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现当代艺术作品赏析(穿透界限跨越生死)

现当代艺术作品赏析(穿透界限跨越生死)这一次隈研吾与OPPO合作,用竹子和碳纤维创作出融入周围环境的螺旋型结构装置。正如隈研吾所说:“人们的记忆中充满了20世纪的混凝土和钢铁图像。我希望将来会改变现在我们许多人正在尝试的事情。轻质、可持续的材料无疑有助于我们的健康。” 隈研吾在建筑界被誉为“新弥生派”的代表人物,其设计有着日本艺术品般朴素优雅的形式美。他曾受邀参加了“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竹屋即是他设计的。他的作品以思辨和实验性的居多,不愿意给自己限定在某种形式里。 尽管当代艺术仍旧有着“看不懂”的标签,但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仍以装置艺术作为最直接有力的情感表达。和绘画、雕塑艺术形式相比,装置艺术也是能够更好地了解一位艺术家的方式。因为在这些装置艺术作品中,融入了大量艺术家对灵感和创意的解构和在日常创作中的反思。 而正在发生的伦敦设计节,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与OPPO伦敦设计中心合作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织就轻盈》,则展现了隈

在今天,当代艺术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场大众文化实践: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展览走进人们的生活,在互联网和科技的推动下,当代艺术和公众的距离的距离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缩短。“看展”成了越来越多的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各种各样的展览和艺术作形态里,装置艺术由于自身的多元化和观众高度的互动融合,在当下尤其受到人们的青睐。刷爆社交媒体的艺术作品中,装置艺术作品可能要占上八九成。

现当代艺术作品赏析(穿透界限跨越生死)(1)

“直观和互动性”是人们喜欢装置艺术的重要理由。在很多时候,观众甚至作为参与者,成为整个装置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在2013年曾展出“Rain Room”互动装置,Random International创造出了极具科技感的空间——水滴不断下落,而当人经过时雨水却会自动停止降落,穿行在雨屋中的人都毫发未湿。

在这个装置艺术中,观众成为整个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通过他们自身的行动使整个装置完整,这种沉浸式的交互体验在当时吸引了19万观众,其中有很多并没有访问画廊和美术馆习惯的人群。

现当代艺术作品赏析(穿透界限跨越生死)(2)

Random International的沉浸式交互作品《Rain Room》

尽管当代艺术仍旧有着“看不懂”的标签,但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仍以装置艺术作为最直接有力的情感表达。和绘画、雕塑艺术形式相比,装置艺术也是能够更好地了解一位艺术家的方式。因为在这些装置艺术作品中,融入了大量艺术家对灵感和创意的解构和在日常创作中的反思。

而正在发生的伦敦设计节,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与OPPO伦敦设计中心合作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织就轻盈》,则展现了隈研吾在技术和观念上对自己的挑战和突破,更是他在“负建筑”这一理念之上,对建筑与自然的融合的全新尝试。

现当代艺术作品赏析(穿透界限跨越生死)(3)

(OPPO X 隈研吾 装置艺术作品《织就轻盈》- 伦敦V&A博物馆 2019.9.14-9.22)

隈研吾在建筑界被誉为“新弥生派”的代表人物,其设计有着日本艺术品般朴素优雅的形式美。他曾受邀参加了“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竹屋即是他设计的。他的作品以思辨和实验性的居多,不愿意给自己限定在某种形式里。

这一次隈研吾与OPPO合作,用竹子和碳纤维创作出融入周围环境的螺旋型结构装置。正如隈研吾所说:“人们的记忆中充满了20世纪的混凝土和钢铁图像。我希望将来会改变现在我们许多人正在尝试的事情。轻质、可持续的材料无疑有助于我们的健康。”

现当代艺术作品赏析(穿透界限跨越生死)(4)

(OPPO X 隈研吾 装置艺术作品《织就轻盈》局部)

而这种创作也并不只停留在隈研吾一贯的“自然”主张,这次展览的最大突破在于其把竹子这种自然材料和碳纤维这种人造材料的合体。“建筑不应与人分开,也不应与环境分离。我希望把水和编织材料结合起来,以此来展现风和光的运动,如果我们能找到一种方法将这些东西融合在一起,那么人们就会感觉到。这就是生活。那就是自然。”隈研吾如是解释这次的创作。

现当代艺术作品赏析(穿透界限跨越生死)(5)

(建筑大师 隈研吾)

实际上,隈研吾和OPPO在设计上理念上是不谋而合的:他们都以“人”为出发点,注重人对材料的感知,并表达自然与技术融合的思考,通过设计带来最纯粹的美的感受。通过不断的“打破”和“创新”去抓到设计与科技所共同指向的有灵性的部分。在这样的设计过程中,材料不仅仅只是材料,更承载着与观众、与用户之间的共鸣感和历史意义。

现当代艺术作品赏析(穿透界限跨越生死)(6)

(OPPO X 隈研吾 装置艺术作品《织就轻盈》草图)

