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不利的影响(中缅油气管道头上曾有一颗炸弹)
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不利的影响(中缅油气管道头上曾有一颗炸弹)这当然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欢欣鼓舞的消息,但是这和缅甸在若开邦孟都市开设大学分校有什么关系?当然,这条管道究竟能多大程度破解我国石油进口的马六甲困局,甚至所谓的马六甲困局是否为伪命题,都是值得讨论的话题,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条横跨缅甸的动脉,已经“深藏功与名”地运行了一年,给中国输送了一千万吨不经过马六甲的原油。另一件事是,缅甸当地媒体7月18日称,缅甸政府计划在若开邦的孟都市建立仰光远程教育大学分校,以帮助当地人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有超过40人申请了在2018-19学年入学。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申请者中,绝大部分是罗兴亚穆斯林群体。中缅油气管道,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条管道始于缅甸若开邦的皎漂,横穿缅甸北部进入中国云南瑞丽。通过这条油气管道,来自中东地区的原油,得以绕过马六甲海峡进入中国,不仅大大缩短了路程,更有着重大战略意义,使得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得到一定缓解。
执笔:刀不良
震动世界的“罗兴亚人事件”即将一周年,这起事件,彻底改变了缅甸及昂山素季与西方的关系。
一年后的若开邦,似乎正在慢慢地恢复元气。近日,当地发生的两件事引起了刀哥的注意。
一件事是,截至7月17日,中缅油气管道累积向中国境内输送的原油量突破了一千万吨。
另一件事是,缅甸当地媒体7月18日称,缅甸政府计划在若开邦的孟都市建立仰光远程教育大学分校,以帮助当地人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有超过40人申请了在2018-19学年入学。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申请者中,绝大部分是罗兴亚穆斯林群体。
中缅油气管道,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条管道始于缅甸若开邦的皎漂,横穿缅甸北部进入中国云南瑞丽。通过这条油气管道,来自中东地区的原油,得以绕过马六甲海峡进入中国,不仅大大缩短了路程,更有着重大战略意义,使得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得到一定缓解。
当然,这条管道究竟能多大程度破解我国石油进口的马六甲困局,甚至所谓的马六甲困局是否为伪命题,都是值得讨论的话题,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条横跨缅甸的动脉,已经“深藏功与名”地运行了一年,给中国输送了一千万吨不经过马六甲的原油。
这当然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欢欣鼓舞的消息,但是这和缅甸在若开邦孟都市开设大学分校有什么关系?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明白,孟都是个怎样的地方。
孟都,位于缅甸若开邦西部,距离皎漂约200公里,是比邻孟加拉国边界的一座城镇,也是罗兴亚人定居点之一。
城中的40万人中,80%为罗兴亚穆斯林群体,余下为若开族群体。过去几年,这里已经发生了三起武装冲突,每次均造成大量平民死亡。
最严重的一次就是发生在去年8月25日那起武装冲突,共有十多名警察和400多名无辜民众在冲突中丧生。
也就是说,中缅油气管道的起点所在地周边,是一个民族宗教问题极其复杂,安全形势异常严峻的地区。若开邦不稳,我国在当地修建的大型工程,包括这条管道的头上就始终悬着一颗定时炸弹。
所以,当刀哥看到孟都这个多次历经恐袭与暴乱的城市要建大学分校的消息时,内心是非常惊喜的。所谓“多办一所学校,可少建一所监狱”,缅甸政府计划在这个罗兴亚人聚集的地方兴建大学,说明这个国家的执政者已经开始以更加灵活务实的方式治理当地的民族宗教顽疾。
要知道,缅甸当局过去对罗兴亚人主要采取的是高压政策,罗兴亚人往往被控制在难民营里,不得随意流动,更不要说就业、上学了。这所大学分校的设立,就像在过去密不通风的隔离墙上打开了一个小口子,让阳光渐渐地照了进来,也让人们看到了这片土地未来向好的希望。
