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高峰挤地铁高跟鞋卡电梯(写字楼争分夺秒挤电梯的人群)
早高峰挤地铁高跟鞋卡电梯(写字楼争分夺秒挤电梯的人群)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35岁以上的人离开写字楼,他们/她们在35岁前学会或是掌握了某种经营模式,期望在而立之年有所作为,于是离开舒适的写字楼下海创业。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查查,现在每天会有多少新公司成立,又有多少公司破产倒闭,这是新旧更替的必然。但是,这个大起大落的群体,35岁以上的人群是主体,要不然,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在网上长吁短叹,中年、负债、零收入没钱缴纳养老金该怎么办?所以说,给人打工有“996”的只争朝夕和辛劳;人到而立之年有“007”的没明没夜和无奈。 那么,那些35岁以上的人去了哪里? 这其实不是秘密,35岁以上的人,他们/她们也在写字楼里,只不过,这些人由于职位的关系和开始自律的作息时间,她们/他们与年轻一族自觉地进行了上下班时间错峰调整。有一点毋庸置疑,年过35岁的中年男女,他们/她们大多转入组织管理层,因此在上班时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们通常会自觉的提前20分钟或半小时到岗。
#写字楼里35岁以上的人都去哪儿了#
喜欢,就请关注“府右街二子”,不喜欢,划过去就是了,并不麻烦。
有一个大家都不陌生的现实镜头,早上上班时间,写字楼里三步并作两步,刷卡通过出入闸口,争分夺秒冲向电梯的人群。这群人个个穿戴整齐,要么工装制服,要么西装革履。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群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年轻,不论男女,几乎全是二十多岁到30岁左右的年轻人。有人不禁疑惑,那些35岁以上的人都去哪了?难道他们/她们不需要按点上班吗?还是他们/她们被年轻化的写字楼给淘汰了,出去自主创业了?
被淘汰或者自主创业的有,但不是大部分。写字楼体现的是商业模块化运营模式,尤其体现在年轻化的表象,大家可以自检一下,自己所在的公司销售团队是不是以年轻人为主?专事文化传媒的广告公司,有几个超过35岁的“老人”?跑船代或是港口业务的,又有多少人不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写字楼大厅旁边常见的那些房产中介,那里面哪个不是笑容灿烂英俊俏美的帅哥靓妹?
那么,那些35岁以上的人去了哪里?
这其实不是秘密,35岁以上的人,他们/她们也在写字楼里,只不过,这些人由于职位的关系和开始自律的作息时间,她们/他们与年轻一族自觉地进行了上下班时间错峰调整。有一点毋庸置疑,年过35岁的中年男女,他们/她们大多转入组织管理层,因此在上班时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们通常会自觉的提前20分钟或半小时到岗。提前到岗除了规避“人潮”外,主要还是要梳理并按照轻重缓急部署当天的工作,待年轻的员工屁打脚后跟地坐到工位上,工作部署便有条不紊地一项一项落实到人。
其次,超过35岁进入管理层的这些人,他们/她们享受不打卡上班的规定,即,上班不受考勤打卡约束。如果没有晨会,工作不需要天天早上安排,属下员工都有自己一周甚至一个月的工作计划,他/她完全没必要踩着点跟员工争先恐后挤电梯,她们/他们有的是时间检查属下工作进度。以户外广告公司总监为例,能坐到这个位置的人,绝大多数人都超过35岁,他们/她们的下班时间无法预估,想要采集第一手信息,要么占用工作时间,要么利用好上班时间。利用人流最大的上班时间,开着车不紧不慢地在目标区域溜达一圈,一切皆心中有数。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35岁以上的人离开写字楼,他们/她们在35岁前学会或是掌握了某种经营模式,期望在而立之年有所作为,于是离开舒适的写字楼下海创业。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查查,现在每天会有多少新公司成立,又有多少公司破产倒闭,这是新旧更替的必然。但是,这个大起大落的群体,35岁以上的人群是主体,要不然,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在网上长吁短叹,中年、负债、零收入没钱缴纳养老金该怎么办?所以说,给人打工有“996”的只争朝夕和辛劳;人到而立之年有“007”的没明没夜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