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宁防线为什么耗银(解密关宁锦防线真正的作用)
关宁防线为什么耗银(解密关宁锦防线真正的作用)孙承宗三就是头轻脚重。由于关宁线原本就没打算守,所以主力部队一直就在后方山海关据守,前沿据点中只有建设兵与辎重兵在维持而已。一旦他们被围住了,前方没有自行击退敌军的能力,能像锦州那样僵持已经是难得的场面。这时候就非常依赖后方援兵的救援,于是守城战就变成了野战,而且关宁军往往还是一波一波的送。基于这个战略目标,关宁线所营建的堡垒有几个特点。一是小。定位仅仅是中转站,只需要抵挡散兵游勇的骚扰就行,对抗大兵团时据守能力不强。满清一旦大军来袭,往往前沿据点都是不战即弃,退守到仅有的两个大据点——宁远和锦州。如果万一没跑掉,被围在诸如大凌河之类的小堡垒里了,基本就是投降。明末辽东二是占据大道,方便运输。而占据大道往往成为大凌河之类守军没跑掉的主要原因,沿着大路走,满清的骑兵肯定比明朝步兵跑的快,满清的步兵一般也比明朝的步兵快。而且宁锦一线地形限制,只有一条路可走,非常方便围点打援。物资中继站又不能设
关宁锦防线是明朝末年为抵御后金(满清)所构筑的自山海关经宁远至锦州的一条防线,其中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其间筑有多个堡台作为联防据点。 关宁锦防线分南北两段,南段为关宁防线,长约100公里,自山海关到宁远;北段为宁锦防线,也长约100公里,自宁远经松山、锦州,抵大凌河。关宁锦防线
其实关宁锦防线,这个说法有问题。原本关宁锦线就不是防线,和马奇诺防线这种真正意义上的防线有本质区别。
关宁线,用现在的军事单位类比,就是一系列的据点式兵站,起到的作用是在前进过程中保障后路畅通,人员调配与物资中转运输的中继站,是为进攻准备的。
所以说什么守不守得住,绕不绕的过这些问题,关宁线根本就不用考虑。熊延弼、孙承宗还有袁崇焕他们的目标是“平辽”,不是守住山海关。
基于这个战略目标,关宁线所营建的堡垒有几个特点。一是小。定位仅仅是中转站,只需要抵挡散兵游勇的骚扰就行,对抗大兵团时据守能力不强。满清一旦大军来袭,往往前沿据点都是不战即弃,退守到仅有的两个大据点——宁远和锦州。如果万一没跑掉,被围在诸如大凌河之类的小堡垒里了,基本就是投降。
明末辽东
二是占据大道,方便运输。而占据大道往往成为大凌河之类守军没跑掉的主要原因,沿着大路走,满清的骑兵肯定比明朝步兵跑的快,满清的步兵一般也比明朝的步兵快。而且宁锦一线地形限制,只有一条路可走,非常方便围点打援。物资中继站又不能设在地形险要利于防守的山上,松山大战这种事情就实在太正常不过了。另外,为了照顾水运转陆运的方便,水运物资仓库不能离陆地太远,觉华岛被破也就很容易了。
三就是头轻脚重。由于关宁线原本就没打算守,所以主力部队一直就在后方山海关据守,前沿据点中只有建设兵与辎重兵在维持而已。一旦他们被围住了,前方没有自行击退敌军的能力,能像锦州那样僵持已经是难得的场面。这时候就非常依赖后方援兵的救援,于是守城战就变成了野战,而且关宁军往往还是一波一波的送。
孙承宗
说到底,关宁线只是明朝对宋朝平夏堡战略的拙劣模仿而已。宋朝靠着这么一个又一个的据点,从延州一直修到夏州,逐步蚕食西夏的地盘,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是,也仅仅只是进展而已,玩了整整一百年,一直玩到北宋灭亡,平夏堡也只推进了四百多里,并没有完全打破西夏的防御体系。按照宋朝那种速度,再玩上一百年也够呛。
而明朝比起宋朝来,又有两个巨大的劣势。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与西夏比起来,基本上是半斤八两水平,野战中宋朝胜率颇高,根本不惧西夏围点打援。所以才可以安心把军队放在后方,就看着工程兵开疆拓土。但是明朝部队战斗力和满清完全没有可比性,野战基本就是送,从根本上就已经断送了这招的实用性了。更加重要的是宋朝的财政能力完全不是明朝能比的,堡垒战术耗资巨大,宋朝有钱,玩上几百年也耗得起,明朝财政就是一个悲剧,玩几年都能把自己玩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