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府后人现在在哪里(黎里冯家不是冯梦龙的后代)
冯府后人现在在哪里(黎里冯家不是冯梦龙的后代)其三,明沈璟《广辑词隐先生增定南九宫词谱》二十六卷,俗称《南词新谱》,其“凡例续纪”中说:“适顾甥来屏(名必泰)寄语,曾入郡访冯子犹先生令嗣赞明,出其先人易箦时手书致嘱,将所辑《墨憨词谱》未完之稿及他词若干畀我卒业……”其二,冯梦龙曾撰《纲鉴统一》三十九卷《附论题》二卷、《历朝捷录》二卷,该书的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序、舒瀛溪刻本,珍藏于北京大学、安徽大学图书馆,其前题下署有“古吴冯梦龙犹龙父辑,男焴参阅”字样。 冯梦龙儿子叫冯焴,字赞明。文中以三则史料为证。 其一,冯梦龙《麟经指月》参阅姓氏最后署有“男焴赞明父识”字样。焴同“煜” ,意思是照耀,与“赞明”的意思一致。根据古人的称呼习惯,此类写法中,姓后面跟的是名,再跟的是字,然后加“父”或“甫”字表示尊重。
黎里冯家不是冯梦龙的后代!他们来自浙江嘉兴
作者:陈良
有文曾言黎里冯家是冯梦龙的后代,言之凿凿,但传说毕竟是传说,孰是孰非,唯以史实为准。2017年12月苏州地情网刊发了《冯梦龙的家世、里籍》一文,里面详述了冯梦龙的家世和后裔情况,其中对冯梦龙后裔的结论是:冯梦龙只有一子一孙,传至孙子一代已断嗣。这篇文章是苏州市文化研究资助项目《冯梦龙家世里籍研究》的节选部分,引证资料丰富,考证周密。作者是施晓平、陈其弟、卿朝晖、叶瑞宝。那么究竟事实是怎样的?我们先看此文对冯梦龙后裔的考证。
黎里南冯家弄
冯梦龙儿子叫冯焴,字赞明。文中以三则史料为证。
其一,冯梦龙《麟经指月》参阅姓氏最后署有“男焴赞明父识”字样。焴同“煜” ,意思是照耀,与“赞明”的意思一致。根据古人的称呼习惯,此类写法中,姓后面跟的是名,再跟的是字,然后加“父”或“甫”字表示尊重。
其二,冯梦龙曾撰《纲鉴统一》三十九卷《附论题》二卷、《历朝捷录》二卷,该书的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序、舒瀛溪刻本,珍藏于北京大学、安徽大学图书馆,其前题下署有“古吴冯梦龙犹龙父辑,男焴参阅”字样。
其三,明沈璟《广辑词隐先生增定南九宫词谱》二十六卷,俗称《南词新谱》,其“凡例续纪”中说:“适顾甥来屏(名必泰)寄语,曾入郡访冯子犹先生令嗣赞明,出其先人易箦时手书致嘱,将所辑《墨憨词谱》未完之稿及他词若干畀我卒业……”
冯梦龙的孙子叫冯端虚。根据苏州图书馆古籍部珍藏的丁有铭纂清朝光绪刻本《丁氏宗谱》记载,冯端虚只是聘丁氏为妻,但还没结婚就去世了。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丁氏受到旌表。至于丁氏的年龄,宗谱中没有记载,但她的父亲生于万历三十年(1602),则丁氏可能生于1630年,冯梦龙孙端虚的年龄远大于此,而冯梦龙于1646年去世,其孙有可能在其前卒。那么,就意味着冯梦龙后继无人了。
说黎里冯家是冯梦龙的后代,即指冯梦龙的私生子。这不符合冯梦龙的性格,冯梦龙年谱中也无到黎里的相关记载。虽说他年轻时也是“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但其内心是极富正义感和同情心的,这一点我们可从其散曲《青楼怨》看出,《青楼怨》是为当时的名妓白小樊所作,《青楼怨序》道:“余友东山刘某,与白小樊相善也,已而相违。倾偕余往,道六年别意,泪与声落,匆匆订密约而去,去则不复相。”
至此冯梦龙一支已断嗣。试想如果冯梦龙知道自己还有私生子,如何在面临断嗣的危机时不主动认亲?这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社会是无法想象的。
既然冯梦龙这边没有相关记载,那么黎里冯氏一族又是从何而来呢?
