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无肺的人生感言(人生所求的不过是像南瓜一样尽兴地活着)
无心无肺的人生感言(人生所求的不过是像南瓜一样尽兴地活着)光想到这就要流口水了,一下午就摘了一大袋子,藏在衣服里跑到三叔家,三叔看着我们几个孩子就知道我们的主意了,边笑边去鸡窝里拿鸡蛋,然后招呼我们去看他家的黑白电视。不知道过了多久,三叔就喊吃饭了,闻着放点香油的地耳,好似人间美味也不过如此。可是后来我们就不愿意摘了,因为奶奶把这道菜留给客人吃,这让忙碌半天的我们颇有不满。可是想想雨季就快过了,以后就很少见到地皮,于是就冒出个主意:把地耳弄好去三叔家让他炒,说不定他还会放点香油。黄澜老师曾说:“我们最喜欢的东西里面往往有很多情感的记忆,而这个记忆是可以温暖我们的。”循着记忆中的花草、蔬果和月色,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久违的故乡,这大抵就是星野道夫说的第二种大自然吧。书的开篇提到地耳,我的家乡把它叫做地皮,每到雨季来临,放着牛的孩子就会跑到上山去挖,只不过就像作者说的,收拾起来太麻烦了。可是对于农村的娃来说,这道菜怪是新颖,而且到特定时节才有,所以即便
这世上的东西,从大自然里长出来的东西,没有白长的,都是有其作用的,只不过有些作用我们看得见,有些看不见。
传奇生态摄影师星野道夫的《在漫长的旅途中》曾说,人可能有两种重要的大自然。一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周遭的自然。比如路旁的草花,或者是附近河川的潺潺流水。另一个,则是与日常生活无关的,遥远的自然。并非一定得到过那里,只要心里知道那里有大自然,心灵自然就丰盛起来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盈,不妨看看故乡的漫游者、临湖而居的书写者项丽敏的治愈散文《像南瓜一样活着》。
在项丽敏的笔下,有山中四季、昏晨雨露;有草木蔬果,鸟兽迁徙;有村庄、田地、河流、谷地、花丛、矮树、浮云、游鱼....从山野日月星辰变换,到万物明灭反复,从节气到农事,大自然的一切都顺应着自然所给的本性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有着自己的灵魂。
黄澜老师曾说:“我们最喜欢的东西里面往往有很多情感的记忆,而这个记忆是可以温暖我们的。”循着记忆中的花草、蔬果和月色,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久违的故乡,这大抵就是星野道夫说的第二种大自然吧。
书的开篇提到地耳,我的家乡把它叫做地皮,每到雨季来临,放着牛的孩子就会跑到上山去挖,只不过就像作者说的,收拾起来太麻烦了。可是对于农村的娃来说,这道菜怪是新颖,而且到特定时节才有,所以即便耗费时间也乐此不疲。大人呢,看出孩子的心思所以也偷偷懒:你把它收拾好了我就炒给你吃,再放点鸡蛋可香了。在美食的诱惑下,三五个孩子围在盆子边吵吵闹闹边手不停歇地收拾地皮。
好不容易收拾好了,结果发现忙碌了半天才得小小的一盘,于是打定主意下次多弄点。那个时候因为这道菜也让下雨天不能外出的孩子多了点盼头。
可是后来我们就不愿意摘了,因为奶奶把这道菜留给客人吃,这让忙碌半天的我们颇有不满。可是想想雨季就快过了,以后就很少见到地皮,于是就冒出个主意:把地耳弄好去三叔家让他炒,说不定他还会放点香油。
光想到这就要流口水了,一下午就摘了一大袋子,藏在衣服里跑到三叔家,三叔看着我们几个孩子就知道我们的主意了,边笑边去鸡窝里拿鸡蛋,然后招呼我们去看他家的黑白电视。不知道过了多久,三叔就喊吃饭了,闻着放点香油的地耳,好似人间美味也不过如此。
