、有植物、有生物、有风雨雷电、有山石湖泊;从某个同类看,有健全者、有残疾者、有长寿者、有短命者、有大有小、有粗有细;单就人类看,有富贵者、有贫穷者。这难道不是天地有所偏爱导致的吗?”庄子读到得意处,情不自禁的高声朗读起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蔺且对此句话有些不解,今见先生读到这里,赶紧抓住机会追问道,“老师,老子为何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呢?’”庄子抬起头看看蔺且,说到:“老子的意思是天地没有私心,对待万物一视同仁。”

作者:杨本枢

庄子的《齐物论》已经分十讲陆续讲完了,为了便于喜爱庄子文章的朋友们阅读、收藏,此讲将《齐物论》解读全文编辑成一篇文章,删去了《齐物论》的原文部分。因篇幅较长,大约一万四千字左右,需要读者朋友花费时间,耐心地看完。

庄子齐物论深度解读(白话庄子齐物论精讲集萃)(1)

第一章 人籁、地籁、天籁分别代表了什么?

一天晚上,庄子和蔺且吃过晚饭后,照例要阅读老子的文章。

庄子读到得意处,情不自禁的高声朗读起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蔺且对此句话有些不解,今见先生读到这里,赶紧抓住机会追问道,“老师,老子为何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呢?’”

庄子抬起头看看蔺且,说到:“老子的意思是天地没有私心,对待万物一视同仁。”

蔺且还是有些不解,继续问道:“既然天地对待万物一视同仁,为何世间万物的差别那么大呢?从类型上看,有人类、有动物、有植物、有生物、有风雨雷电、有山石湖泊;从某个同类看,有健全者、有残疾者、有长寿者、有短命者、有大有小、有粗有细;单就人类看,有富贵者、有贫穷者。这难道不是天地有所偏爱导致的吗?”

第五章 猴子不明白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称谓不同本质相同

蔺且的一段彼此、是非之论让庄子刮目相看,庄子赞赏地点点头,说道:“你的悟性不错,齐物论不能够仅仅追求万物一齐的价值,还要用辩证的眼光,用对立统一的理念去看待万物。最关键的就是剔除内心深处的固有观念和成见,才能够真正理解齐物论的思想。”

庄子列举了公孙龙子的《指物论》的一些观点以佐证自己的观点,“人的手指有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左右手是一样的区分。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大拇指就是手指,其实大拇指不是手指而只是手指的一个部分,这样的观点很多人不服气,认为是在运用偷梁换柱的概念。其实,这个论点本身没有错,只不过论证方法不太妥当。如果用脚趾论证其不是大拇指也不是手指,这个论点就很清楚,大家都心悦诚服。同样的道理,公孙龙使用各种辩术辩论白马不是马,只是白色加上马而已,很多人也是不服气呀!群起而攻之,坚持认为白马就是马,这也是在偷换概念,运用固有成见在进行辩论。很简单,我们完全可以换一个辩证思维,用黑马或红马来论证,黑马或红马只是马的一个品种,是披上色彩外衣的所谓的马,代表不了整个马类,仅仅是马的一个品种而已。所谓的马就是人们脑海中固有的影像,是人们赋予它的一个称谓,久而久之,它就成了马固定的象征或代名词。天地万物同样可以看作手指和马。天地有数不清的物质,你能够说这些物质就是天地吗?显然不能。同样,万物也是数以万计,你能说其中一种物体就是万物,显然不能。”

庄子两手握拳,向下压了压,像是在表明一种态度,“道始终在运动中有所成就,物只有在确定了称谓后才能够在脑海里形成固定概念。什么是本质?本质就是本质。非本质又是什么?非本质就是非本质。万物都有其本质,万物都有其可行之处。就像大小、美丑、千姿百态的形式,其相伴而生的终极目标就是复通为一。正如老子所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矣,斯恶已。有无相生、高下相顷、美丑相依。”

“天地万物分而治之,其分散的同时也代表着有所成长的迹象,其成长的过程也代表着走向毁灭的趋势。万物都是如此,复通为一。”

“就人类而言,唯有修道成功的人深谙此道,明了天地万物相通为一的道理,他们将自己的思想巧妙的寄托在万物的功用上而不会自己刻意为之。万物遵循自然规律生长、发育,接近于道的目标,尽管万物可能不知道这就是道。”