武装冲突背后的舆论战
若开邦固有的顽疾,是一个千头万绪的历史性问题,解决起来自然也是一项漫长而艰难的斗争。
历届缅甸政府都在若开邦事务上费劲了心思。这对于昂山素季政府来说也一样,不但要处理好若开邦当地的不同民族与宗教信仰的族群之间的关系,在全国范围内,占人口总数65%、信仰佛教的缅族的情绪也不得不安抚,至少在姿态上要让大家看到当局是与缅族站在一起的。
此外,缅甸当局还需要面对的,是在缅甸舆论场占据话语权的西方世界。一位缅甸问题独立研究人士告诉刀哥,由于缅甸在媒体领域没有限制,西方媒体在缅甸有着强势的影响力。
事实上,对于去年8月爆发的那次武装冲突,西方国家从一开始就戴上了有色眼镜。
悲剧发生后,缅甸政府很快发布了一则声明,声明中,当局将发动袭击的人称为恐怖分子,并声称一个名为“罗兴亚救世军”的恐怖组织发动了这次袭击,事后,该组织也在社交媒体发表声明,认领了这次行动。
然而,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这伙袭击者被默契地定义为“武装分子”、“叛乱分子”。
当缅甸国防军及当地的警察部队稳住阵脚,并在事发地展开军事清剿后,西方媒体又一次默契地给清剿行动贴上了“种族清洗”、“种族灭绝”的标签。
复盘围绕这场武装冲突展开的舆论战,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用词的选择,都是各方反复争夺的制高点:一方面,西方媒体熟练地操控着每一个用词上的感情色彩,进行密集渲染,另一方面,缅甸政府发出的声音在国际社会上根本不被听见,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事实上,就连这个生活在若开北部地区的穆斯林群体到底该叫“罗兴亚”还是“宾格力”,背后也是一场博弈。
在西方媒体的强势渲染下,“罗兴亚”已经和该族群建立了强关联,就连我们中文媒体的报道使用的都是“罗兴亚”一词。
尽管如此,缅甸政府依然坚持使用“宾格力”,“宾格力”是缅甸政府在若开邦事务上死守的底线。
他们到底是“罗兴亚”还是“宾格力”,怎么称呼重要吗?
当然重要,用词上的选择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隐藏在水下的,是一整套关乎价值倾向与感情色彩的话语体系,甚至关乎正义的判断标准。
根据缅甸联合译评社的梳理,“罗兴亚”所代表的叙事是这样的:“罗兴亚(Rohingya)”一词中的“Rohin”在孟加拉语中的意思就是“若开”,该词意在强调这个族群自古以来就居住在若开,而这正是罗兴亚人所试图证明的自身留缅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而“宾格力(Bengali)”背后的叙事则强调这一群体的非法移民属性,常着重叙述上世纪70年代孟加拉独立运动期间孟加拉难民涌入缅甸的历史。
二者其背后所反映的其实是缅甸政府与国际社会争取道义制高点的博弈。
拿发动袭击的“罗兴亚救世军”来说,在缅甸政府看来,这是一个恐怖组织,且它的头目在国外受过训练。
而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国际危机组织”尽管对这支武装接受过国外训练的说法表示认可,却反驳了这支组织是恐怖组织的说法,声称罗兴亚救世军和极端分子没有任何联系,其存在目的只是为罗兴亚人争取合法的少数民族身份。
西方为何抛弃了昂山素季?
自昂山素季投身缅甸的政治运动以来,“缅甸的希望”、“民主女神”、“人权斗士”这些光环便开始不断加在她身上,1991年,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到昂山素季参加2010年大选时,其个人声望达到顶峰,甚至接近成为和甘地、曼德拉一般的“圣人”。
然而,正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年把昂山素季捧上神坛的西方国家,如今又将她拉下了神坛。
西方媒体普遍批评昂山素季在罗兴亚问题上“缺乏人道主义精神和同情心”,认为她无视了自己身上的“道德责任”,“不配获得诺贝尔奖”,甚至要求剥夺颁发给昂山素季的诺贝尔和平奖;牛津大学摘下了校园里已经展示了18年的昂山素季肖像,牛津市也决定剥夺其荣誉市民的称号。
今年3月,昂山素季赴澳大利亚参加东盟-澳洲峰会期间,还遭到了墨尔本5名律师的起诉,甚至连卡地亚和蒂芙尼都发布消息称,由于缅甸若开邦问题,决定不再购入缅产宝石。
西方媒体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始乱终弃”。此前备受西方推崇的“民主女神”,为什么一夜之间就陷入了墙倒众人推的境地呢?
