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顶流是谁(一代顶流封杀退网)
官方顶流是谁(一代顶流封杀退网)现代人为它们的灵活、高效、变幻莫测而痴迷,如今回望,却像是一早与魔鬼签订了契约。这两样东西本是这时代最让人激动的发现。泛滥的“有图有真相”,让“真相”越来越难辨;随处可见的网络公审,让正义标准越来越模糊。荒诞的是。
21世纪人们最害怕的两样东西:
镜头。
网络。
两者结合,顺着密密麻麻的网线,连接了所有人,也困住所有人。
泛滥的“有图有真相”,让“真相”越来越难辨;
随处可见的网络公审,让正义标准越来越模糊。
荒诞的是。
这两样东西本是这时代最让人激动的发现。
现代人为它们的灵活、高效、变幻莫测而痴迷,如今回望,却像是一早与魔鬼签订了契约。
从什么时候变成这样?
如果你也有疑问。
Sir建议,不妨看看今天这个故事。
据说,他是第一个打开潘多拉魔盒的人。
有人说他是时代的“神”。
有人,却说他是——
《全网最痛恨的男人》
The Most Hated Man on the Internet
01
故事发生在2010年。
那是互联网的“蛮荒时代”,各项规则条例尚未完善。
而有些人则一早盯上这片“蓝海”。
某天,正在工作的女孩凯拉,突然被朋友电话告知:
你被发在“那个网站”了!
哪个网站?
打开一看,凯拉崩溃。
自己的私密照,被挂在了色情网站“Is Anyone Up”(可中译为“睡你麻痹起来嗨”)上。
照片旁边,还显示着她的所有个人信息。
包括不限于——
叫什么,住在哪,在什么学校上学,老师是谁,爸妈是谁……
当下手机震动不断,骚扰信息满天飞。
当时只有22岁的凯拉泣不成声,转头向妈妈夏洛特求助。
母亲很镇定。
先是自己上网调查了一番,可页面内容足以让这个阅历丰富的母亲吓一跳。
裸照、性器官、夸张的姿势。
从12岁的小女孩,到70岁的女人,一百多公斤的人,甚至失明截瘫的人……无差别暴露。
人们可以在照片下肆意评论,毕竟这是匿名的。
这里有正要当上一名护士的女孩。
因为私密照暴露,而选择轻生,最后被送进ICU。
还有一度觉得网站很有趣的男生。
作为小有名气的乐队主唱,上一秒还在对这个新奇网站谈笑风生。
一趟去厕所的时间,手机搁在吧台。
下一秒,朋友就把他和女孩调情的裸照传上了网,小丑变成自己。
“运动”愈演愈烈。
甚至部分看客慢慢转化为上传者,把平台当成一种信仰。
建起一座“窥私审判台”。
这里提供“上帝”再临般的幻想——
你拥有只需要轻点鼠标,就能摧毁别人生活的能力。
Thank You For Being Evil
(感谢邪恶的你!)
那么,这“上帝”又是什么来头?
说实话。
故事真正的开篇,比你想象中更“平平无奇”。
02
网站创始者,汉特·摩尔,年仅24岁。
创建网站的动机一点不高级:
被女友甩了。
他要建个网站曝光她,报复她。
没想到这一想法获得了许多人的支持,这个“报复性色情网站”也让他越来越享受被关注的感觉。
于是向着初代网红的道路进发。
立起报复色情之王的人设,说着极具传播力和挑逗性的“金句”。
“我可以靠奶子和害别人赚钱。”
“我**,我**,我的JJ很小,但你们依然不顾一切想成为我。”
刚开始网站只是小范围的狂欢。
吸引靠发送性器官照片博出位、哗众取宠的人。
什么用刷马桶的牙刷刷牙、性器官着火、俯卧撑小便……
直到他亲手建立起自己的“流量矩阵”。
第一位站内网红,女孩黛丝。
在网上发性感照的19岁女孩,同时,也是想为孩子赚奶粉钱的年轻妈妈。
汉特·摩尔教唆她用更出格的行为博取关注。
黛丝便将更夸张的姿势拍摄照片,试图流量变现。
汉特·摩尔不再满足于报复任何人。
他要作为一尊霸凌的上帝,用网站作为支点,去撬动更多人隐秘的恶意。
你越恨他,他越火,越肆无忌惮。
为什么?
他和他的网站咬死一点:“苍蝇不叮无缝蛋”。
有人质疑,他就坚称照片是用户用自己的途径获取,平台不负责;
有人报警,警察的态度则是大事化小:
“如果不是想发在网上,为什么要拍这种照片?”
有媒体注意到事件。
可更多是当成猎奇的谈资,甚至以客观之名散布着受害者有罪论。
以上情况,皆因网站掌握着一面“免死金牌”。
美国通信礼仪法第230条规定:网站所有者无需对用户上传到其网站上的内容负责。
既然没犯法。
那么,哪来受害者?