年初黎里文史名家李海珉老师从上海图书馆觅得《冯氏宗谱》,而此宗谱所述正是黎里冯家的溯源及在黎支系,把黎里冯家的前世今生弄了个清清楚楚,由此确定黎里冯家不是冯梦龙的后代。
黎里冯宅(现为水岸寒舍精品酒店)
翻开刊印于嘉庆十四年的《冯氏宗谱》,冯寿朋的《世系图序》明确了黎里冯家的溯源:“吾家世居浙江。自明承溪公迁江南吴江县黎里镇,始祖西溪公仅有一支,至先祖景明公、叔祖元素公分为两支。”而后面孙晋灏的序叙述的更为详尽:“吴江冯氏先世居浙江,始祖西溪公名潛,秀水县诸生。筑别业鸳鸯湖西,读书其中,为明季隐君子。再传至承溪公,名绍祖,系浙江迁江南吴江县黎里镇遂家焉。承溪公生子一,名君仁。君仁生子三,长景明公,名仪;次元素公,名伟;次名伦,早世。今冯氏景明公元素公两支皆为西溪公派”观上所述,黎里冯氏溯源清晰,并无异议。
纵观黎里冯氏,惟三字贯穿其中,那就是“贤孝才”。
黎里先贤徐达源和冯家是姻亲,在他的《黎里志》记载有这样一件事。冯家后代冯仪之子冯时叙,字惟九,国学生,性诚朴,有古人之风。年过四十还未有子,原配萧氏暗暗着急,私下为时叙置一妾。小妾年轻貌美,萧氏料想冯时叙一定会称心如意,准备给相公一个惊喜。过一个月后,冯时叙知道后却断然拒绝,态度坚决。美妾成了烫手山芋,退也不是,娶也不行,如何是好。后来冯时叙认小妾为义女,并为她准备了嫁妆,嫁给了邻村一户殷实人家。过了一年,冯时叙得一子,到了儿子十三岁时,冯时叙过世。后来冯氏家族人丁兴旺,为里中巨姓,镇上人皆称是冯时叙隐德之报,而其子冯寿朋也是少承父教,磊落好义。嘉兴人张日华,工诗,善人物、花鸟,尤好咏物,在黎里陈氏、冯氏做私塾老师,和冯时叙最为投缘,交往密切。晚年贫病无子,冯时叙儿子迎于家,这个张日华倒也不客气,虽说寄人篱下,寿朋小有过,他必会厉声规之,寿朋不听,他就拂袖而去,除非冯寿朋承认错误,陪罪乃归。冯寿朋能忍人所不能忍,始终无怠意。张日华在冯家一共生活了六十多年,历经三朝,可见冯家待人之厚。
冯纲,字有常,号咏我,少孤力学,事继母如亲母,以孝闻里中,年二十二岁就得到知县万青赏识,推荐为第一,补震泽诸生,文名藉盛。光绪二年时,以试事与同乡徐宝澍同客京师,徐宝澍突发急病而死,冯纲护送其丧以归。第二年因病而卒,年仅三十五。有《瑞锦堂诗》一卷。
冯经,字曾述,号授之。少年时以学成名,补震泽诸生。中咸丰八年顺天副榜第一,就职直隶州州判。生性刚直,意量豁达,急人所急,济人无数。太平天国时期,曾和同镇徐泰吉率团练奋力巷战,终因不敌被执。俘虏后见敌帅挺立不屈,反而责以大义,慷慨俱厉,敌帅不以为怪,反而很欣赏他,待之以礼。后押送回大营,舟经陆家荡秦家汇时,冯经看准时机,跳入水中,以身殉节。和他一起被执的弟弟冯维亦同时跳水死。后常熟王宪成写疏上奏朝廷,奉旨恤赠国子监学录衔,荫一子入监读书。
冯家不仅有忠义节孝,而且饱读诗书,代有才人。
冯源,字达甫,号心泉。国学生,性好诗词,为人真诚好善,有书楼名曰“双修慧业楼”,其妻沈淑馨也有同好,夫妻二人时有唱和。冯源著有《蓼莪唫馆诗稿》,和妻合著有《双修慧业楼倡和集》。
冯源《蓼莪唫馆诗稿》
冯珍,字子耕,号秋谷。由太学候选按察司照磨。诗作清俊,曾经游学西泠,与梁同书,阮元、吴锡麒唱酬,其斋名尊古斋即为阮元所写。后又结交洪亮吉、张问陶等,其见闻益宏扩。柳亚子故居赐福堂前院还有一座《祝寿图》石碑,传《祝寿图》是当时名儒张问陶为冯珍祝寿所作,上绘灵芝和兰草,取意德行高尚。冯珍得之欣喜,凿石以拓。冯珍另著有《尊古斋诗钞》、《西泠杂咏》、《西山纪游诗钞一卷附词一卷》。
柳馆内的《祝寿图碑》和冯珍诗
民国时冯家还有后人冯明权,别号禊湖寄厂(庵),取“草厂聊寄一枝棲”之意,而明权当时也有“明知人生如寄 权为行素之吾”的联语。冯明权的一生是曲折坎坷的一生,还未出生,父亲就过世了,拿他自已的话来说是“一个八个月的遗腹儿耳!”后又患怪病十年,家道中落,生活拮据。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其长大。其母是沈文定公的堂妹,家学有才,夙娴书画,待冯明权十四岁又从张紫垣先生读诗经、沈琢卿先生学时艺。其间又经历了沈师捐馆、叔平丁优,宅被延火。母子相依为命,居乡苦读。好不容易学业有成,离黎闯荡,遍受挫折,他当过萃英中西学校国文老师,兼任中华救国储金会总文书,主编《储金物流》等,民国七年创立沪北中学。他还在上海开设冯明权国学专修馆,并在空中开播(无线电播音)国学讲堂,鲁迅先生也曾听过他的讲坛,并在《儒术》中如此记述道“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五月二十日及次日,上海无线电播音由冯明权先生讲给我们一种奇书:《抱经堂勉学家训》(据《大美晚报》)。这是从未前闻的书,但看见下署‘颜子推’,便可以悟出是颜之推《家训》中的《勉学篇》了。”
冯明权在上海空中广播
冯明权后来还曾卷入民国名案——上海宜安里拆迁案。他当时兴办的沪北中学也在拆迁范围内,作为反拆迁的领军人物,他几经抗争,终不敌暴力强拆。冯明权留下了“假外势以欺凌,利用金钱之魔力”之句后,只能另觅他处。他著有《且安居词稿劫余》。
冯明权的《且安居词稿劫余》
黎里古镇开发后,原黎里冯家的主要聚居地南冯家弄现已全部搬迁,冯宅也改成了水岸寒舍酒店。人去事非,只有那座题有“凯风自南”的门楼,独矗老宅,仿佛在向每一位到来的客人述说着冯家人自南而来、立足黎里的故事。
本期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阅读与欣赏。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抓取。
~~ 本期编辑:云巛 2018.12.3 ~~
欢迎关注尔雅斋
您的每一句留言
您的每一个点赞
都是我们原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