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州鼓王邵丹完整版(今夜谁为鼓王来打书)
澧州鼓王邵丹完整版(今夜谁为鼓王来打书)带着这样的偏见,再加上当时“打鼓匠”社会地位都不高,邵丹心底里对接父亲的衣钵很是抵触。但终究抵不过父亲的强势,邵丹加入了合口曲艺演出队,有了这么一个多才多艺的帅小伙,这支演出队火了起来。可邵丹不这么想,“那时候,咱也是个帅小伙,成绩又好,读不成书出去做生意也比打书强,只有那些身体有些残疾的,比如眼睛不好使的,才会去打鼓。”18岁那年,邵丹高考落榜,本想复读再考,却遭到父亲反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整个常德地区说书艺人不足200人,而邵丹的父亲是澧水流域最有名的打鼓匠,手底下有一支10人的演艺队伍。哪家老人了能请到邵师傅打鼓,十里八乡的都要赶去听书。打一晚上的鼓书,能赚3到10块钱。而那时的木匠工价,一天只有1块多钱。邵丹的父亲看好打书行业,更重要的是,父亲想把自己钟爱的这门打鼓手艺传承下去,而聪慧机灵的儿子是最佳人选。
2021年9月16日凌晨,澧州知名鼓王邵丹先生因突发疾病,于睡梦中去世,享年57岁。
就在前两天,他还在自家附近的合口文化广场为民众打鼓说书,不料突然间就阴阳两隔,让热爱他的众多粉丝接受不了。
邵丹演绎《借米》
邵丹出生于临澧县合口镇群丰村,父亲邵朝质是澧水流域远近闻名的打鼓艺人,从小听着父亲的鼓书长大,耳濡目染,小小年纪对说书的鼓调烂熟于心。有时候,趁父亲休息的空隙,拿起父亲的打鼓棒,像模像样地敲着鼓点,唱首曲儿。
18岁那年,邵丹高考落榜,本想复读再考,却遭到父亲反对。
上世纪八十年代,整个常德地区说书艺人不足200人,而邵丹的父亲是澧水流域最有名的打鼓匠,手底下有一支10人的演艺队伍。哪家老人了能请到邵师傅打鼓,十里八乡的都要赶去听书。打一晚上的鼓书,能赚3到10块钱。而那时的木匠工价,一天只有1块多钱。
邵丹的父亲看好打书行业,更重要的是,父亲想把自己钟爱的这门打鼓手艺传承下去,而聪慧机灵的儿子是最佳人选。
可邵丹不这么想,“那时候,咱也是个帅小伙,成绩又好,读不成书出去做生意也比打书强,只有那些身体有些残疾的,比如眼睛不好使的,才会去打鼓。”
带着这样的偏见,再加上当时“打鼓匠”社会地位都不高,邵丹心底里对接父亲的衣钵很是抵触。但终究抵不过父亲的强势,邵丹加入了合口曲艺演出队,有了这么一个多才多艺的帅小伙,这支演出队火了起来。
通过父亲的精心栽培,邵丹慢慢地在合口一带小有名气。而促使他名气大振的是2006年常德市举办的鼓王大赛。
邵丹表演的曲目是《传承》,曲终鼓落,观众沉浸在他的精彩表演中还等着他唱下一句,不料鼓书却结束了,良久,观众才反应过来,爆出经久不息的掌声。《传承》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民间鼓曲艺人舫吧某日与几个同窗好友在街上巧遇,面对已是处长、县长的昔日同窗,舫吧讲述了自家三代坚持传承鼓曲的故事。主角“舫吧”的故事是邵丹自己从艺之路的真实写照,以引起社会对鼓曲文化传承的重视。
常德市首届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落幕,邵丹获得“金鼓王”称号,在整个湘北地区一炮走红。
合口茶馆打大鼓
从此邵丹这个“草根明星”经常登上市里举办的鼓书大王的擂台,过去走乡串户、不大被人看得起的鼓书艺人也登上了大雅之堂,吸引了一大批70后、80后鼓书编演新人加入其中。
2014年11月初,在湖南常德举行的全国鼓书学术邀请赛上,邵丹表演的《传承》受到了多位鼓书名家的喜爱,纷纷向他发出了邀请,让邵丹把湘北大鼓带向全国舞台……
过去湘北大鼓的演唱主要是分丧堂和说书两部分,但邵丹在传统孝鼓唱腔上进行了大胆改革,把现代音乐元素与传统渔鼓和大鼓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具风格的唱腔流派。从而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鼓盆歌传承人的称号。
邵丹走了,他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传承》《借米》《八贤王访子》《王华买老子》《丈嘎老的一生》……他把热爱的大鼓带往了天堂,那里有更多喜欢他鼓书的先辈们,从此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邵丹在文化广场打书
澧南粉丝王冬阳说:初识邵大师,是在第一届澧水流域鼓王大赛,生在澧南的我,第一次被湘北大鼓的魅力深深折服,大师的《传承》让我依稀看到赵本山的影子,以最底层劳动人民的视角解构这个社会,调侃自己,取悦观众,《借米》演活了一个孝子对母亲的怀念,看一次哭一次。曾经疯狂到哪里有白事主家请了大师,我骑摩托车赶到哪里,坐在大师那些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级粉丝中间,那么突兀,却又那么舒心。也有过业余时间拜在其门下学习湘北大鼓的想法,因冗务缠身,一直未成行。和大师最近的一次,是前年在停弦渡参加人大活动,本打算握个手合个影,也未实现。总想着大师正值盛年,以后多的是机会……今天惊悉大师已意外过世,自此天人永隔,呜呼哀哉!
网友说:鼓书艺人其实是一个高危职业,长期熬夜,对人体肝血,精血消耗过大,容易导致睡眠严重失调,早餐阴阳不和的状态。英年早逝的邵丹再次向我们敲响警钟,爱护身体,健康第一。
愿邵大师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