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监察御史包拯(铁面御史被称小包公)
开封府监察御史包拯(铁面御史被称小包公)十二年以后,谢济世又因私注经书、肆诋程朱这两位大咖受到即位不久的乾隆帝的严谴,让他把不好的东西全部销毁。在西北阿尔泰地区,随营效力赎罪的原御史谢济世因私下里批注经书、批评皇帝而招来祸事,被判了死刑,正要在那通往地府的断头台上挥手告别时,现场监刑的振武将军、顺承郡王锡保忽然传宣诏旨说:谢济世不用死了。于是乎就撸掉了老谢的顶戴,让大学士、九卿等一起审查他。谢济世何许人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面对审问,丝毫没有退缩之意,堂上也没有办法。文的不行,雍正皇帝就用武的。于是就把谢济世关在了刑部大狱,准备给他上老虎凳,辣椒水,而这时候谢济世则开始耍滑头,刑部每打他一下,他便喊一声圣祖皇帝康熙的庙号,而鞭子则刚好打在他喊出庙号的那个节点,吓得众官即可下跪请罪,如是再三,整个场面非常滑稽,最终刑部也没有办法。雍正皇帝见到文攻武吓都无法让谢济世屈服,便在雍正四年将他罢官,让他前往阿尔泰军前效力赎罪。
一个官员一生中被人诬告,或坐牢或免职一两次,不算稀奇,但一生九年流放,六次被人诬告,三次坐牢,两次丢官,一次陪斩,一次充军,这恐怕算得上传奇经历了。一生虽历尽坎坷,但却从未退缩,他便是清代名臣谢济世。人送外号铁面御史,朝野称他为”小包公”,他一生不畏权贵,嫉恶如仇。
谢济世广西全州人,属于童星式的人物,小时候便出名了,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可以说是神童了,雍正做了皇帝以后,谢济世担任御史一职。
当时雍正宠臣田文镜在河南巡抚的任上作风严厉,在审核辖区内税银亏空的案子上急功近利,处事过于操切,并弹劾了一批人。
这件事引来了谢济世等御史的不满,做了御史道不满十天的谢济世,向雍正帝递交了一份举报信,揭发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十大罪状。
当时雍正皇帝刚好想要推行新政,需要倚重田文镜,而田文镜在河南清查税赋亏空、开垦荒地两年多,用大数据说话,著有成效。田文镜手段严厉,办事迅速,成为了足以让雍正帝骄傲的天下第一巡抚。因此对于这个奏章他退回给了谢济世。
这就让雍正有所怀疑了。谢济世在浙江,却与广西来的李绂说的大同小异。看来他们之间必有联系,想群起扳倒新政的高大标杆。
于是乎就撸掉了老谢的顶戴,让大学士、九卿等一起审查他。
谢济世何许人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面对审问,丝毫没有退缩之意,堂上也没有办法。
文的不行,雍正皇帝就用武的。于是就把谢济世关在了刑部大狱,准备给他上老虎凳,辣椒水,而这时候谢济世则开始耍滑头,刑部每打他一下,他便喊一声圣祖皇帝康熙的庙号,而鞭子则刚好打在他喊出庙号的那个节点,吓得众官即可下跪请罪,如是再三,整个场面非常滑稽,最终刑部也没有办法。
雍正皇帝见到文攻武吓都无法让谢济世屈服,便在雍正四年将他罢官,让他前往阿尔泰军前效力赎罪。
熟悉清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满清文字狱盛行,雍乾两朝发展地更是如火如荼,而谢济世也终未能避免这祸端,一生经历了两次大的文字狱,差点丢了小命。在西北阿尔泰地区,随营效力赎罪的原御史谢济世因私下里批注经书、批评皇帝而招来祸事,被判了死刑,正要在那通往地府的断头台上挥手告别时,现场监刑的振武将军、顺承郡王锡保忽然传宣诏旨说:谢济世不用死了。
十二年以后,谢济世又因私注经书、肆诋程朱这两位大咖受到即位不久的乾隆帝的严谴,让他把不好的东西全部销毁。
纵观满清二百多年,像谢济世这样,两次因文字罹祸,大难不死,最终以名臣留传于后世的,在清代文字狱史上,可说绝无仅有。
在封建专制的时代,某些有正义感的官员不顾后果,不计代价,敢于伸张正义,为民请命,其精神是可嘉的。但不管他们如何不畏权贵表现出“强项”精神,但在封建专制的体制下,终究不能冲破牢笼,也是看不到前途的。
(欢迎关注看一下我的其他百篇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