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历史作用(孝文帝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历史作用(孝文帝迁都洛阳)所以摆在孝文帝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就是汉化改革,但是平城旧贵盘根错节,孝文帝无法完全施展自己的报复,而洛阳的文化底蕴,有助于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太和改制的失败说明北方士族实力强大,北魏想要稳固自己的统治,甚至更进一步统一中国就不得不倚重汉族士族。平城鲜卑贵族势力有多大呢?从崔浩被杀可以看出。崔浩作为拓跋焘的头号文臣,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不仅出谋划策屡出奇计,帮助北魏破敌,而且作为北方士族领袖,为北魏吸收大量士族。但是即便如此功绩赫赫的大臣,因为《国史》案被诛九族,甚至牵连范阳卢氏、河东柳氏、太原郭氏,可见守旧势力之强大。
公元493年,统一北方的北魏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北魏皇帝在还未完全取得朝臣的同意下,以南征的名义迁都洛阳。
这无疑是孝文帝短暂一生中精彩的一笔,有人认为这为北魏的分裂与灭亡埋下伏笔,有人认为这是孝文帝完成汉化改革的重要一步。
那迁都洛阳,功过是非如何?孝文帝为何非走这一步呢?
迁都洛阳的确为北魏的分裂留下后患,然而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事,孝文帝面临属于他的时代的难题,为了北魏统治的稳定与大一统的伟业,他不得不走这一步。
政治上,平城鲜卑守旧势力强大,孝文帝汉化改革措施推行不利平城鲜卑贵族势力有多大呢?从崔浩被杀可以看出。
崔浩作为拓跋焘的头号文臣,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不仅出谋划策屡出奇计,帮助北魏破敌,而且作为北方士族领袖,为北魏吸收大量士族。
但是即便如此功绩赫赫的大臣,因为《国史》案被诛九族,甚至牵连范阳卢氏、河东柳氏、太原郭氏,可见守旧势力之强大。
太和改制的失败说明北方士族实力强大,北魏想要稳固自己的统治,甚至更进一步统一中国就不得不倚重汉族士族。
所以摆在孝文帝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就是汉化改革,但是平城旧贵盘根错节,孝文帝无法完全施展自己的报复,而洛阳的文化底蕴,有助于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军事上迁都洛阳避开柔然锋芒,同时压迫南方政权首先从军事角度来说,平城(现山西大同)并不具备成为首都的条件。
孝文帝迁都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平城比较靠近北方,这与拓跋氏起源有关,当北方还在群雄混战的时候,拓跋氏没得选择,但是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平城的劣势就显现出来。
第一比较靠近柔然,容易受到柔然的骚扰,所以北魏才不得不在平城以北建立怀朔、武川等六镇作为首都北方防线。
但是柔然的强大,让平城面临的威胁越来越大,所以南迁也许还有避开强敌的考虑。
第二,南迁方便对南方政权作战。平城是中原在北方的一个战略门口。如果只是经略北方,平城勉强可以,但是要经略南方,甚至再放长远考虑一些,统一南方之后治理全国,平城位置就太靠北。
而控山制水的洛阳刚好位于南北中心,又是历来中原文化中心,无论是对南方作战的调度,还是与南方政权争夺正统的名义,迁都洛阳对于北魏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一步。
经济上,平城无法承担起一个首都日益庞大的人口平城地位位置靠北,又处于游牧民族与汉族农耕的交界处,不仅自然条件比洛阳差很多,还要时刻面临柔然威胁。
平城人口快速增长,然而相对应的经济条件却因为自然与军事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无法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无法承担平城的人口需求。从内地运粮,成本不免太大。
而洛阳经历了东汉、魏晋的开发,已经成为成熟的经济区,这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发达的农业可以提供丰厚的物质保障,而洛水等河流存在让洛阳交通无论陆路还是水路都可谓四通八达。
所以无论政治、军事还是经济,还是统一全国,争取正统方面,平城都不足以支撑北魏的需要,洛阳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