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建功新时代奋进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我们这十年

建功新时代奋进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我们这十年“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长城事业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来’。”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胡文平说,通过进一步挖掘长城文化,让文物“开口说话”,讲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大故事”。嘉峪关市结合本土文化特色,着力打造“我到嘉峪关修长城”“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等研学品牌,吸引游客,特别是吸引青年学子走进嘉峪关,感受长城文化、丝路文化的精髓。烈日之下,一架无人机缓缓升起,沿着长城飞行。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斌和同事正在对田野长城进行安全巡查和赋存环境、保存现状调查。航拍完毕,他们又沿着长城仔细查看、测量、拍照、记录。“依托科技助力,三年来长城文物保护工作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张斌说,长城文物保护实现了从长城本体保护向本体和载体(赋存环境)共同保护转变;从看守保护向科技保护、研究保护转变;从探索性修缮向依托科技数据精准保养维护转变;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

嘉峪关关城景区。

既“守得住” 又“活起来”

2019年8月20日上午,来到嘉峪关,察看关城并听取长城保护情况介绍。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牢记嘱托,嘉峪关市勇担祖业传承、事业发展和产业创新重任,深入推进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保护事业蓬勃发展。

烈日之下,一架无人机缓缓升起,沿着长城飞行。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斌和同事正在对田野长城进行安全巡查和赋存环境、保存现状调查。航拍完毕,他们又沿着长城仔细查看、测量、拍照、记录。

“依托科技助力,三年来长城文物保护工作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张斌说,长城文物保护实现了从长城本体保护向本体和载体(赋存环境)共同保护转变;从看守保护向科技保护、研究保护转变;从探索性修缮向依托科技数据精准保养维护转变;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

“每当登上嘉峪关关城,亲切的话语便回荡在耳旁。”讲解员张晓燕回忆起当时情景依然激动不已。她说,越来越多的游客将目光聚焦到长城文化上,来嘉峪关研学旅行的人日益增多。

嘉峪关市结合本土文化特色,着力打造“我到嘉峪关修长城”“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等研学品牌,吸引游客,特别是吸引青年学子走进嘉峪关,感受长城文化、丝路文化的精髓。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长城事业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来’。”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胡文平说,通过进一步挖掘长城文化,让文物“开口说话”,讲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大故事”。

一方面,积极搭建文保科研平台、文化创意平台、文化研究平台,逐步形成文物保护、文化产业、基础研究“三位一体”布局,采取“学术带头人 学术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课题引领带动文物研究、遗产监测、土遗址保护等方面人才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编辑出版《嘉峪关文化丛书》等十余部著作,研发魏晋砖壁画剪纸等17个系列200余款文创旅游产品,实施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十大行动……

甘肃深入贯彻重要指示要求,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机遇,立足全省长城资源特色,按照“科学规划、整体保护、分段管理、保用结合”的原则,多措并举开展长城保护利用工作,出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明确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任务。2019年以来,我省累计投入资金3328万元,组织实施了长城本体抢险加固、维护修缮、防洪排水、防风固沙等13项长城保护项目,全面加强了长城遗存管控保护;投入1681万元,对敦煌、山丹、凉州、古浪等20个县(市、区)持续开展全省长城重要点段防护围栏工程,安装围栏150余公里,有效遏制了生产生活对长城的破坏。

近年来,我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文物法制体系逐步健全完善、文物安全态势持续保持平稳、文物保护利用力度不断加大、文物考古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文物科研彰显强劲实力、博物馆事业提质增效、让文物“活”起来奏响时代强音,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突破。

建功新时代奋进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我们这十年(1)

读者小站。

全民阅读 书香陇原

2019年8月21日,在读者出版集团视察时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叮嘱在场的文化工作者:“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

《读者》,是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读者”品牌,是甘肃文化品牌的扛鼎之作。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三年来,读者出版集团稳中求进,乘势实现新跨越:《读者》月均发行量达532万册,稳居国内市场类期刊首位;营收、利润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读者”品牌价值增至422亿元。

“作为国有文化企业,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为建设书香社会贡献力量,是读者出版集团的初心使命,也是应有的文化担当。”读者出版集团董事长刘永升说。

