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新时代奋进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我们这十年
建功新时代奋进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我们这十年村集体经济的壮大,让富民新村的凝聚力更强了。“林下西瓜种植进一步拓宽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渠道,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这也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一条新路子。”芦喜年说。富民新村党总支副书记芦喜年告诉记者,这片村集体经济林占地1055亩,栽植山楂、李子、沙漠油桃和新疆大沙枣。移民群众刚搬进来的时候,富民新村的村集体经济几乎是一穷二白。2020年,在天津市蓟州区帮扶支持下,村里建成经济林基地,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今年,富民新村大胆尝试发展林下经济,在山楂林下种植套种西瓜120亩。
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村民李贵兰在自家的日光温室大棚中忙碌。
村民齐心,发展有路
八月的古浪,骄阳似火。富民新村山楂林绿意盎然,一颗颗饱满的山楂果迎风摇曳。
走近看,山楂树下,套种的西瓜长势良好,静待采摘。
富民新村党总支副书记芦喜年告诉记者,这片村集体经济林占地1055亩,栽植山楂、李子、沙漠油桃和新疆大沙枣。
移民群众刚搬进来的时候,富民新村的村集体经济几乎是一穷二白。2020年,在天津市蓟州区帮扶支持下,村里建成经济林基地,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
今年,富民新村大胆尝试发展林下经济,在山楂林下种植套种西瓜120亩。
“林下西瓜种植进一步拓宽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渠道,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这也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一条新路子。”芦喜年说。
村集体经济的壮大,让富民新村的凝聚力更强了。
今年50岁的康君周是富民新村公益性村庄保洁员。每天开着垃圾清运车走巷串户,清扫村庄主次干道路面,及时回收清理垃圾。
每当村里需要干活时,康君周都主动抢着干,在集体经济林基地栽树、种瓜时,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经营经济林、投资羊场、发展光伏项目……几年来,富民新村的村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转变。
“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66.5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的5572元,提高到2021年的7500元。”张延堂说,易地搬迁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目标已全面实现。
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省干部群众牢记嘱托,面对脱贫任务全国最重的特殊省情,以贫困不除誓不罢休的豪情壮志,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意志,尽锐出战、苦干实干,打了一场声势浩大、惊天动地的脱贫攻坚战役。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目标任务全面完成,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2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在我国减贫史上留下了厚重的甘肃印迹。
“十四五”以来,甘肃坚持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牵引带动“三农”工作,扎实推动责任、政策、工作落实,全省脱贫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农业生产保持良好势头,乡村建设迈出重要步伐,衔接机制不断健全,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民增收渠道更加稳定,陇原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前行,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甘肃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省情实际、体现甘肃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金奉乾 洪文泉)
传承红色基因 继承优良传统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郑耀德
赓续红色血脉
2019年8月20日,来到张掖市高台县,瞻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和阵亡烈士公墓,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强调,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记得当时在陈展室参观时,频频驻足,仔细阅读、观看展室内的图片、文字解说、文物等,不时询问历史细节,还为大家讲解了一些展品背后的故事,令我们深受教育。”回忆当时的情形,曾为做讲解的王丽霞仍历历在目。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馆长朱德忠说:“三年来,我们时刻不忘的教诲,认真履职,不辱使命,努力做优秀的红色基因传承人和革命英烈的守护者。”
“每次想起殷切的话语,我都为自己能讲述西路军的故事深感自豪。”讲解员陈麓尧说。
干部群众在高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参观学习。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郑耀德
八月的河西走廊,天高云淡。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内绿树环绕,苍松挺拔,“血战高台”英雄群雕、西路军纪念碑、西路军阵亡烈士公墓等建筑庄严肃穆。三年来,纪念馆累计接待参观者260万人次。为满足游客参观需求,纪念馆新聘6名讲解员,调整讲解服务流程,完善导览标识体系,制作语音导览和自助讲解系统,形成了更加规范、有序的服务体系。
“去年,我们对展馆进行了升级改造,对屋顶的电路、消防、安防等设施进行更新,对陈列柜加装了恒温、恒湿等专业设备,还增加了液晶显示大屏。”朱德忠说。
三年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改造提升项目已完成,张掖市红色基因传承基地(高台干部学院新校区)落成启用,西部红色文化影视城、西路军主题公园等加快建设……
张掖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创建红色基因传承创新示范区,围绕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建好用好高台干部学院、红西路军纪念馆等传承阵地,深入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加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国防科普教育,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开发红色旅游产品,打响“西路军红色基因传承基地”品牌。
金昌市科协组织优秀科协工作者代表,赴高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开展“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接受红色洗礼”主题党日活动。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梁赟