庄子停顿了一下,说道,“可惜人们都是太聪明了,总是挖空心思的求同,殊不知天地万物本就是大同世界。例如,有个朝三暮四的例子很能够说明问题。有个人养了一群猴子,猴子饭量太大,养猴人想削减一些吃食。养猴人对猴子说,今后,每天早上每个猴子给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猴子一听,就不乐意了,养猴人说,那就早上四个栗子晚上三个,如何?猴子们就高兴起来。朝三暮四变为朝四暮三,只是名称变了而已,吃食本质没有改变,猴子们不懂得这个奥秘,其实,人类也是如此,不懂得大同思想。”

“所以,圣人很聪明,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不纠缠于是非之中,而是依循着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不会把路堵死,可谓是条条大道都贯通。”

第六章 从无到有再到万物分类再到是非评定的进化过程

蔺且正在阅读老子的文章,看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就问道:“老师,老子认为在天地之前,还有一个物的存在,这个所谓的物周而复始的运行,可以成为天下之母。现在看来,老子的认识是正确的。您说,老子是如何认识到的?”

庄子说:“老子确实非常伟大,凭借他的认识能力以及对社会的洞察力可以称得上至人。”

庄子拨了拨灯芯,昏暗的房间立即变得明亮起来。庄子继续说道:“上古之人,他的认知也是有极限的,这个极限能达到什么程度呢?可以分为几个等级。第一等级是认识到最早的世界是没有天地万物的,老子就属于这个等级。这是最深远的认知,再也没有比这个等级更为深刻的认知了;第二等级是认识到世界有天地万物,但是,天地万物不分彼此,没有界限,和谐共生;第三等级是认识到天地万物有分类,有区别;第四等级是认识到天地万物不但有分类还有是非、善恶、优劣的差异。第四等级的出现恰恰是道日益衰落的原因,人们的私欲日益膨胀致使道日益衰落,正如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说到这里,老子发出了一声感慨“现在的社会有物成、道亏还是没有物成、道亏呢?如果说有物成与道亏,那昭文弹琴就是最好的说明:无论琴技多么高超,都无法把所有乐音都囊括进去,总有遗漏的地方;如果不弹琴,就不存在乐音的遗漏。可以说,昭文弹琴、师旷击鼓、惠施身靠梧桐树辩论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也因此而流芳千古。”

“他们向世人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并将自己的爱好灌输给别人,可是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技艺也不感兴趣。惠施一辈子痴迷于离坚白的无聊辩论中,昭文的儿子继承昭文的遗志却难现他爹的才华,”庄子结束了自己的感慨。

蔺且听得入了神,连续几天的讨论,使蔺且对齐物论的核心思想把握得更加到位,听完老师的感慨,他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蔺且说:“由是观之,如果说昭文弹琴、师旷击鼓、惠施辩论称得上有所成就的话,那么,芸芸众生也可以称得上有所成就啦!因为他们三人把自己的技艺强行灌输给别人,而别人没有接受,连昭文的儿子都难承父业,他们实际上是失败的。把失败的人硬说成有成就,那么,也可以把学不来绝技的我们说成是有成就;同样的道理,如果说昭文弹琴、师旷击鼓、惠施辩论都称不上有所成就的话,那么,芸芸众生都称不上有所成就啦!因为他们身怀绝技却无法传承,不能称得上有所成就,何况学不来绝技的芸芸众生呢?”

“所以说,是否有成就,不能看某一方面,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蔺且补充道。

庄子赞赏地点点头,说道:“说得好,圣人的追求就是不要发出耀眼的光芒,要低调、内敛的做事,要大隐隐于市,就像老子说的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以无为的态度循道而为的生活即可,这才是真活明白了。”

庄子说到这里又开始激动起来,他又开始在狭小的房间里踱起步来,“我们今天的讨论在外人看来不知道是否认可,赞同也好反对也罢,我俩、外人总归有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从这个角度看,大家又没有区别了。”

“虽然老子说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但是,我还是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宇宙有个起源,在起源之前有个未知状态,在起源之前的未知状态前还存在一个未知状态,直到无穷尽的未知状态;同样的道理,宇宙有天地万物,在天地万物之前有个无的状态,在天地万物之前的无的状态前还存在一个无的状态,直到无穷尽的无的状态。就像老子说的有无相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无是个玄妙的东西,谁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无?什么才是真正的有?就像我现在说的话,是说了呢?还是没有说呢?角度不同,认识也就不同。”

第七章 这是谬论吗:大莫过于秋毫之末,小莫过于太山

庄子和蔺且就“有无”观畅谈了很久,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角度不同,观点不同。

庄子说:“人们习惯认为大小、长短都是有区别的,大莫过于太山,小莫过于秋毫之末;长寿莫过于彭祖,短命莫过于刚出生就夭折的新生儿。我倒认为,大莫过于秋毫之末,小莫过于太山;长寿莫过于刚出生就夭折的新生儿,短命莫过于彭祖。其实质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只是人为划定的概念,是人们的成心在作怪。宇宙的本原在于无区别的存在,我可以和天地同生长,也可以和万物合而为一,共同在道的笼罩下生存。”

庄子停顿了一下,继续点化蔺且:“既然人类生存于道中,何苦还要再谈论呢?既然提到了万物归一的概念,又怎能离得了语言这个载体?如此一来,有了万物归一,就有了语言,这就产生了两个要素,这两个要素还要追溯到一的本原上,这就产生了三个要素,如此往复,以至于无穷,再高超的计算高手也算不完这个无限值,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蔺且点点头:“是这个道理。但凡世间之事从无到有能够产生三,从有到有那就是无穷尽啊!这就是道的本质,是宇宙世界生生不息的奥妙所在。”

庄子也继续发挥自己的思想:“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没有任何界限;言本无固定模式、无固有观点,只是有了是非之后才有了各种限制与束缚。这些界限就是: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一言以概之,世间之事,既有分别就有大同,既有辩论就有附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圣人胸怀博大,包容一切;芸芸众生总想把自己的观点通过辩论表达出来,可就是听不到也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这个角度分析,辩论其实是在躲避别人的见解,是自欺欺人的表现。”庄子补充到。

蔺且说:“老子曾经说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的观点和我们刚才谈论的话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庄子认同地笑笑,说到:“是呀!做到极致的表现就是无招胜有招,这是武术界的观点,其他事情也是触类旁通,一样的道理。大道是道的最高境界,大道通常以无为的形式表现;大辩不是侃侃而谈,而是沉默不语;大仁不是满口仁义、处处标榜,而是体现在行为中;大廉不是表现出廉洁而是内心深处真正的廉洁;大勇不是勇武果敢就行了,而是不能伤害人和物。反过来说,将道昭明于世反而不是道了;以能言善辩自称反而没有达到至辩的程度;始终如一的守仁反而会有不周全的地方;言行处处标榜廉洁没有人会相信;勇敢的连人都敢杀成不了英雄豪杰。这五个方面都能够融会贯通也就接近于道了。”

这一番长篇大论下来,庄子似乎有些疲倦了。庄子呷口茶,继续说道:“因此,人能够在某个方面认识深刻就称得上极致了。可是有多少人能够认识到辩论的最高境界是不辩呢?道的最高境界是微妙玄通呢?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认识水平上乘的人称得上循道而为,实践上要做到和光同尘,大隐隐于市的程度,即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却不刻意去追本溯源。”

第八章 人喜暖、泥鳅喜湿,哪个生活习惯才符合标准?

一天晚饭后,庄子和蔺且难得有闲暇时间来到门口的小河边散步,秋日的夜晚已经有了丝丝凉意,微风一起,树叶纷纷扬扬地在空中舞动,宛如一个个玲珑可爱的提线木偶,摇头摆手,再慢悠悠地飘落到地面上。

在晚霞的照射下,在微风的吹动中,河面上荡起阵阵细小的波纹,一些小鱼儿也借机跳起来,加入到秋夜的合奏中,形成一首抒情、静镒的小夜曲。

庄子继续《齐物论》的话题:“大小之争、是非之辩在现实社会中无可厚非,也是久已存在的事实,我们现在无非是要跳出这个现实的圈子,站在理想的假设的空间下勾勒出一幅抹杀掉大小之争、是非之辩的画面,然后,尽最大可能去实践。”

蔺且紧随在老师的身旁,说道:“是的,现实中这些事实无法消弭,可是仅仅建立在理想的层面,岂不是空中楼阁,最终只是一场空谈。”

庄子瑶瑶头:“不,不,不能这样想,任何现实的改变都是需要理想的萌芽、壮大直至最后的实现。其实,现实社会有缩小差距的条件,我们可以努力的缩小这种差距,实现万物一齐的目的。”

庄子说到:“我给你讲几个寓言故事,通过这些寓言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理想有实现的条件。”

第一个寓言故事:

圣帝尧询问圣帝舜,说:“我打算攻打宗脍、胥、敖等三个部落,可是,有了这个想法后,坐在帝位上却不得释怀,这是什么原因呢?”

舜帝说:“这三个小部落,就好比在蓬草、艾草之间生存,和我们偌大的部落联盟相比,真是不足挂齿,您有什么不能释怀的?上古时代,十个太阳一起出来普照万物,还有得不到太阳眷顾的物体吗?您的德行要比十个太阳大的多,无处不在,无所不至,无孔不入,三个小部落自然能够感受到您的德行的照耀,还有什么讨伐不讨伐的?”