一方面,坚定做优质内容的提供者,全面提升期刊和图书质量,全力打造精品。

“《读者》坚持守正创新,精益求精,大力实施品质提升、传播力提升、影响力提升三大工程,坚持内容为王,选稿万里挑一,内容匠心‘雕琢’。”读者杂志社一位资深编辑说,《读者》有一套独特、严苛的内容选择与品控体系,每期杂志50余篇文章,要以3万余篇文章作为基础。

读者出版集团着力推进实施精品出版工程,坚持走“专、精、特、融”出版道路,三年来策划出版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品牌图书。

另一方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文化品牌和内容资源优势,创新提出并实施“点·线·端 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读者方案”。

读者出版集团旗下有新华书店门店和经营网点近220家,遍布城市和乡村。为给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文化服务,集团坚持“一店一策”,大力实施新华书店升级改造工程,累计改造优化近2万平方米。一座座新华书店不仅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更成为书迷的“心头好”。

精心打造“读者小站”,将“读者”文化和阅读服务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分布在全国的20多家各类“读者小站”,既是买书看书的好去处,也是人们聊天休闲、孩子课后学习的好场所。

与银行合作,在业务大厅设置读书角;与各单位携手,在办公场所开辟“读者书房”;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合,打造农村阅读空间……

三年来,读者出版集团积极推动“读者”IP与大众生活结合,逐步构建起以新华书店门店、“读者小站”“读者书房”“读者阅读角”“读者乡村文化驿站”等为载体的阅读服务网络,营造阅读氛围,引领阅读风尚,为全民阅读助力。2021年,“读者方案”被中宣部评为“全民阅读优秀项目”。

有好书,有环境,有氛围,建设书香社会,让文化润泽陇原。

甘肃完善政策体系、丰富阅读载体、凝聚发展合力,着力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全民阅读新路子,着力打造“书香陇原”品牌,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精神动力。

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印发《甘肃省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实施意见》,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配套制定了《甘肃省“书香陇原”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谋划布局了“六大重点工程”“十大重点活动”。

省级层面,每年隆重举办“4·23世界读书日暨书香陇原”全民阅读活动、书香陇原论坛、书香陇原市州行,举办以“音乐诗会”为载体的“诗乡陇原”活动,实施以“甘肃书架”为名片的公益图书捐赠活动,组织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开办全民阅读节目、栏目。

市州层面,形成了兰州市的“兰州读书节”、定西市的“阅读点亮定西”、天水市的“陇右讲堂”“书香天水”、武威市的“书城不夜·书香武威”、嘉峪关市的“同享读书之乐·共建书香雄关”等丰富多彩、富有地域特色的市州阅读品牌。

社会层面,面向社会广泛开展“书香单位”“书香家庭”“书香校园”等创建工作;面向党政机关深入开展“强素质·作表率”全民阅读活动;面向企事业单位实施了以职工书屋为主体,利用职工之家、创新工作室、食堂宿舍等场所设立职工读书角的“1 N”服务项目,全省已建成全国工会职工书屋271个、省级工会职工书屋272个、各级工会自建职工书屋3300多个。(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文博 施秀萍 徐俊勇 苏家英)

实干苦干勤干 村美民富业兴

建功新时代奋进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我们这十年(2)

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全貌。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金奉乾摄

2019年8月21日,来到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考察调研。强调,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贫困乡亲脱贫是第一步,接下来要确保乡亲们稳定脱贫,扶贫政策和扶贫队伍要保留一段时间,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初秋时节,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和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古浪,天高气爽、瓜果飘香。行至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一排排黛瓦白墙的新农村民居,在阳光的照耀下焕发着勃勃生机。牢记的殷殷嘱托,广大干部群众再接再厉,努力奋斗,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富民产业茁壮发展,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眼下,是富民新村最忙碌的时节。村集体经济林基地人头攒动,山楂林下套种的百亩西瓜采摘在即,日光温室里香瓜、辣椒等幼苗长势喜人……悄然诉说着新村里的富民事儿。