此次和隈研吾合作的OPPO伦敦设计中心是OPPO探索创新设计的前沿阵地,他们关注概念性和前沿性设计理念,作为OPPO工业设计以及品牌层面的资源。

现当代艺术作品赏析(穿透界限跨越生死)(7)

(OPPO伦敦设计中心负责人朱瑾桐(左)与隈研吾(右))

装置艺术作品《织就轻盈》反映的是材料与环境、与建筑、与人的关系。如果说建筑是由“线”和“面”构建起来的物体,隈研吾在设计中就是打破建筑的框架,重新定义建筑。而在某个层面上,手机也是由“线”和“面”构建起来的物体,就像是一个建筑。OPPO在尝试的则是怎样打破在这个“建筑”,甚至是人们该如何住在这个建筑中。

现当代艺术作品赏析(穿透界限跨越生死)(8)

(OPPO伦敦设计中心设计师与Kuma Lab设计师对竹子和碳纤进行解构、制作展品)

现当代艺术作品赏析(穿透界限跨越生死)(9)

(OPPO X 隈研吾 装置艺术作品《织就轻盈》在伦敦V&A博物馆展出)

2017年4月,艺术家时永骏把他在台北的工作室包裹上木板,并在其中工作和生活了两年。不久前,他把这些沾染了他日常生活的气味和温度的木板拆解、运到北京,在蜂巢(北京)当代艺术中心重新搭建起来,这就是时永骏的最新个展《预售屋》。

现当代艺术作品赏析(穿透界限跨越生死)(10)

现当代艺术作品赏析(穿透界限跨越生死)(11)

(“时永骏:预售屋”展览现场,蜂巢(北京)当代艺术中心,2019.6.15-7.31)

时永骏1978年出生于台北,是亚洲备受关注的青年艺术家之一。在他的作品像是被拨乱了时间的机器,在重叠的时空里上演着艺术家个人色彩十分浓烈的故事,旧物件、玩具、家具在时永骏的画里是时间的容器,也是时代的证据。

最妙的是,在整个展览结束时,这间曾经被时永骏真实地使用了两年的房子在火中被销毁。也许这样的结尾难免让人想到威廉·福克纳的《烧马棚》和村上春树的《烧仓房》。而与这两者所共有的伤感情绪不同,时永骏的“销毁”更像是伴随着某种喜悦,成为一次正式的“告别”,释放出兼具破坏与生成的强力。

现当代艺术作品赏析(穿透界限跨越生死)(12)

(时永骏《楼梯剧》248×333cm 布面油画 2018)

纵观2019年全球重要的装置艺术作品和展览,其中不仅有对过去的告别,更有对生死的思考。在日本东京的森美术馆正在举行艺术家盐田千春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个展《灵魂的颤栗》,她在过去25年中的作品都在此次展览中亮相。盐田千春说“通过展览,我将于我的灵魂相对话,将其展现、裸露在这个世界上。”

现当代艺术作品赏析(穿透界限跨越生死)(13)

(艺术家 盐田千春)

盐田千春的作品是那么浓烈而独特,面对“生与死”这个主题,正在和癌症抗争的盐田千春有着更为深邃独特的感悟。为了这次展览,盐田一边抗击癌症一边准备新的作品。在森美术馆电梯这一空间,100条钢索悬挂起盐田千春的新作《去往何处》,这些在空中闪耀着的白色小船也象征着盐田千春在与生命对话时发出的“灵魂的颤栗”。

现当代艺术作品赏析(穿透界限跨越生死)(14)

(盐田千春展:灵魂的颤栗 日本东京都森美术馆 2019.6.20-10.27)

盐田千春在2016年为威尼斯双年展创作的作品《不确定的旅程》也在本次展览中展出,整个空间里总长280公里的红线织成了不断向上延伸乃至覆盖整个空间的网。在这一次的展览中,盐田千春舍去了在威尼斯双年展时挂在红线下方的大量钥匙,也让船的形象更加抽象。所谓并无额定的旅程,也许就像盐田千春所说的,这几艘孤独的小船看起来好像正向着一个方向前进,但如果回头,就会发现死亡可能正等在身后。

现当代艺术作品赏析(穿透界限跨越生死)(15)

(盐田千春的装置艺术作品《不确定的旅程》)

对于当代装置艺术作品来说,“空间”、“技术”和“人们的体验”是至关重要的元素。随着这些概念的不断延伸,装置艺术本身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于是在形形色色的装置艺术作品中,有回望过去、有穿越生死,更有对未来的凝望。

在装置艺术作品所营造出的表现空间内,每个人都能获得自己独特的存在、感知和体验。艺术其实就像是一种语言,它讲述成什么样子不仅仅取决于讲述者的话语,更有聆听者的共鸣和感受。其实对于每一个观众而言,文中提到的这些装置艺术就像是在一个特定空间内讲自己的感官和思绪抽离,跟随着艺术家一起放纵的“小旅行”,在人生中能有这样的片刻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