现在想起来,那时自己太笃定了,完全没想过三叔会拒绝,事实上也的确是,三叔对我们这帮孩子总是和颜悦色的。每每三叔出门,我总喜欢在村口蹲着,和来来往往的人们聊着天,等着三叔买吃的回来,他家孩子有一份,我也必定会有一份,哪怕是过年备年货,三叔也会问我的喜好,然后在拜年的时候偷偷的塞给我。
对于那段留守的时光,三叔给我的温暖比父母都多,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地皮和三叔都在记忆中慢慢远去。
除了地皮,我家乡的标志物还有银杏,我目前所在的小区里有一棵银杏树,每每带娃到此处,我都会说:妈妈的家有很多银杏,每家每户都有。
小时候总好奇为啥银杏不结果,大人们说:这种树是十年一开花十年一结果的。年少的我信以为真,等啊等,结果等到十几岁还没看见其结果。有一次家里的小狗把树咬了一口,我哇哇大哭:树是不是要死了,我是不是就吃不上银杏果了。母亲安慰道:没事没事,我们给他包扎下就好了,就像你之前手割破流血一样。于是就用红色的塑料袋捆绑着,后来每每看到银杏树上凸出的结我就想起这件事。
可是直到我上大学离开家都没等到银杏结果,其实我也知道是因为这些银杏没有嫁接,但是心里还是愿意相信小时候大人们说的。
没想到奶奶去世的时候回去,惊奇地发现院子里的银杏已经硕果累累了,长辈们也颇具意外,我在想是不是银杏想要用这种方式让我们在家乡多停留片刻呢?
看着掉落一地的银杏,孩子很好奇:妈妈,我们小区的银杏怎么不结果啊。我笑着说道:这种树是十年一开花十年一结果的。
书中的南瓜也如同故乡银杏一样,承载着作者的一段情,就像她说得“我没有一整篇文章里从头到尾在写我父亲”,但是在写南瓜的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对父亲的思念。
家里的小朋友也喜欢吃南瓜,因为听说南瓜润肠胃,所以从小就蒸给他吃,渐渐就喜欢上了。母亲来后,南瓜又多了几种吃法,比如先蒸的软软糯糯的,然后撒点面粉揉一揉做成南瓜饼或者南瓜丸子,或者和鸡蛋蒸在一起做成南瓜鸡蛋羹,后来一次上街看到有人卖南瓜花,这才知道原来南瓜花也可以吃啊。
不过我很好奇,南瓜花要是摘了,那结的南瓜不就少了吗?不过当时只顾着吃,这个问题早就抛之脑后了。看到这本书后,我才知晓原来我们吃的是南瓜的公花,它压根不会结果。
红土在《像南瓜一样活着》说到:有的时候,我希望自己活得像南瓜,该开花的时候开花,该结果的时候结果,在秋天的时候躺在地里,红得像瓦。
有时候想想我们忙忙碌碌所追求的好像不过如此,你看我们总是想要得到高人的指点,却没想到大自然就是我们身边最好的导师,教会我们怎么想、怎么做。只不过许多人缺乏一双观察的眼睛,在历经世事后才发现,原来我们想要的就是像大自然一花一草一样尽兴地活着。
治愈的文字就是有这样一股魅力,总能让我们透过文字本身看到自己内心的那个“挪威的森林”,项丽敏的文字更甚,怪不得被称为中国的“梭罗”,在她的笔下,世界万物都包含着她彼时的情绪,无论是散落在山野间的野花,还是树枝上蹦跳的松鼠,都有过她为之命名的喜悦。
梭罗曾说,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那他一定生活在远方。但在项丽敏沉静诗性的文字和亲切质朴的图片下,身处在城市喧嚣的我们也能抵达那个充满诗意的远方。她用菜园里,泥土中,露珠昆虫,四季晨昏告诉你,在属于自己生命的一隅,一日一日细细地过,体验被万物接纳和包容的生活,就能实现“心远地自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