第二个寓言故事:

古代的圣人啮缺问他的老师王倪:“先生知道万物相同的地方吗?”

王倪说:“不知道。”

啮缺又问:“先生不知道的原因在哪里拿?”

王倪说:“我也不清楚。”

啮缺疑惑地说:“如此说来,这终将成为无法揭示的谜啦!”

王倪说:“虽然我不知道,我还是提出一些肤浅的看法:知道与不知道的界限在哪里呢?我的知道换个角度可能就是不知道;我的不知道换个角度可能就是知道。啮缺你说是不是?人常年睡在潮湿的泥土上就会得腰部疾病,甚至会瘫痪。泥鳅却是终年生活在泥潭里,这是为什么?人爬到树梢上可定会害怕掉下来,猿猴却在高大的树梢间自在跳跃,这又是为什么?啮缺你说人、泥鳅和猿猴哪个生活习惯才符合标准?”

王倪继续说到:“人食蔬菜和谷物,麋鹿吃草,蜈蚣喜欢吃小蛇,鸱和乌鸦喜欢食老鼠,啮缺你说哪个味道才符合标准?猿和猵狙喜欢同性恋,麋和鹿杂交,泥鳅和小鱼水中共游。毛嫱和西施是公认的大美女,可是鱼儿见了游入水中,鸟儿见了高飞远去,麋鹿见了跳跃跑掉,啮缺你说哪个审美标准才是正确的?以我之见,仁义的内涵,是非的由来,早已经乱了套,我哪里能分辨清楚?”

啮缺说:“先生您分辨不清,至人也分辨不清吗?”

王倪说:“至人就是神啊!大火焚烧也感觉不到热,冰冷的河水冻也不觉得寒冷。雷电击毁大山,狂风刮起海浪,这样都不会让至人受到惊吓。至人腾云驾雾,日月为骑,开始一场四海之外的逍遥游。至人是连生死变化都不会受到影响的,何况区区的大小之争、是非之辩呢?”

第九章 极致的辩证法:说了等于没说,没说等于说了

第三个寓言故事:

相传古代圣人瞿鹊子和长梧子有过一次讨论。瞿鹊子问长梧子:“我听孔夫子说过,圣人一般不过问具体事宜,不追逐利益,不对抗天灾人祸,不积极作为,不刻意求道,本着超凡脱俗的心态,不深陷于现实繁杂事务中。孔子认为不存在这样的圣人,我却认为是再好不过的修道之法啦!先生您的看法呢?”

长梧子回答说:“别说孔夫子不明白,就连黄帝听闻此言也会迷惑不解的。圣人的修道之路是一个漫长的心灵之旅,需要时间的积淀,需要思想的丰富,需要持之以恒的身体力行。这场艰难的长途跋涉不到最后关头,都称不上修道成功。可是你未免有些理想主义了,听风就是雨,刚看见一个鸡蛋就想到报时的公鸡,刚看见弹弓就想到品尝烤鸱鸮的肉了。当然,我的观点也未必正确,仅供参考,不要当真。我认为,圣人如同展翅高飞的大鹏鸟,视野触及之处,万物一体,日月如梭。六合之内和谐共生:不管是纷繁复杂的世间事情,亦或是高低贵贱的人生百态都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融洽。”

长梧子接着说道:“世间人精明能干,圣人却愚笨木讷,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圣人集聚万物之精华修炼成婴儿般单纯。万物也是如此,相互吸取精华形成一个精纯的共同体。”

“世间的许多事情充满辩证性:人们始终面临生死的困扰,只想活在世上却不想死去,其中的缘由我哪能知道呢?人们怕死的心情如同自幼流浪的人从不想回家似的,其中的缘由我又哪能理解呢?艾地守卫边疆的大臣有个女儿叫丽姬,初嫁给晋国国君的时候,痛哭流涕、泪洒衣襟,到了晋国王宫以后,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夫妻举案齐眉,她又后悔自己当初不该哭泣。同样的道理,死去的人在阴间可能比在阳间生活得更为舒服,他们是否后悔活着的时候不惜一切代价求生的举动呢?”长梧子摇摇头,说道:“我不知道。”。

“做梦也是一样:梦里喝酒白天却在哭泣;梦里哭泣白天却在打猎;梦中并不知道是在做梦,梦中还会夹杂着另一个梦,醒来后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只有圣人明白人生何尝不是一个长梦呢?愚笨的人自以为很清醒,自以为什么都知道,整天忙碌着侍奉君王,耕作谋生,终生追求不止,井底之蛙啊!”