对此,2017年10月,美国左翼政论刊物《民族》杂志刊登了一篇东南亚问题观察家塞巴斯蒂安的文章《民主象征昂山素季的陨落》进行了阐述。
该文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世界对昂山素季的造神运动不只是为了讲一个好故事,在更深的层面上,这是西方媒体和精英阶层根深蒂固地认为世界正朝着自由价值观不可阻挡地前进这一信念的副产品。
“或许并非巧合,1991年,昂山素季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就在当年,苏联解体,随之而来的是自由主义必胜的浪潮。”
话只说到苏联解体,但这套逻辑完全可以继续在中国身上演绎。在中国媒体的语境里,西方世界此前对昂山素季的支持自然不是出于“国际主义精神”,而是希望通过对她投资,在她登上缅甸领导人的位子后开始收割回报。
尤其是美国,一直认为怀有西式民主价值观、亲西方的昂山素季上台后,会比军人集团更好控制,会更为积极地站在美国一边,充当美国搞制约中国的桥头堡。
然而,昂山素季上任后,中缅关系不降反升,这使得西方世界恼羞成怒,因此借若开邦武装冲突大肆炒作所谓的“人道主义危机”,引爆了她身上的道德炸弹,造成其人设崩塌。
塞巴斯蒂安接着道破:事实上,对昂山素季的愤怒似乎并不是因为她在有关罗兴亚难民的事情上的作为或不作为,而是因为她顽固地拒绝扮演国际社会赋予她的救赎角色。
“对她的谴责带有一种明显的遭人背叛的腔调,仿佛多年来对昂山素季的投资最终导致了道德上庞氏骗局的破产。”
西方话语霸权在缅甸失灵了?
西方对昂山素季的造神运动之所以会破产,在中国媒体的语境下,是因为昂山素季的务实态度:昂山素季本人非常清楚中国对缅甸的重要现实意义。
刀哥此前在缅甸时,有执政党民盟的高级官员对刀哥说过,昂山素季经常在很多场合告诫他们:中国,是缅甸挪不走的邻居。因此,当国家的发展陷入发展难题和民族矛盾包围时,昂山素季不得不采取务实或妥协的做法,而不是把维护自己的“光环”放在首位。
而在塞巴斯蒂安看来,西方世界对昂山素季的造神运动,是对缅甸复杂的政治现实状况“危险的”简化。“从她个人故事的角度来看,缅甸的种族和政治复杂性被扁平化了,变成了爱好自由的人民和邪恶的将军小团体之间的二元斗争,而最近的事件表明,这种观点过于天真。”
将一个国家复杂的政治、社会、民族生态简化为“爱好自由的人和邪恶将军”之间二元对立,这种充斥着降维打击色彩的叙事显然在西方语境下有着广泛的受众市场。
距离缅甸万里之遥的西方社会显然对缅甸的错综复杂不感兴趣,他们在乎的,是这位建构出来的圣母,还是不是当年那个“缅甸民主的象征”,是否在做着圣母“标配”的行为,包括呼吁民主与人权,以及在罗兴亚问题上展现出同情与怜悯。
所以,当昂山素季在这一问题上没有做出一个“圣母”应有的救赎时,对她的批判也就自然有着广泛的拥趸,连“史上最年轻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也欣然接受了这种叙事,她在公开抨击昂山素季时说道:“过去的这些年,我一直在重复谴责这一个悲剧以及让人羞耻的处理方式,我仍然在等待我的同僚昂山素季能做相同的事情。”
然而,这样的叙事显然骗不了以缅族为主的缅甸民众,这一次,西方媒体强势建构的话语霸权不但在缅甸本土没有市场,还相反地点燃了缅甸本国民众的怒火。
2017年9月19日,在西方媒体持续的攻击浪潮中,昂山素季公开发表了被缅甸当地媒体称为是“执政以来最重要的演说”。
在演说中,昂山素季指出,现在缅甸面临最主要的压力是来自于国际上对若开问题真假的辨别,恶意丑化的报道。她说,对若开事件,缅甸问心无愧,对国际上的调查缅甸也无所畏惧,若开事件将继续坚持目前的状态来解决,不会因为国际上的压力而改变或退缩。
