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窦宪活了几岁(窦宪燕然勒功)

窦宪活了几岁(窦宪燕然勒功)当战争结束之后,这一群人携大功还朝,哪个不在高位上?如此,一张能够左右国家未来的人际大网,便成形了。“燕然勒功”后的窦宪,便是这张网的中心。怪不得汉武帝所选用的对匈作战的主帅,多是他自己的亲戚,比如卫皇后的弟弟卫青,卫皇后的外甥霍去病,李夫人的兄长李广利。原来是为了自己占据这张人际网的中心。你说说这一场对外战争,大汉朝到底是赚了,还是赔了?消灭北匈奴,确实是给汉匈百年战争,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但相比于在内部养出了一个权臣,已经势微的北匈奴,实在算不上什么大患。这也是中国古代,在对外战争上,一直比较谨慎的原因。毕竟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马疾弓准,弯刀锋利,实在不好对付。要想战而胜之,必须派出最杰出的将帅,最强壮的士兵,辅以最精良的装备,最先进的组织形式。而一场大规模的远征,旷日持久是必然的。如此优秀的人物,在凶险的战场上朝夕相处,同吃同住,不仅能一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还能把后背交给对方。还

窦宪活了几岁(窦宪燕然勒功)(1)

前言:表面上一场大书特书的胜仗,却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深重的内忧外患,着实引人深思。

在中国古代对外战争史上,有两大最高荣誉,一个是“封狼居胥”,另一个是“燕然勒功”。“封狼居胥”的主人公,是西汉名将霍去病,其中的“狼居胥”是一座山的名字,是今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当年,名将霍去病击败匈奴之后,在狼居胥山积土为坛,祭天宣告成功,之后便以此代指,在对外战争中取得显赫功绩。

而“燕然勒功”的主人公,叫做窦宪,是东汉时期的名将。他的对手是北匈奴,在他出塞三千里击败对手后,大军于燕然山修整(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他命人将自己的赫赫战功,刻在了燕然山上。于是后世也以“燕然勒功”,代指在对外战争中取得巨大功绩。

相比于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窦宪的动机就没有那么崇高了。与他的前辈霍去病相同的是,窦宪也是外戚出身,他的妹妹是东汉第三位皇帝汉章帝的皇后。而他所在的窦氏家族,自他的曾祖窦融开始,便世居高官,家门显赫,人丁兴旺。这样的出身,带给了他全面的教育,为他日后建功异域,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养成了他骄横不法,随心所欲的性子。

他主动请缨北击匈奴,不是为了国家开疆拓土,也不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更非仰慕先辈的荣光,只是为了免死。当时他的妹夫汉章帝已经去世,他的妹妹升格为了太后。因为汉朝宗室都乡侯刘畅,与太后来往比较亲密,他怕对方分了他的权柄,便派人杀死了对方。遭到挑衅的太后顿时大怒。看到此情此景的窦宪,深知闯下了大祸,难以保全,便主动请缨出击匈奴,以此赎罪。

到底是亲兄妹,也顾虑着家族荣耀,窦太后怕他有个闪失,便派出了窦家的世交长辈耿秉,作为副将辅佐窦宪。仗打得很出彩,两次出塞,干脆利落地消灭了北匈奴。回朝之后,窦宪不仅赎完了前罪,还因功受封为大将军。这大将军之职,被汉武帝规定为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其权柄极大,既掌军权,又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窦宪由此权势熏天,窦氏子弟纷纷占据朝中高位,党羽遍布庙堂与地方。连皇帝汉和帝,也深深畏惧他的势力。

可多行不义必自毙,大权旁落的汉和帝,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说话还是算数的。于是,他借着窦宪等人班师回朝的机会,设宴招待,再次上演了一遍鸿门宴的情节。随后,以窦宪为首的窦氏主要族人,被命令返回封地居住,后来被逼自杀。

你说说这一场对外战争,大汉朝到底是赚了,还是赔了?消灭北匈奴,确实是给汉匈百年战争,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但相比于在内部养出了一个权臣,已经势微的北匈奴,实在算不上什么大患。这也是中国古代,在对外战争上,一直比较谨慎的原因。毕竟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马疾弓准,弯刀锋利,实在不好对付。要想战而胜之,必须派出最杰出的将帅,最强壮的士兵,辅以最精良的装备,最先进的组织形式。而一场大规模的远征,旷日持久是必然的。如此优秀的人物,在凶险的战场上朝夕相处,同吃同住,不仅能一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还能把后背交给对方。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关系更坚挺、更稳固呢?

当战争结束之后,这一群人携大功还朝,哪个不在高位上?如此,一张能够左右国家未来的人际大网,便成形了。“燕然勒功”后的窦宪,便是这张网的中心。怪不得汉武帝所选用的对匈作战的主帅,多是他自己的亲戚,比如卫皇后的弟弟卫青,卫皇后的外甥霍去病,李夫人的兄长李广利。原来是为了自己占据这张人际网的中心。

这还只是国内的情况,再看国外。耗费兵马钱粮无数的北征之战,为大汉朝扩张了多少领土呢?从地图上看十分广大。但事实上,这些地区根本没法直接统治。毕竟,农耕政权在地方上的行政制度,更适用于农业环境,在地广人稀的草原上这样干,根本入不敷出。而无法建立直接有效的统治,就没法在文化上同化当地人,几十年后他们还是匈奴人,还是鲜卑人,还是羌人,还是乌桓人。这场灭国大胜的红利,终究还是被这片草原上的原住民,吃到了肚子里。

鼓动大汉彻底灭亡北匈奴的南匈奴,便是其中的一个赢家。而草原政权不同于中原政权,所谓的匈奴,也只是草原联盟的盟主罢了。打掉了领头羊,蛰伏其下的民族便会冒头。匈奴人空出的肥美草原,终究会有新主人,放牧自己的牛羊,驰骋自己的骏马,壮大自己的势力。而这个新主人便是鲜卑人。

北匈奴灭亡后的几十年间,鲜卑人不仅占据了这片草场,还在自己的领袖檀石槐的带领下,统合在了一起,对南方的东汉政权形成了巨大威胁。当然,随着草原雄主檀石槐的去世,这个强盛一时的鲜卑帝国,也迅速走向了分裂。可这终究不是结束,只是中场休息。即便经历了曹操北征乌桓、马隆西平鲜卑,他们依然会在之后五胡乱华的狂欢中,再次站上历史的舞台。

当然,这样说好像有些过于苛责了。毕竟中间隔了200年时间,窦宪灭亡北匈奴,和五胡乱华能扯上关系吗?这样想也有道理。但历史就像一台机器,摁下了开关之后,不到彻底耗光所有的动力,它便会一直潜滋暗长,积蓄力量,只有在碰撞中彻底耗尽一切,才会归于沉寂。或许当初留下北匈奴,让他们和南匈奴、羌人、乌桓、鲜卑互相制衡,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可这对急于立功赎罪的窦宪来说,却是个糟糕透了的选择。

个人利益终究再次与国家利益背道而驰。而抽象的国家概念没法自主选择,具体的个人大多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表面上一场大书特书的胜仗,却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深重的内忧外患,着实引人深思。

猜您喜欢: