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南北方小年习俗区别(南北方小年为什么会差一天)
有关于南北方小年习俗区别(南北方小年为什么会差一天)不过新中国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南北方交流频繁,风俗习惯也有互通。近年经济重心南移,使很多南方打工的北方人,把吃饺子的习惯也带到当地,但饺子馅却加入了南方的食材。前几年,我就尝试过几款非常美味的南方系饺子最大区别还体现在饺子上,北方的每个节日几乎都会有饺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南方小年没有吃饺子的习惯,而是选择蒸年糕吃,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了解过两个小年时间的由来,我们再来谈谈南北小年习俗的差异。中国幅员辽阔,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虽然古代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处于北方,但对小年风俗并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南北方百姓在小年这一天的习俗可谓求同存异。相同之处在于打扫房屋祭灶王,由于“尘”与“陈”谐音,故而扫尘旨在除旧迎新,扫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不留死角地彻底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此基础上,还讲究剪贴窗花,内容有喜鹊登梅,三羊开泰,二龙戏珠,鸳鸯戏水
细心的朋友一定注意过,日历上有两个小年,分别是腊月二十三和腊月二十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要追溯到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从1700年前的晋代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这期间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且听我娓娓道来。
晋代地方风物志《风土记》中写道:“腊月二十四日夜,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意思是,腊月二十五,灶神要上天参加天庭聚会,所以百姓便在二十四的晚上祷祀,希望能够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幸运和福祉。
由此可见,在1700多年的华夏民族,关于灶神的传说就已经趋于成熟。直到清朝前中期,北方官家和百姓过小年都在腊月二十四,如《清嘉录》载:“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也就是腊月二十四才是最传统意义上的小年。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皇室会在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在小年这天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于是乎,北方百姓便跟着官方一起变更,将小年夜挪到了二十三。习惯成自然,到了新中国,腊月二十三依然是北方约定俗成的小年。
了解过两个小年时间的由来,我们再来谈谈南北小年习俗的差异。中国幅员辽阔,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虽然古代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处于北方,但对小年风俗并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南北方百姓在小年这一天的习俗可谓求同存异。
相同之处在于打扫房屋祭灶王,由于“尘”与“陈”谐音,故而扫尘旨在除旧迎新,扫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不留死角地彻底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此基础上,还讲究剪贴窗花,内容有喜鹊登梅,三羊开泰,二龙戏珠,鸳鸯戏水等,寓意着新一年越来越好,为家中添喜气。
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吃上。北方地区有句俗语叫“二十三,糖瓜儿粘”,指的是饴糖,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由麦芽或玉米酿造而成,味甘性温,可以补脾胃、温中、散寒。而南方“祭灶”食甘蔗,寓意年年节节高、有头有尾。
最大区别还体现在饺子上,北方的每个节日几乎都会有饺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南方小年没有吃饺子的习惯,而是选择蒸年糕吃,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
不过新中国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南北方交流频繁,风俗习惯也有互通。近年经济重心南移,使很多南方打工的北方人,把吃饺子的习惯也带到当地,但饺子馅却加入了南方的食材。前几年,我就尝试过几款非常美味的南方系饺子
鼓财饺:菌菇馅儿的饺子,取菇的谐音,寓意财源广进,钱包鼓鼓。馅儿料主要是鲜牛肝菌猪肉馅。
将鲜牛肝菌或其他菌类剁碎,跟猪肉沫混合,依次倒入葱姜水、生抽、盐、十三香,搅拌均匀即可。
算财饺:酸菜馅儿的饺子,取算财的谐音,寓意钱多多,每天数钱数到手抽筋。将酸菜、鲜牛肝菌、和少许猪肉沫混合,因为酸菜本身也有味道,所以不需要放太多的调味品,加点盐和十三香搅拌均匀即可。
吉利饺:栗子馅儿的饺子,去栗的谐音,寓意大吉大利顺顺利利。将板栗煮熟剁碎,跟猪肉馅儿混合,放盐、酱油、胡椒粉和一点糖调味拌匀即可。
马上就小年了,本夫人建议大家可以试试在小年给家人们做一道不一样的饺子哦!
小伙伴们还知道哪些过小年的习俗,可以在评论区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