说到这里,长梧子笑了,他说:“孔夫子和你一样都是在做梦,我同你谈的这席话,其实也是在说梦话。也许万世之后能有位圣人明白我所讲的含义,早晚会发生的。”

长梧子意犹未尽,进一步阐述到:“如果我俩展开一场辩论,你胜了我,难道就说明你是正确的,我是错误的吗?我胜了你,难道就说明我是正确的,你是错误的吗?我们两个到底谁是谁非呢?或者说,我们两个都是对的?我们两个都是错的?如果你我二人都各持己见,无法达成共识,那就说明每个人的认识能力都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果找个裁判来评判,需要找个什么样的裁判呢?找个观点和你相同的进行评判,裁判的观点和你相同,这个判断就客观公正了吗?找个观点和我相同的进行评判,裁判的观点和我相同,这个判断就客观公正了吗?找个观点和你我都相同的进行评判,裁判的观点和你我都相同,这个判断就客观公正了吗?找个观点和你我都不相同的进行评判,裁判的观点和你我都不相同,这个判断就客观公正了吗?总之,你、我以及他人都各持己见,无法达成共识,世间的是非对错也就无人说得清了。”

长梧子发表最后的见解:“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大意是,如何才能做到天、地、人和谐共生?要抛弃是非对错的观念,一旦有了是非对错的观念,是就不同于非,对就不同于错,这是无需再争辩的论题了。只有抛弃是非对错,实现万物一齐的格局,做一个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鸟,在浩瀚的太空来一场说飞就飞的逍遥游,才能够忽视时空的差距,长存于历史的长河中。”

第十章 庄周梦蝶与齐物论的关系

第四个寓言故事:

正午的阳光强烈的照射在大地上,万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了姿态各异的影子,不同的影子在光照下又反射出另一个影子,于是,一场影子的影子与影子之间的对话就此产生了。

影子的影子问影子:“你以前不断行走,现在静止不动;以前静坐在那里,现在反复起来。为何这么反复无常呢?”

影子回答到:“我依托的物体有何举动,我就有什么样的举动,进一步说,依托的物体又随着自己所凭借的物体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蛇依托其肚子上的鳞片而爬行,我的姿势也随着蛇与蛇肚子的游动而发生变化;蝉依托其翅膀而飞行,我的姿势也随着蝉与蝉翅的飞翔而发生变化。天下万物数不胜数,我哪能分得清为何是这个形状?又哪能分得清为何不是这个形状?”

第五个寓言故事:

庄子为蔺且讲述了自己梦蝶的寓言故事。

庄子曾经梦见自己化成了一只蝴蝶,蝴蝶在万花丛中翩翩起舞,那叫一个志得意满,完全忘记了所谓的庄子。一觉睡醒后,才发觉自己不是那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而是庄子。唉,不知是庄子化身蝴蝶还是蝴蝶化身庄子,庄子与蝴蝶是两个不同的物体,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世界在特定的时空中可以相互转化,形成你我的互化,万物都是如此,在一定的时空中相互转化,这就是物化,是万物一齐的时空条件。

寓言故事讲完了,出现了长时间的静寂。庄子和蔺且都没有说话,庄子还沉浸在自己的情绪当中,那是兴奋中掺杂着淡淡的忧虑,激动中又有着不可名状的失望的情绪。蔺且还在回味着刚才的寓言故事,思绪随着先古的尧舜飘到了王倪师徒身上,脑海中又仿佛出现了老师庄子化身蝴蝶翩翩起舞的画面。

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流淌着,庄子首先打破了沉默:“这几则寓言故事契合了《齐物论》的思想,我们之前反复讨论万物一体,讨论要摆脱凡间俗事的羁绊,从天地万物的起源来看待这个问题。老子说过,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老子是第一个提出宇宙生成论的大师,老子运用推断、演绎的方法得出天地生出之前还有一个不明物体,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个物就是老子口中的道,在道的时代,万物没有区别,人世没有是非对错,没有高低贵贱,循道而为的日子是多么的惬意,只可惜,现在是礼崩乐坏的时代,连赖以维持秩序的礼仪、法度都破坏的面目全非,更别提重现大道盛行的境况了。”

“所以,我们的《齐物论》也只能像空中楼阁永远也不能够落地生根。”蔺且感叹地说。

庄子豪放地挥挥手,坚定地说:“不会的,即便在现实社会无法实现,我也尽最大努力在自己的身上实现这个理想。”

庄子齐物论深度解读(白话庄子齐物论精讲集萃)(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