这个演讲开始在缅甸迅速发酵,在缅甸的各大城市,都有大批民众聚集在广场上同步收看,很多民众都亮出了“与昂山素季站在一起”的标语。
更有民众表示,经过此次武装冲突,彻底认清了西方媒体的真面目:“当年他们那么赞扬我们的领导人,今天颁发一个奖状,明天又是给一个什么荣誉学位的。
现在若开问题发生了,‘素妈妈’合情合理地指出了问题的复杂性,没有按照他们的歌声起舞,他们就大动肝火了,今天说要收回和平奖,明天又是拆除相片。”
而在官方层面,缅甸意识到,西方世界能提供的援助,一直都十分有限。当地主流媒体《缅甸时报》于2017年9月29日发表文章,援引议员乌丹乃的话称,西方国家在缅甸外资中实际占比不足10%,对缅甸发展和支持民主价值来说几乎没有实质性贡献。
而另一方面,该文章援引若开邦计划与财政部部长的观点称,中国在若开邦皎漂地区投资的深水港与特别经济区,将对当地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缅甸加速拥抱中国投资
于是,接下来的一年中,我们看到,当昂山素季的所谓“经济顾问”,来自澳大利亚的经济学家肖恩·特内尔发出警告称,皎漂港项目将使缅甸成为斯里兰卡的翻版时,立刻遭到了民盟党刊以及包括缅甸商务部长吴丹敏在内的多名官员的打脸。
我们也看到,在西方媒体声称我们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将给沿线国家设置债务陷阱时,缅甸方面则宣称,有望在年内与中国签署建设缅中“人字型”经济走廊合同。
过去,在西方媒体在强势话语权下,中国在缅投资兴建的很多大型项目都被打上了“破坏环境”、“掠夺当地资源”、“强制征地”、“决策不透明”等标签,因而受到缅甸民众的抵触,甚至陷入困境,有的项目在前期投入巨资后就一直停滞至今。
经过这次事件,我们可以很明显感受到,今年以来缅甸明显加快了拥抱中国投资的脚步。刀哥不敢说这两者之间的有多大的因果关系,但刀哥相信,今后西方媒体再想对中国的在缅甸投资项目进行攻击甚至歪曲,效果将大打折扣。
不过,一次“失灵”还无法完全让西方在缅甸长年来建立的话语霸权土崩瓦解,来自中国的投资要想在缅甸获得更好的舆论环境,仍然任重道远。
一位来自中国的仰光大学访问学者告诉刀哥,在缅甸主流的私营媒体中,反华依然是当下的政治正确。该学者在其参与的调研报告《中企在缅甸如何化解舆论阻力》中建议:“进入缅甸投资的中国企业,应始终对当地舆论针对涉华项目可能持有的先入为主的负面态度,抱有一个审慎之心。
与此同时,中企也可通过仔细、慎重地甄选当地合作伙伴,加上直接、积极地与受项目影响社区进行接触,改变当地民众对中企固有的消极认知,提升中资投资项目的社会认可度。”
不管怎么说,此次若开邦恐袭事件爆发一年来,缅甸政府始终没有在西方舆论的舆论攻势下妥协,而是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与意图来处理若开邦的事务。
回到本文的开头,近期发生的两件事也从侧面说明了,若开邦在缅甸当局的治理下,各层面事务都运行良好。
经济层面,中缅原油管道一直都处于平稳顺利地运营之中,这不仅进一步密切了中缅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能无偿地为缅甸提供了一定比例的原油下载,还为当地带来了正面的外部效应。
社会层面,如今若开邦的社会面貌已经进入了一条日趋向稳的轨道,仰光远程教育大学的招生流程正在进行,相信它将成为把若开邦当下的稳定局面锚定在更高层次的一个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