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语录100句及注释(最全的孔子语录带翻译)
孔子语录100句及注释(最全的孔子语录带翻译)【译文】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译文】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德不孤,必有邻。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为邻。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文】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文】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非常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君子周急不济富。
【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君子周济急需,而不给富人添富。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带来的忧愁,颜回却依然保持自得其乐。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品质多于文采,就会粗野;文采多于品质,就流于虚浮。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只有品质和文采配合相宜,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致力于人世间该做的事情,对鬼神报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就可以说是明智的了。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君子可以献身,但不可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糊里糊涂地被愚弄。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引导他。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方面的东西,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被任用就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隐藏起来、自我完善。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即使吃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乐在其中啊。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用不仁义获得的富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一样 。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经,如果把易经搞通,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孔子自我评价)他这个人,发愤用功时忘记吃饭,快乐时忘记忧虑,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人,而是喜爱古代文化,通过勤奋学习求得知识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自己就可以改正。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奢侈了就会傲慢无礼,节俭了就会显得寒酸。与其傲慢无礼,我宁可寒酸。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烦恼忧愁。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出处】《论语·泰伯篇第八》
【译文】教育的要点是开始于诗教,立足于礼教,完成于乐教。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出处】《论语· 泰伯篇第八》
【译文】对于普通百姓,只能让他们听从而去做,不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出处】《论语· 泰伯篇第八》
【译文】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与人为善”的大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出处】《论语· 泰伯篇第八》
【译文】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出处】《论语· 泰伯篇第八》
【译文】天下有道就出来做事;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出处】《论语· 泰伯篇第八》
【译文】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出处】《论语· 泰伯篇第八》
【译文】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担心被甩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出处】《论语· 子罕第九》
【译文】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一去不复返!日日夜夜没有停止过。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出处】《论语· 子罕第九》
【译文】有德行的人居住在那里,哪里还会简陋呢?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
【出处】《论语· 子罕第九》
【译文】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出处】《论语· 子罕第九》
【译文】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出处】《论语· 子罕第九》
【译文】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但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出处】《论语· 子罕第九》
【译文】到了寒冬,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出处】《论语· 子罕第九》
【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出处】《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译文】人都没能侍奉好,还谈什么事奉鬼呢?
·未知生,焉知死?
【出处】《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译文】活着的事情还没搞明白?怎么能知道死呢?
·过犹不及。
【出处】《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译文】过了和不足是一样的。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出处】《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译文】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出处】《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译文】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处】《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译文】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出处】《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译文】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