建功新时代奋进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我们这十年(3)

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村民李应川一家。

搬出大山,脱贫有路

吊蔓、打杈、浇水、施肥……8月5日上午,记者见到李应川时,他正在香瓜大棚里忙个不停。

“5月头茬香瓜卖得好,净赚1.2万元。”李应川笑着说,今年看着瓜果蔬菜市场行情不错,他又承包了一座大棚种辣椒,“香瓜有望在9月底上市,搭上‘国庆’假期的销售快车,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忙碌了一上午,午饭后在客厅休息的李应川,看着挂在墙上的照片,思绪再次回到了三年前那个难忘的时刻。

“这是2019年8月21日来到我家时的照片,看得细,问得也细,关心我家生活和产业发展,让人永生难忘。” 李应川说,来到他家,和一家人拉家常,详细询问生产生活情况。李应川向汇报,孙子孙女就在家门口上学,村里还帮着建起了日光温室大棚和养殖暖棚。当时他还拿出一张以前土坯房的照片给看,今昔对比,感叹过上了幸福日子。

李应川家以前居住在古浪县南部山区,山大沟深,生活条件艰苦,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饮水难,增收致富更难。

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易地搬迁是最有效的途径。从2012年开始,古浪县持续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先后建成富民新村等12个移民新村和1个生态移民小城镇,共搬迁安置南部高深山区11个乡镇73个贫困村6.24万人。

富民新村,这个承载着1379户4580人的美丽家园,在沙漠戈壁滩上悄然崛起。

2018年5月,李应川一家告别土坯房,搬进富民新村,住进新砖房,成为富民新村第一批村民。

如今的富民新村,一排排崭新的院落整整齐齐,宽敞的街道树木葱郁、干净整洁,医院、学校、广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村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美好。

“搬到富民新村后,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3岁的李应川感慨地说。

建功新时代奋进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我们这十年(4)

黄花滩易地搬迁安置点绿洲小城镇航拍图。(省民政厅供图)

跟着组织,致富有路

今年65岁的孙得虎是个勤快人。最近一段时间,他整天“泡”在5座日光温室大棚里,忙完乳瓜大棚里的活,又忙西红柿大棚里的活。

孙得虎一家曾在古浪县干城乡干城村的山村里生活了几十年。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坑洼路,吃水要到山下拉驴驮水,娃娃上学也很不方便。

“以前在山里种了40多亩地,种植结构单一,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孙得虎说,现在一座日光温室大棚的收入比过去二三十亩山地的收入都高。

“刚从山上搬到富民新村的时候,我们一度为怎么挣钱而发愁,没有致富的门路可不行呀。”孙得虎说,那时候从新堡、干城、横梁等乡镇搬迁来的村民们,都有过这样的顾虑。

党的富民政策给他们吃下了“定心丸”,镇村干部鼓励并带动大家发展种植和养殖产业。

“缺资金,我们有政府补贴和三年贴息贷款;缺技术,专门组织农技专家上门指导;缺销路,我们专门成立产业办,带着村民一起跑销路。”富民新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延堂说。

奋进的道路上,张延堂和村“两委”一班人成了富民新村的“主心骨”、产业发展的“拓路人”。

在组织的带动下,富民新村村民种果蔬、养牛羊,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一个个都成了温室种植、暖棚养殖的“行家里手”,日子越过越红火。

何振田是富民新村远近闻名的“田秀才”。村民在温室大棚种植过程中遇到问题,都争相向他求助,何振田总是热情地进行指导。

搬迁到富民新村后,何振田和村民们一起发展日光温室种植产业。

起初没经验,他就积极向县里派来的农技人员请教,如何施肥浇水、如何控制温度、如何有效预防病虫害……他还到河西学院参加专门的农业技术培训,整理了厚厚的两本笔记。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何振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种植的蔬菜和瓜果长势喜人、品质优良。每年,仅温室大棚带来的收入就超过2万元。

“只要跟党走,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何振田说。

近年来,富民新村党总支先后荣获“甘肃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抓党建促产业振兴示范村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张延堂2021年6月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建功新时代奋进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我们这十年(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