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宣传标语(24节气申遗过程首度揭秘)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宣传标语(24节气申遗过程首度揭秘)陶妍洁:这次是由文化部外联局组团前往的,成员有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代表、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代表、非遗保护中心代表、中国农业博物馆代表、中国民俗学会代表。代表们现在还在埃塞俄比亚,没有回国。成都商报记者:这次申遗的中国代表团成员都有哪些?“二十四节气”世界申遗的主导者之一是中国农业博物馆。今(1)日,该馆陈列部设计主管陶妍洁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她说,二十四节气的世界申遗工作从2011年就开始了,期间经过12次专家评审会,外国人对这一中国传统历法很好奇…A.申遗过程历经5年1.为申遗,曾组织12次专家评审会
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意味着,“二十四节气”正式成为世界“非遗”。
早在2006年,“二十四节气”就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从中国“非遗”到世界“非遗”,二十四节气走过了10年。这期间,端午节等多项中国元素成为世界“非遗”。
“二十四节气”世界申遗的主导者之一是中国农业博物馆。今(1)日,该馆陈列部设计主管陶妍洁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她说,二十四节气的世界申遗工作从2011年就开始了,期间经过12次专家评审会,外国人对这一中国传统历法很好奇…
A.申遗过程历经5年
1.为申遗,曾组织12次专家评审会
成都商报记者:这次申遗的中国代表团成员都有哪些?
陶妍洁:这次是由文化部外联局组团前往的,成员有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代表、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代表、非遗保护中心代表、中国农业博物馆代表、中国民俗学会代表。代表们现在还在埃塞俄比亚,没有回国。
成都商报记者:“二十四节气”的世界非遗申报是从何时开始的?
陶妍洁:主要有三个阶段。2011年,中国农业博物馆在文化部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协调下,与中国民俗学会、传承人代表共同商讨将二十四节气申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最终达成共识,由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申报材料编制牵头单位,明确各自任务,并开始积极筹备。
2012到2013年,中国农业博物馆组织相关方为申报材料的编写做准备。2014到2015年,工作组正式开展申报材料的编制工作。
成都商报记者:这几年都做了哪些准备?
陶妍洁:很多,比如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该遗产项目的存续、传承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并对二十四节气相关学术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相关社区、群体及传承人给予了积极配合,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参与了申报材料及保护措施规划的全过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先后组织召开了12次专家评审会,召集相关社区代表、传承人代表和专家学者对申报材料进行了认真讨论,征询各方意见,经反复修改,于2015年3月完稿并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中英文申报书的翻译“非常难”
成都商报记者:以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过吗?
陶妍洁:材料递交到联合国,这是第一次。
成都商报记者:申报二十四节气很难吗?
陶妍洁:二十四节气的申报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二十四节气本身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由于各国传统文化的差异,如何以最合适、最有效的语言把二十四节气全面介绍给全世界非常有难度,特别是中英文申报书的翻译非常有难度。参与翻译的专家、学者,经过漫长的研讨最终定稿。
成都商报记者:外国人对中国这一古老传统有什么反应?
陶妍洁:外国人表示很好奇中国的这一传统历法,并且对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活动表示出极大的兴趣。
3.申遗成功,制定了5年保护计划
成都商报记者:申遗成功能带来什么影响?
陶妍洁:该遗产项目列入名录后,将使世界上更多的人充分认识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进而尊重该遗产项目所体现的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有助于在国际通用历法框架下,在不同的历法传统中,建立对话渠道,以丰富人类的时间经验。
成都商报记者:申遗成功了,以后怎么保护呢?
陶妍洁:为了确保该遗产项目的存续力,在提升可见度的同时不遭致可能的风险,2014年5月23日,由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协同相关社区、群体成立“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工作组制订出了五年保护计划,2017到2021年。
成都商报记者:都有哪些保护措施呢?
陶妍洁:有好几项具体措施。比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二十四节气调查,记录该遗产项目的存续现状,全面搜集口头资料(包括相关的传说、歌谣、谚语、民俗资料等)、文献资料(包括古今文本)及与之相关的实物资料等,运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建档和保存。
还比如,每年组织举办两期二十四节气保护与传承培训班,每期受训人数约为30人,以期在5年内接受培训的人数达到300人;培训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的专门知识、保护行动及其策略举措。在既有的8个社区基地的基础上,工作组将新建5个传习基地。
我们还将组织专家开展二十四节气学术研究,每2年举办一次专题学术研讨会,每5年举办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还将为中小学生编写二十四节气知识读本,开设专题讲座,使传承人和实践者尤其是青少年受益。
B.二十四节气的四川元素
四川社科院研究院廖子夏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二十四节气为中国传统文明,至今仍被使用,申遗成功的意义在于华夏文明的传承。她在2014年曾和同事共同发表《“二十四节气”是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对该项目的申遗进行呼吁。
上述文章中说,二十四节气是人类天文与农耕技术的重大成就,它理应跨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古代创造以及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和艺术,为世界文明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二十四节气”中不乏四川元素。比如四川地区传唱的《节气百子歌》,将四川的民间风俗和节气相结合:
“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账主子。”
廖子夏说,二十四节气的四川元素仍需进一步挖掘。
成都商报首席记者 牛亚皓
编辑 敬玲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