03
作为一部纪录片,《全网》称不上特别优秀。
素材不够扎实,信源不够丰富,比如并没有采访到肇事者本人,以及将熟人照片放上网站的用户,还有网站任何一个极端粉丝。
立场单一,导致纪录片并未触碰到事件中更深层的立场交锋和人性辗转。
徒留下一个小丑招摇过市的故事。
同时也有夸大的嫌疑。
即使汉特·摩尔行为的恶劣程度一度形成全城热话。
不过母亲夏洛特和FBI其实一早掌握了网站入侵个人数据的线索,并进行着严密的调查。
而纪录片末尾却滑向某种戏剧性的复仇爽剧叙事。
别误会。
Sir并不是说它完全没有意义。
它展现的调查过程,以及面对镜头的所有旁观者,都让我们再次认识到。
互联网对于人性的拖拽力如此强大。
许多人本来并不打算参与恶行。
有人开始只是围观起哄。
直到看见自己的照片出现在网站供人消遣,才感同身受,立刻变脸;
有人希望在这个光怪陆离世界里分一杯羹。
却最终失去了自己的尊严、希望,和珍视的亲人。
更有受害者的亲人觉得——几张照片嘛,有什么大不了,新闻总会过去,生活还要继续。
却没想到。
互联网永远有记忆。
而且,这“记忆”总会偏向更荒诞、更猎奇、更粗浅的那部分。
Sir甚至不用过多联想。
大到震惊世界的集体犯罪。
小到仅仅是生活中的一段小视频,一张模棱两可的照片。
世界正肉眼可见地加速撕裂。
判断先于事实,争吵盖过思考,立场大于真相……
如何延缓这种下坠?
《全网》给出的答案或许可以参考。
它承认人性弱点的存在。
比如受害女孩凯拉,成功在网站撤下照片,之后她更倾向于息事宁人,将事情告一段落。
她的父亲,动用法律武器帮女儿撤下照片的律师,也同样劝妻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有些人并不想放弃。
比如凯拉的母亲夏洛特。
因为她在调查中接触过40个受害者,听过她们的故事,理解她们的绝望。
夏洛特绝不可能抛弃她们。
夏洛特要把汉特·摩尔的网站下架。
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夏洛特也不是软柿子,而是一块被惹怒的钢板。
年轻时,她曾是好莱坞的头号追星族。
混入过各种电影开幕式,闯入过高级派对,骗过CIA与里根总统进行私人交谈。
还是畅销小说作家,写过《如何混进派对》和非虚构恐怖小说《地下室的恶魔》。
这次的对手是有社会型人格倾向的汉特·摩尔,拥趸无数。
丈夫反对、女儿担心,夏洛特也心有余悸,但她还要坚持下去。
相比于“高高挂起”,她不愿松开仍陷入泥潭的每一双手。
没人相信夏洛特,她决定调查证据,写帖子曝光。
她仔细地搜集每一个受害者的证据——是被复仇,还是被黑客入侵?
统计数据,制成表格。
记者不愿意报道,那她就自己写帖曝光。
夏洛特的反侦查意识很强,以防IP地址被扒,她前往了拉斯维加斯一个网咖发表了博客。
没多久,就被黑了。
可正是此时真相在她面前慢慢浮出水面。
夏洛特并非孤身一人。
她不知道,此时还有一位陌生人也在进行着某个“计划”。
一位前海军陆战队士兵,詹姆斯·麦吉布尼。
由于小时候被家暴过,他一生致力于打击网络犯罪。
此人利诱汉特·摩尔卖出网站,并让他写了一封道歉信。
接着,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
不仅让网站下架,还把网站链接到他制作的“反霸凌城”,里面还有汉特·摩尔的道歉信。
Sir还亲自实验了一下。
现在已经进化成了给汉特·摩尔的十周年“悼念”信。
接着,事情经过国家媒体曝光、母亲的坚持、FBI的调查,甚至著名黑客团体“匿名者”的绞杀……
越来越多人加入谴责汉特·摩尔的阵营。
至此。
是正义终究击败了邪恶吗?
不对。
Sir更倾向于,是共情的底线,压过了人性的恶意。
正因为漫长调查曝光出更多的细节,受害人越来越勇敢发声感染了更多的善意,以及严肃媒体加入向公众展示出更多维度的观点与个体关怀。
最终。
汉特和网站幕后黑客在2015年被逮捕。
以盗窃身份信息和非法侵入计算机的罪名,被判处30个月和25个月的监禁,而且出狱的汉特,不准使用社交媒体。
一个汉特·摩尔倒下并不意味着结束。
两组出自2021年的数据。
分别指向汉特·摩尔发起的“色情报复”,以及臭名昭著的韩国N号房。
事实证明我们离“胜利”还很远:
2021年,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新冠疫情导致英国伦敦的“色情报复”犯罪案件在过去13个月内激增了329%,一些受害者的年龄甚至只有10岁。
仍有超过6万人活跃在聊天室中,群成员们“踊跃发言”,每日发布的涉淫秽内容有两万多条。还聚集了不少“恋童”人士,相互传授实施对幼女“迷奸”的技巧,买卖关于幼女裸体的“资源”。
——新京报
这池浑水中的无数粒浊沙,都源于一个微小的恶念或贪欲。
或许我们暂时无法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至少。
对他者的体恤,足以让枪口和键盘“抬高一寸”。
Sir想再次提起《楚门的世界》。
那是一个充满“摄像头”的世界。
那是一个100%被围观,被讨论,被塑造的电视秀。
即便如此。
每当楚门在节目中做出最私密,最难以启齿的行为。
镜头那边的人。
总会保护着他。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西贝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