三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着力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水平,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建好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赓续红色血脉。
我省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为引领,着力提升重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目前,全省省级以上革命文物“四有”工作已全部完成,县、乡、村三级保护体系基本建成,革命文物、旧址(遗址)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红色旅游景区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展览展示水平,推出了许多沉浸式、体验式游览项目。《大豆谣》《陇原第一枪》《肝胆祁连》《八步沙》等一批红色题材剧目公开上演,“红色沃土、长征丰碑、浴血河西”三大红色旅游区基本建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稳步推进。同时,我省以党史学习教育、庆祝建党100周年、喜迎党的二十大为契机,研发推出了系列红色教育课程和研学产品,开展“百名红色讲解员讲百年党史”“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红色讲解员进校园活动,常态化、市场化、订单式开行红色旅游专列。
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4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5个,建成3A级以上红色旅游景区22个,有16个红色旅游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全省90%以上红色旅游景区、革命旧址、纪念馆免费开放。
培黎职业学院学生正在进行技能实训。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打造“技能甘肃”
2019年8月20日,在山丹培黎学校考察时指出,山丹培黎学校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职业学校。路易·艾黎先生提出“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办学宗旨,对今天我们发展职业教育依然有借鉴意义。要继承优良传统,创新办学理念,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当时,和在校师生亲切交谈,他勉励同学们专心学习,掌握更多实用技能,努力成为对国家有用、为国家所需的人才。”培黎职业学院教师朱加彪回忆说。
“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三年来,培黎师生牢记嘱托,坚定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作为的信心,坚定培黎文化自信,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观念,各方面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培黎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杨城说。
2020年1月,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培黎职业学院”,5月通过教育部专科教育高等学校备案,8月开始招生运行,山丹培黎学校同时迁入学院,实施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目前已经完成了两届高职生招生。新落成的培黎职业学院占地面积1012亩,建筑面积27.4万平方米,现有16个高职专业、1882名在校高职学生。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华天班就读的王睿兴是培黎职业学院招收的高职生。回忆起考察山丹培黎学校时的情形,王睿兴依然激动不已。他说:“我们由天水华天科技公司定向培养,我对未来很有信心。”
“作为一名培黎人,我深刻感受到,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明显提升,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成才路径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我们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方向感明显增强。”培黎职业学院教师王莹说。
我省深入贯彻落实重要指示要求,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打造“技能甘肃”、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推动职业教育迈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全省现有职业学校208所,其中职业本科2所,高职高专26所,中职180所,在校生49.46万人,专任教师3.55万人。
我省被国务院办公厅列为2019年“校企合作推进力度大、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4个省份之一,为省部共建、综合改革、提质培优奠定了基础。
今年8月4日,部省合作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启动大会召开。作为全国第二个部省合作打造职业教育高地的省份,教育部连续3年表彰我省职业教育改革成效,并向全国推介了我省职业院校薪酬待遇、职称评聘等创新政策举措。
日前,教育部联合甘肃省政府出台意见,打造“技能甘肃”,对甘肃职业教育融入“一带一路”、打造“五个制高点”、建设西部现代职业教育样板明确了要求、规划了路径,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力度大、政策含金量高的创新举措。
同时,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文化素质 职业技能”职教高考制度,为普通高中、中职毕业生及特殊群体等考生规划了5种升学通道,极大激发了全省中高职院校办学积极性,牵引了中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出台相关工作方案,采取免试入学和统一考试两种招录方式,产教融合、职普融通、中职高职本科贯通的职教体系初步形成。
截至今年5月,全省打造了兰州新区职教园区,陇中、河西走廊、陇东南集群的“一园三群”发展模式,组建2所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在全国率先实施省级“双高计划”“优质中职”项目,全省12.5%的中职学校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校,3所高职院校进入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序列。(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张燕茹)
守护绿水青山 筑牢生态屏障
山常青 水常绿
2019年8月20日,来到中农发山丹马场,了解马场改革发展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情况。指出,“这些年来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甘肃生态保护工作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希望继续向前推进。”同时,他提醒当地干部:“我们发展到这个阶段,不能踩着西瓜皮往下溜,而是要继续爬坡过坎,实现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
指出,要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积极发展生态环保、可持续的产业,保护好宝贵的草场资源,让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永远造福草原各族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